性格的缺疏——论孔明之失
古往今来,众人均公推诸葛孔明为第一智者,然而他固是聪颖异常,却未能尽展才智,一统天下,光复汉刘江山,此却是何故?
说他才智不够,那未免有失公允了,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木牛流马、七擒孟获等诸多故事,都将他的聪慧过人表现得淋漓尽致。然则孔明上得蜀帝器重,一揽兵权;下有诸多勇将为助,为何还不能实现胸中抱负?
原因自是多方面的,但我以为却是诸葛自身的性格缺陷,决定了他的抱憾终世,论孔明之失,有如下数方面。
一是识人不明,用人未得其法。
最典型的例子有三人。一是魏延,有诗为证:蜀有大将名魏延,刀猛马快战万千。破敌无数威名远,惜生反骨惹人嫌。只是我觉太蹊跷,性格真否难变迁?孔明若能诚待彼,焉知不得复留贤!
孔明就是看魏延不顺眼,自一打开始起,就说他生有反骨,视他斩将开城的功劳不顾,要斩之;后虽得众人劝阻,饶他不死,但往后总是诸多防范,立功诸多,从不正面对待;一有过失,就要杀要砍的。我对此是大不以为然,魏延就算真有反骨好了,孔明为何就不能姿态高一点,用些心计,让他死心塌地地效忠汉室,永不起叛逆之心?反而对之处处猜忌,时时防备,魏延就算本来毫无反意的,被他如此对待,不想反的也都要反了,以泄心头积怨。孔明这点做得不大对头,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如觉得他始终是要反的,干脆就别用他为将算了,给点养老费,打发他解甲归田,眼不见为净;何必如此待人?不光令魏延心冷,旁人看着只怕也是不忿。
魏延是用人不得其法的一个最好例证。
而识人不明的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马谡了。此人就连刘备,都早已看出他是那纸上谈兵精通、阵前作战稀松的战国时赵括一般的人物,不堪大用;孔明却被他的谈吐所惑,委以重任,结果错失要塞街亭,让魏兵打通了入蜀要道,罪过大极。孔明事后痛悔不已,虽挥泪斩了马谡,又自贬臣相之职赎罪,然而世间并无后悔药可吃的,街亭终归还是丢了,顿失屏障。
孔明若有识人之明,焉会犯下如此大错?象马谡这等人物,谈兵论战是非常在行的,统兵为帅却做不来,最适合的是给他一个参谋长类的官让他去当;或者是在那个时代非常流行的说客,纵横天下,也是非常重要和合适的,以马谡能让孔明都欣赏心动的口才,来说动他国将领投诚或是结盟,岂不更妙?至于守街亭这等要塞,还是安排一个战争经验丰富,生性稳重的大将更为合适得多。
第三个例子是关羽。关羽的勇武、忠义那是毫无疑问的,让他当蜀汉第一将,想来无人敢置疑,是以孔明让他据守荆州这等要地,本无可厚非,旁人也能心服,但孔明却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以至导致了后来的大意失荆州,甚至是云长败亡。孔明忽视了什么?他忽视的正是关羽的性格!
关云长威名震慑华夏,然而他的性格却不够稳重,过于自信的他,素来是喜攻而不擅守的,要他去攻城拔寨、取敌斩将,那是游刃有余的,守城却非其所长。他的自信滋长了他的骄傲,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而打江山易,守江山难,孔明智取得来的荆州乃是兵家必争之地,魏吴时刻觊觎着,可说是危机重重,容不得半点疏忽大意。但看关羽的所作所为,显然却没有把守荆州当成一回事,以至于闻听马超与他并列蜀汉五虎上将之时,竟会动怒,要找马超去比武,一较高下。若他感到了身边的危机时刻潜伏,怎敢如此疏忽,置大局于不顾?
孔明就算原来尚不甚了解他性格的,这下也该明白了吧,应当马上采取措施,点醒荆州防务的重要和艰难性;如果觉得撤走关羽,削他面子不甚妥当的话,不妨增加大将谋臣,前往辅助关羽守城。孔明非但没有这样做,反而写书于关羽,夸赞云长之勇武,远在马超之上。这下好,关羽的面子是足了,也息了入关挑战马超之念,可他的自信也愈发膨胀,更加无视魏吴的存在,终于败走麦城,一命归西,最可悲的是至死仍不明自己是败在了过于自信之上,只以为是误中吕蒙小儿之计,哎,若能多加防范,又如何会中计啊!
关羽失荆州,孔明也是其罪非小,不明关羽性格,终于酿成大祸。
而相较之下,曹操反而比孔明更为了解关羽些。知他始终不会心向自己的,仍是百般笼络,又不让他为自己出战立功,因为他了解关羽,只要一报了自己对他的恩德,就会投效刘皇叔而去;而他明知关羽心向蜀汉(这里要换成孔明的话,只怕就会说成天生反骨了),仍不杀他,最后虽被他过五关,斩六将,极大地落了自己面子,终于还是大度地放他一马。曹操的识人、大度都该值得孔明一学才是。亦有诗为证:云长寻兄别曹公,魏将皆云斩蛟龙。若无孟德惜才量,日后焉得走华容?是啊,也多亏了曹操这一次大度,才在日后保留了自己的一条性命,而他在当日放走关羽时,又如何会想到这点呢?同样的,若孔明能以曹操的这些手段来笼络魏延的话,魏延日后或许也能如同关羽一般,成为自己的救星或是最大助力呢。
说到对关羽的使用,又将提到孔明性格上的第二个大缺陷,处事不当,不分轻重缓急。
就以关羽华容道上放走曹操一事为例。孔明事先已知道关羽定会放走曹操,却仍让他把守最后一道关隘,终于还是成全了关羽的义名,但却为日后蜀汉的败亡留下了隐患。
当日孔明为何要这么做?仅仅是为了成全关羽之义而让他放走曹操,似乎不大符合孔明智者之名,是以我推测孔明当时该是料敌不明,误以为东吴才是刘汉的头号敌人,而周瑜则是他的最大劲敌;至于曹操,惨败于赤壁之后,已如官渡之败后的袁绍一般,再不足为患,是以并没有把曹操的生死看得很重要,转而全力图谋孙吴,方才出现了后来的计取荆州、三气周瑜等事。
如果不是孔明料敌有误,而认定曹操将是他扶助刘备、光复汉室江山的最大敌人,他可换些方式来伏击曹操,痛打落水狗。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把关羽埋伏在第一线上,这样,关羽仍可以尽他的义,放曹操走人,还了自己欠他的恩德;但曹操就算过了关羽这一关,仍难以避得开后边张飞、赵云等的伏袭。这么调换一下伏击者的位置,就可两全其美,岂不更强得多?
孔明一念之差,造就往后无数苦果,是可叹也!
孔明性格上的第三个缺陷,是有些小富即安,缺乏必要的野心与魄力。
早在玄德三顾茅庐、孔明纵论天下大势之时,孔明的三分天下之说已可明证此点,虽说身处茅庐之中,能明天下大势,孔明之智,确实非同小可;然则亦可旁证此点,他缺乏一统天下所必须的野心和魄力。
孔明后来的举动,大多是为了这一偏安之局而努力的,靠孙吴以制曹魏,自己却图谋西川等地,并不趁曹操危机之时,北上讨伐,虽可以说是屯兵蓄粮,留待日后大举,但想想曹操初起之时,不也就只有区区一两个城,几万兵马而已,但曹操时刻想着君临天下,成为一代帝王,什么时候想过鼎足而分天下?
孔明虽智,却始终少了这份霸气。蜀立国后,孔明虽有了一统中原之志和实力,数出岐山;然而当蜀汉内部一旦有点危机,便事必躬亲,劳师远征,视南蛮叛乱为心腹大患,而置魏军南侵不甚重视,只分兵当之,用策退之,终没想过尽全力攻下曹魏,吞并孙吴,便亦是野心不足的真实写照。
此外,孔明虽精于兵法,但过于忠义,不懂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至理,甘受昏君刘禅的瞎指挥,迫反朝府,结果错失伐魏一良机,同样亦是缺乏魄力的缘故。
这诸多性格上的缺陷加在一起,便造就了一个史实:蜀汉终不能统一天下,而孔明也终究只能以一个智者身份扬名,而不是一代枭雄,开国之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