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就上下联的语意关系上来讲,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正对
所谓正对,亦叫同类对、并列式。就是上下联的内容基本相同,它们互为关联,互为补充,说明的是一个方面的意思。但二者又合谐地处在统一的
意境中。如:
春水接天长,一网收来鱼满载; 东风吹地暖,千锄种下谷盈仓。
血肉作干城,烈概在火中长啸; 光荣归党国,英风使天下同钦。(郭沫若为黄继光牺牲十周年题联)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宝塔凌云,一日江山,无边清静;
金灯代月,十方世界,何等悠闲。
这些楹联的上联与下联内容基本相同,它们互相补充,都只具有“一面性”的特点。这种形式的楹联在联语中占有相当比重。
2:反对
反对是上下联由相反的内容所构成的对仗方式。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丽辞第三十五》中所云:“反对者,理殊趣合者。”用反义词或物象对立内涵相反的词语组成的楹联,正反两个方面相辅相成,彼此映衬,既对仗工巧,又能深化主题。
实例一、古代郎中程道州先生曾经在自己的药铺门口自署一幅楹联:
但愿人皆健,
何妨我独贫!
这里的“人/我”的关系是群体与个人、患者与医生的关系,存在实质利益的对立关系;“人皆健/我独贫”又是相反的结局,自然形成强烈对比。以“但愿/何妨”领字,统领出“我”的心态与理想。寥寥几字,将怀有高尚医德的一颗赤子之心袒露在眼前,掷地有声的言辞犹在耳边轰然震响!极具感染力!故刘勰在《文心雕龙·丽辞第三十五》中有“反对为优,正对为劣”之评语,当然是对于能采用反对的情况而言的。
实例二、杭州岳墓的那副对联: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有幸/无辜”、“忠骨/佞臣”上下联句所展示的人物形象对立、表达的情感相左,含义也相反相成;并在同一个置景下从两个相反的角度切入,让“荣与辱、忠与奸”形成强烈对比,托物而言志,富有艺术感染力。这也是典型的反对方式。
实例三、清朝陈芳潮少年时代,曾经写下一副春联:
人因爱富常离我;
春不嫌贫又到家!
“因爱富/不嫌贫”、“常离我/又到家”态度相反、行为相背,上下形成强烈的对比,是很典型的反对手法。此联除了流露出愤时疾俗的情绪之外,还包含了积极自信的奋进精神,毕竟春天总是会到来!“春”具有象征和暗示的作用,下联奇峰突出,豪情立现。
实例四、国民党统治的某时期,曾经在城市内也征收粪水税。时人有联叹之
:
自古未闻屎有税,
而今只剩屁无捐!
“古/今”时间对比(也暗含恒与变的相反含义)、“未闻/只剩”包含未知与已知的相悖行为,“有税/无捐”说明了“屎和屁”的“境遇”相反。上联
直点“屎有税”是旷古奇闻,下联笔锋奇转,以唯一不用纳税的“屁”来反衬苛捐杂税之多!在极尽讽刺之下,捧腹大笑之余,让人扼腕长叹!愤怒与无奈的情绪回旋不散……
综上所述,反对这种对仗形式的本质特点就是即对立又统一!所谓的对立指的是上联和下联分开来对比时,在主体内容上存在明确的相反事物:包含情感态度的对立、行为举止的相悖、人物形象的对立、结局效果的相反等等情况。让这些相反而又同时并存的事物产生强烈的对比、矛盾和冲突而达到彼此映衬、相辅相成的艺术效果。所谓的统一主要指的就是上下联存在共同的联接点:可以是“同一个人”对不同事物的不同态度、行为或观点,如:“但愿人皆健,何妨我独贫!”表达都是“我”的态度;也可以是“同一个场景”下同时存在的不同事物或同时发生的不同事件,如“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场景相同;还可以是“同一个事件”中不同角色的不同境遇或同一个事件造成的不同结果,如“自古未闻屎有税,而今只剩屁无捐!”描述的就是同一个事件。诸如此类,反对对联表达的对象或被表达的对象是统一的。由于矛盾和对立主要都集中在针锋相对的一个点上,所以对联中的反对形式一般很难用在长联的撰写之中。
在欣赏或撰写对联时,要小心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并不是联句上下没有明显反义词的就一定不是反对。如:“但愿人皆健,何妨我独贫!”这里并没有明显的反义词,却是典型的反对形式。反之,联句上下存在反义词的也不一定就是反对。
实例五、如在这次七班命题撰写对联练习中,有联友就撰写了一幅颇有趣味
的对联:
纵有满园诗果,
苦无一树联花。
“满园诗果/一树联花”比喻新颖形象传神。对联表达了作者虽有满腹经纶,却被小小联句所难的窘态,自我嘲讽,颇有幽默感。此联虽然存在“有/无”的反义词,但并不是反对。原因是上下的内容和含义并没有存在互相排斥的对立关系。“纵有/苦无”在这里是转折关系,与“虽有/却无”的含义是一致的;其次在“满园”中寻找“一树”,上下的含义是连贯的,所以这一联是典型的转折串对。
实例六、如在这次命题撰写对联练习中,有一幅颇有意味的对联:
愿做梅花清傲雪,
不学芦苇荡摇风!
“愿做”与“不学”虽然是相反的态度,但表达的都是作者在人生态度中的不同选择,是两者之间选择其中一种,而不是两者并存。这也是是属于串对中的一种类型——选择串对,而不是反对。
3:流水对
流水对又名串对,是对联中一个意思分成两句来表达的对仗,出句对句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流水对像一道水流,不能中断,不可颠倒;流水对的联语,通常较短。从语法结构上看,流水对上下联往往是一个复句的两个分句,表示连贯、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目的等种种关系。所以流水对,出对句不能分割。如分别独立出来,都没有意义,或意义不
完整。
例如四川太白故里联:(连贯关系)
旧是谪仙栖隐处;
犹闻昔日读书声。
又如清李世瑛题陕西武侯墓联:(递进关系)
生为兴刘尊汉室;
死犹护蜀葬军山。
又如王之涣《登鹳雀楼》诗句联:(条件关系)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有人作如下增字联:(转折关系)
到此已穷千里目;
谁知才上一层楼。
再如长沙岳麓山联:(目的关系)
直登云麓三千丈;
来看长沙百万家。
不堪玄鬓影
来对白头吟。(诗句联:骆宾王)
唯将终夜长开眼,
报答平生未展眉。(诗句联:元稹)
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诗句联:王维)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诗句联:杜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