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书酒国风首页


发表回复
发表新贴
标题: [原创] 鹰图腾
大道不空
书酒国风管理
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


UID 821
精华 510
积分 100488
帖子 12088
积分 100488 个
魅力 20 点
阅读权限 200
注册 2006-3-17
状态 离线

TA的礼物
赠礼物送给TA
#133
发表于 2016-6-12 17:4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第七十九章 天官第一

“先神先鬼,先稽我智。谓之天官,人事而已”。说这段话的人,是战国时期的一个智者,也是著名的兵法家、军事家尉缭。此人乃兵法大家,被中国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嬴政拜为上宾、亦师亦友,更注有兵法专著《尉缭子》,流芳百世,成为兵家经典,并被后人录入《武经七书》之中。《武经七书》指的是《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都是中国古代军事家必读的经典。

而这段话就出在《尉缭子》书中第一卷《天官第一》之中。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首先问神问鬼,不如首先问问自己的才智如何。与其说是天文星象的应验,不如说它是发挥了人的作用。而《天官第一》这一篇主要论述战争胜败的根本因素,在于充分发挥人的作用。反对当时兵阴阳家所散布的“天官、时日、阴阳、向背”等迷信说法。

但就是这么一个牛气冲天、直接改变中国历史的大人物,却姓氏不详,生卒不详,甚至就连他所著的《尉缭子》也在很长时间内都被后人视为伪作。直到进入现代社会,在1972年的一次考古中,从山东临沂银雀山的一处汉墓出土了《尉缭子》,虽然只是部分残简,但也因此证明此书确实早就存在于世,并非后人伪托之作。

《尉缭子》一书被证明是确实存在的,但尉缭这个人仍然隐藏在深深的历史迷雾之中,他虽然被后人称之为尉缭,但他本来并不是姓尉,只是他在秦国被封为国尉(也就是三公九卿中掌管天下兵马大权的太尉,类似于现在的三军总司令),而因此被人称为尉缭。不过也有说法,说秦始皇因为担心兵权旁落,皇位受到威胁,所以太尉一职一直都是个虚设的名头,并没有人实质担任过此职。

以上种种说法都不是重点,重点就在于,尉缭这么牛逼的一个人,却活得如真如幻,貌似很灿烂,却很不真实,这让很多人都对此非常疑惑,这尉缭真有其人吗?还是由很多个不同的人的各种故事和见解,通过种种手段,然后结合到了同一个人身上?

在史学界,关于尉缭的争论一直很多,有点类似于应侯,真真假假,没个定论。有此疑惑的,也包括了詹鹏飞的父亲詹定和他的叔叔詹成,这两人不是专业的考古人士,但却是古玩倒卖界里的大行家,论其影响力,就和考古界的张俊峰、洛同等人差不多。他俩对于秦汉之前的研究也是极有造诣的,而且因为他们特殊的行业地位,还有很多特殊的渠道收集到一些一般人接触不到的资料。有一段时间,他俩都对尉缭这个人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于是,就通过种种方式,搜集他的资料,正史、野史、传说、民间故事,多多益善。

一般情况下,资料搜集到的越多,历史人物的形象就会越丰满生动,历史故事的脉络也会越完整清晰,但这个尉缭却很不寻常,越查他的身份越是可疑,而他的故事也是疑云越多。正好在那个时期,詹定、詹成兄弟得到了那个记载有《千字乩》传说的记事本、看不太清画面的老照片,以及那个应该是出自古应国的青铜葫芦。这两人一直都是古应国文化的拥趸,有过很多研究,不过当年只是听说过《千字乩》,以为是怪谈,并不值得深信;见到这个记事本后才讶异地发现,原来真有过此物,只是被历史长河所湮没罢了。惊讶之下,两人在研究尉缭的同时,又加强了对于应国文化的研究。研究来研究去,两人都对这些历史疑云入迷了,甚至梦里也时常见到这些场景。

某天夜里,詹鹏飞的父亲詹定在睡梦里,就忽然冒出了一个奇怪的点子,梦里出现了一个道士,拿着青铜葫芦、铃铛、桃木剑,优哉游哉地走到正在冥思苦想的詹定身边,帮他起了一个卦,然后点醒了他:什么尉缭,根本不姓尉,他就是我三宝道人的前世化身。说完,那三宝道人就不见了。

这一个梦好生离奇,那道人的消失更是诡异之极,就把詹定活生生给吓醒了,一醒来后只觉得浑身冒汗,才发现原来刚才做的是个奇怪的梦;虽然是个很离奇的梦,但那梦却似乎有些道理。

詹定詹成兄弟曾经推测过,三宝道人有可能就是应龙氏的传人,在历史上出现过多次,而《千字乩》也正是他们的心血之作。这个三宝道人来历很神秘,又神通广大,有参破世情、预测未来的能耐,且精通兵法、政事;这倒和尉缭非常相似,如果照梦里所说的那般,尉缭可能就是三宝道人,也就是应龙氏的传人,那倒有点说得通了。

想到这点后,这两兄弟就充分开动想象力,天马行空地一番畅想,结果就真让他们在前两种猜测中,找到了另一种看似最为玄幻的可能性。

这种可能性后来又被二人多番修改,然后告知了詹鹏飞,由他带着这个猜测、以及那个青铜葫芦的仿制品,去求见在古应国文化方面最有研究的洛同。

而詹鹏飞却在之后巧遇到了应云翔以及霍璎瑛,从他俩人那各听到了一堆奇奇怪怪的事,于是又启发了他新的一些思考,正好补充了他父亲和叔叔想出来的这个猜测。

《尉缭子》的珍本著作,发掘在山东临沂银雀山,而霍璎瑛则在她的那个长篇故事《应龙传人》里提到了一个事,应龙氏的嫡系传人荀子纲因为触犯族规,被驱逐出了应龙族;但当时的应龙族长唐衮又很爱惜他的人才,并且也知道他本性并不坏,只是一时走岔了路,有心放他一马,将功赎罪,所以想了一个办法,让他投身姜子牙门下,帮助武王伐纣,立下无数奇功,而后才在武王封赏众臣的时候,有了全新的应国出现,还因为其特殊的功劳、能耐以及地位,有了一般诸侯国不具备的“监国”之责。

而姜子牙被封为齐王,其领地就是齐鲁之地,以荀子纲和姜子牙的特殊关系,应国会有大量文物出现在齐鲁之地,也是理所当然的事,甚至可以这么想,即使过了很多年的战国时期,应国的后人和齐国的后人,仍然有着一些其他诸侯国不具备的密切联系,一些被隐藏的资料,也有可能被秘密收藏在齐国的一些王公大臣手中,这其中,很有可能就包括了兵法奇书《尉缭子》,这才有了后来银雀山的发现。那本书所藏的古墓是汉朝古墓,但经过考古专家检测,此物确实出在战国时期,而当时山东的临沂正是齐国的领地。

这些都是詹鹏飞在遇到霍璎瑛、应云翔之后的联想了,但也确实合情合理;更重要的是,他想起了应云翔说过的现实版的三宝道人潘卫宁。

之前已经说过,尉缭其实根本不姓尉,他的姓氏来历一直都是个未解之谜;如果按照詹定兄弟俩的猜测,他也应该就是应龙氏的传人,那他也许姓应。但在三朝时期的姓氏和后来不同,除了姓还有氏,所以应龙族里才会出现霍璎瑛故事里的那三个强大分支应唐氏、应荀氏和应姚氏,当然,这个应龙族除了这三个姓氏,还有其他一些分支,并且随着时代的变化,还会产生一些新的姓氏,所以后来在应龙族内出现姓潘的人也不是不可能。

尉缭这个名字的发音倒是和卫宁有点接近,而且卫宁这个名字也不错,倒是挺适合用作兵家中人的名称,保卫国家安宁,反正尉缭这个名字不太靠谱,三宝道人又是一个虚拟的身份,在那个还没有道士的年代,为了描述这个故事的方便以及准确性,所以詹鹏飞就索性将潘卫宁这个名字拿来借用,说说这个尉缭的故事了。

絮絮叨叨地绕了一大通,还没说到正文呢,这让应云翔和霍璎瑛都有点无语。但是转念一想,连个背景都这么复杂,这个故事多半也是值得期待的吧。只不过之前霍璎瑛那个故事讲了足足三天,詹鹏飞的故事虽然没这么长,但也短不到哪里去,不知道他们坐火车剩下的这些时间还够不够。

平顶山到北京的距离不算短,又没有直通高铁,三人买的普通快车票,需要近十四个小时才能到,他们三人一路叙话,已经用去了差不多三个多小时了。

詹鹏飞看出了两人的疑惑,笑了一笑:“放心,我这个故事绝对不会说那么久,我可没霍璎瑛大美女那么好的口才,我父亲告诉我这个故事时也不过用了两三个小时,我现在虽然又补充了一些资料,但想必四个小时足矣,到北京绰绰有余。”

“哈哈,那你说吧。”应云翔和霍璎瑛都笑了起来。

“好,我就开始了,老应,你记得我上次跟你说过,那位传说中的三宝道人,也就是我现在要说的这个潘卫宁,与他一起出现的,除了三件宝物以外,还有一个贴身丫鬟,对吧。”詹鹏飞问道。

“是的,我记得呢,你继续吧。”应云翔点了点头。

顶部
大道不空
书酒国风管理
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


UID 821
精华 510
积分 100488
帖子 12088
积分 100488 个
魅力 20 点
阅读权限 200
注册 2006-3-17
状态 离线

TA的礼物
赠礼物送给TA
#134
发表于 2016-6-22 16:4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第八十章 秦廷风云

公元前259年,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嬴政诞生,他出生的地点并非在秦国,而是在赵国都城邯郸。嬴政的父亲叫子楚,又名异人,是秦孝文王安国君的儿子。异人母子素来不得安国君的宠爱,后来还被作为质子送往赵国,留住在邯郸。他在邯郸住了很多年,还在这里生下了自己的儿子——嬴政。

异人在邯郸的遭际是很不如意的,虽然名义上贵为一国使臣,又是秦王的儿子,但因为秦赵两国关系转恶,两国时常交战,所以赵人非常厌恨秦国人,异人一家子在这里住着,那自是如坐针毡、受尽了各种白眼甚或侮辱,还有几次差点被吃了败仗的赵国人杀了泄愤,所以他也就时刻想着逃回秦国。

这时有个来自卫国的大商人吕不韦在邯郸做生意,知道了异人的情况,认为他“奇货可居”,此人日后一定可以飞黄腾达,如果能帮助他回转秦国登基,自己定可在秦国一展胸中抱负。于是吕不韦决定进行一次政治赌博,于是就去见异人游说:“我可以光大你的门庭。”异人回笑说:“你还是先光大你自己的门庭,然后再来光大我的门庭吧!”吕不韦说:“你是不知道的,我的门庭是要等到你的门庭光大之后才能光大。”异人明白吕不韦说话的含意,就引吕不韦与他坐谈,谈的内容非常深入,两人达成了政治同盟,异人许诺如果计划成功,将以分国作为答谢。

事实证明,吕不韦的这次豪赌非常成功,在他的努力下,异人终于带着自己的妻儿逃返秦国,而且更当上了秦国的君主,成了历史上鼎鼎有名的秦庄襄王。而为异人登基立下汗马功劳的吕不韦自是极得器重。

吕不韦雄心万丈,自认能力比谁都强,所以颇有点嚣张跋扈,在秦国为所欲为。秦庄襄王的脾气比较好,是个很仁善的君主,又重情重义,感激吕不韦的救命以及扶持之恩,所以很多时候都由着他。但是,异人的儿子嬴政却非常不爽。他和自己的父亲性格截然不同,同样是在赵国受尽欺辱,异人忍辱负重之余,却也深刻感受到了民间普通百姓生活的不易,所以一回秦国登位,立刻实施了各种仁政,善待秦国百姓。

他还不喜欢妄动干戈,这无疑和野心勃勃的吕不韦大相径庭,吕不韦在豪赌异人之初,就是想通过他来夺得天下最强之国秦国的兵马大权,然后实现自己一统天下的理想,如今秦庄襄王却是一个不爱武装的君王,这让吕不韦自是非常不爽。

极善权谋的吕不韦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施展出了一串连环之计来。当时虽然各诸侯国群起而战,各说各话,但名义上还是受周王庭统辖的。所以若要秦国一统天下,首先就是要废掉这个有名无实的周王庭。于是,吕不韦借助种种手段,制造出了一个东周君联合其他诸侯国,要一同讨伐秦国的假象,然后就名正言顺地率领秦军东征西讨,最后终于成功剿灭了东周国,并且趁势攻打了韩赵魏等国,扩大了秦国疆土。

虽然获得了军事上的大胜,但对于不喜欢干戈的秦庄襄王来说,这并不是件值得开心的事,为此,他与吕不韦发生了很多争执,不再像从前那般对吕不韦言听计从了。

吕不韦心中骄气日盛,不满日深,于是竟把心一横,再出了手段将异人害死,虽然他手脚做得干净,没让外人抓到任何把柄。但他之前扶持异人上任前,就是用了手段将异人父亲秦孝文王害死的,早在一些有心人眼中有了前科,如今他故技重施,一连害死两任秦君,也可谓是胆大包天了。

异人既死,吕不韦凶焰更盛,朝野上下,几乎无人敢再与他做对,他完全可以在秦都内横着走。他名义上仍尊异人留下的儿子嬴政为秦主,但嬴政时年尚幼,朝政大事他根本没有多少发言之权,所以朝廷上下,吕不韦说什么就是什么。

但是,就是这个年纪小小的嬴政,却成了秦廷里唯一一个敢和吕不韦做对的人。他也知道,在如今的形势下,如果直接与吕不韦对抗,他会步上自己父亲和祖父的后尘,死得不明不白。所以表面上,他尊奉吕不韦为仲父,同时担任相国,掌管军政大权;但是暗地里,他却在苦苦隐忍,准备培养自己的势力,等到自己可以亲掌实权时,再借助自己暗里培养出的坚实力量,一举击垮吕不韦。

其实,嬴政和吕不韦在本质上是一样雄才大略、充满权力欲望的人,成大事者,必当狠而忍。他若不是这样的人,日后也就轮不到他做中国第一个皇帝了。

但是,在如今吕不韦气焰滔天的情况下,他怎能在不引起吕不韦注意的情况下,发展起自己的势力来呢?

秦廷内几乎所有的高官显贵们,都以吕不韦马首是瞻,秦廷内能够挖掘的人才屈指可数,唯一的办法,就是借助外力。

吕不韦妄动刀兵,推倒了众诸侯国名义上的共主东周,让诸侯国真正陷入了各自为战的局面,这对秦国来说,自是一件好事。

要单纯论实力,本来诸侯国中最强的是晋国,即使三家分晋之后,其中的赵国仍然是战斗力最强的国家;而赵魏韩又是唇齿相依,三国之间互相依恃守望,实力更是强大,若是三家合力,更胜于秦。但是秦国有个其他诸侯国不具有的优势,就是地处西方,不像韩赵魏三国到处都是敌人。西有强秦,东有齐国,北有燕国,南有楚国,所以三国连年征战,这国力自然受损严重。而其余三国以及其他一些小诸侯国,也因为各种原因,连年战乱,所以各国局势糜乱,便给了强秦以可乘之机。

吕不韦趁六国互斗之时,连连出兵,夺取了很多土地,而夺得实质利益的同时,更给了其他诸侯国以无形的巨大威慑力。

不得不承认的是,吕不韦的谋略的确高明,形势更是把握得极准,等秦国一家独大之后,为防自己树大招风,引来六国盟军,他又选用“合纵之术”,挑拨六国互斗,长此以往,诸侯国闻秦色变,却又无可奈何。很多在六国郁郁不得志的才士,也渐渐觉得只有秦国,才有自己安身立命以及发挥才干的时地。

而不甘为傀儡的嬴政,便是看中了这个微妙的时机。

对六国这些郁郁不得志的才士来说,他们对秦国可谓是又爱又恨。那个时期的人,对于国家的概念并不深,分分合合都是很寻常的事,从这个角度出发,他们看中秦国的强势,能够让自己发挥才干,也是情理之中;但是秦国屡屡出兵征讨自己的所在国家,多少总会害得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同乡等家破人亡、流离失所,愤恨也同样理所当然。

而这个害得他们愤恨不已的罪魁祸首,自然就是尽摄秦国军政大权、嚣张跋扈的吕不韦了。

嬴政曾经和其父亲异人一道,都在赵国当过被扣押的人质,受过很多羞辱,吃过很多苦头。但他和自己的父亲,差不多的遭遇,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情。他了解了这些诸侯国才士的想法之后,心头窃喜,这些人,既想在秦国发挥自己的才干,又对吕不韦大为不满,这不是正好是天赐与自己扳倒吕不韦的大好机会吗?

于是,他就开始留意起各国这些落落不得志的才士来。经过各种不懈的努力,还真让他找到了几个可用之才。其中之一,是来自楚国上蔡地区的李斯。李斯早年也是吕不韦门下的食客之一,但很有才华又极具个性的他,却在吕不韦门下得不到重用,只是做了一个小官。但这个小官的地位虽然不高,却有机会接近秦王嬴政。他是一个很善于审时度势的人,很快就把握住了机会,利用几次接近嬴政的机会,将自己的才情抱负展现出来,得到了嬴政的赏识。他正需要这样头脑清明的谋士,而且他的法家思想也深得性格强势的嬴政喜欢,所以很快他就成了嬴政的亲信。

第二个可用之才,是来自韩国的韩非。他也是荀子的学生,算是李斯的同学。和李斯不同的是,此人倒是非常热爱自己的国家韩国,不过他的法家思想在贪图享乐、玩物丧志盛行的韩国,根本没有市场,所以他也完全得不到发挥。不过他所著的《韩非子》一书,却在偶然机会下被传到了嬴政那,嬴政拍案叫绝,将这本十余万字的法家经著奉为了治国圣典。但是李斯却有些嫉妒嬴政如此欣赏自己的这位同学,于是用了一些手段,让韩非始终没能得到发挥的机会。

李斯才情不俗,但只是文士一个;才情更胜于他的韩非,又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只留了一部圣典。有了谋士和圣典,这还不够,嬴政还需要一个能够帮助他平定天下、文武双全的大才士。

顶部
大道不空
书酒国风管理
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


UID 821
精华 510
积分 100488
帖子 12088
积分 100488 个
魅力 20 点
阅读权限 200
注册 2006-3-17
状态 离线

TA的礼物
赠礼物送给TA
#135
发表于 2016-6-23 13:3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第八十一章 布衣神相

有了这些想法,嬴政就命令手下的一些亲信,去四方打探相关消息,有道是皇天不负苦心人,还真让他知道了一些落魄不得志才士的消息。某天,当他处理完朝事,回到后庭时,就有个心腹之人过来禀告,说咸阳来了个魏国过来的算命先生,此人知天识命、博古通今,替人算命看相之余,偶尔与旁人评议时政,简介新颖独到,发前人所未想,颇得秦国先贤卫鞅之遗风。

嬴政的这个亲信叫姚贾,也来自魏国,是个出身很卑微的小厮。他父亲在魏国时只是个看守城门的小卒子,后来流窜到了赵国。凭借三寸不烂之舌,竟在赵国混得风生水起,还说服了赵王,联合了楚、韩、赵、魏组成了联军攻打秦国。这一仗联军并没有能讨得好,但是也给秦军造成了巨大威胁,让秦人对六国联军深感恐惧。为破六国联合,秦人使出合纵之计,离间各国。

这个姚贾也因为赵王中了离间之计,被误认为是秦人奸细而被驱逐出了赵国,然后又来到了秦国。他在赵国不受待见,到了秦国倒是被嬴政看中了他的才干。此人出身如此卑微,却能够在赵国串联起四国联军携手攻秦。善攻者亦善守,擅长合纵连横的人,也一定擅长破解合纵连横之术,嬴政有心一统天下,自然就需要有人帮他破解六国的合纵之势,这个姚贾正是他需要的人才。

嬴政有心重用此人,却得到了很多人的反对,有的人说他先魏后赵,现在又到了秦国,明显是个不安分事主的人,这种人不可靠;也有人说他出身太低贱,这种下里巴人岂可高居庙堂之上?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就连吕不韦,也明确表示了对于姚贾的蔑视和不信任。

但凡成就大业者,都是极善识人用人之辈,嬴政尤其是其中表表者。其他人看不上这个姚贾,嬴政却很欣赏,只不过如今朝堂之上都是吕不韦联合太后说了算,他这个储君在没正式登基之前没多大人事任免的权力。

于是嬴政就跟姚贾说,让他在秦廷稍作隐忍,积累功勋和声望,到时肯定会有大把立功扬名的机会。现在暂时先让吕不韦闹腾去,姚贾就留在嬴政身边,运用他的才情和眼力,帮他寻找一些和他一般在各国郁郁不得志的才士。

吕不韦经常打压一些外来者,李斯姚贾等都是如此,所以他们也巴不得嬴政日后来收拾吕不韦。而嬴政手头的才士越多,势力越大,日后收拾吕不韦的把握自然越高,所以姚贾对嬴政的话深以为然,也就暗暗下了决心,要好好地在秦国做番大事业来,他到处混,到处寻找机会,总算让他遇到了一个能欣赏自己才情的嬴政,岂能不好好报效。

就带着这般的心绪,他很积极地帮嬴政到处寻觅人才。直到这日遇到了这个和他同样来自魏国的算命先生。这位算命先生姓潘名缭,号卫宁。

为什么他有个卫宁的外号呢?那是因为他身边有个小丫鬟,叫宁喆敏。说是丫鬟,其实是他族里的一个小妹妹,两人自幼交好,潘缭从小就说要一直保护这个小妹妹,所以就号称卫宁了。当然,这个只是半真半假的玩笑而已,卫宁真实的意思是要保卫自己家园的安宁,简称卫宁。

姚贾认识这位算命先生也是个巧合,他最近的主要工作就是到处奔波、到处寻访,看看民间坊肆里有没有遗落的珍珠。这天和一些人闲聊时,就听他们说起了这个叫潘缭的算命先生,说此人非常了得,能耐堪比当年的姜子牙。

姚贾一听大为心动,于是立刻按照这些人的指点,来到咸阳东郊,走过去一看,那算命先生正被一群人围着,听他海侃呢。

姚贾凑上去仔细听听,此人谈吐确实不俗,于是也凑过去假意算命,和他攀谈起来。问了一些问题,潘缭对答如流,屡发惊世之声,就连姚贾,也自愧不如。这个时候的他,还没有掌握多少权力,所以也没有像后来那般喜欢嫉恨他人,还是有些知人善任的。

在多番畅谈后,姚贾确认了这个算命先生正是嬴政需要的人,他姚贾都自认不如,尤其是在兵法战略一块。于是,他就立刻向秦国储君嬴政汇报了此人。

嬴政虽然很信任姚贾,也确定他的才干和眼光,但嬴政可是未来的千古第一帝,自然不会是轻易好糊弄的人,姚贾虽然将此人夸得天花乱坠,但他还是决定要微服私访,亲眼见见这个人再说。

储君出巡,自然不是件小事,惊得朝野上下一阵鸡飞狗跳。不过嬴政将手一挥,制止了众人的大张旗鼓,他只是要出门去随便走走看看,你们搞这么大阵仗,前呼后拥,肃清街道,那他这个出访还有意义吗?所以,一切从简,他嬴政只带同几个护卫,微服私访,这个事你们几个心腹知道就行,可别惊动了太后和吕不韦。

李斯姚贾倒是很赞同嬴政的英明,联同当时负责秦王庭治安工作的昌平君昌文君两兄弟,安排好了储君的出行路线,然后精心挑选了一些护卫,换了便服,散布在事先安排后的路线各处做好护卫监察。而李斯则和昌平君两人扮作嬴政的好友,嬴政自己则换了一身公子哥的袍服,在两位好友的陪同下,“逛街购物”去也。本来姚贾也应该陪同前往的,但他和潘缭说过几次话,虽然他并没有表明过自己的身份,但以那潘缭潘卫宁的眼力,三言两语之间或许就已经猜到了他的来历。嬴政微服私访,其中一个用意就是看看算命先生潘卫宁,究竟能不能识破自己的来历,所以姚贾还是索性回避了为上。当然,他也不会走远,也穿了件便服,和那些乔装打扮的侍卫们一起,散落在各地守护。

行了一路,来到了潘卫宁的算命摊前。这位算命先生看相算命功力都很了得,而且又能说会道,所以摊位前一直门庭若市。

见到好多人围着潘卫宁,他们三人根本挤不进去,见状,昌平君就动了异样心思。和姚贾不同,这位昌平君乃是贵族子弟,自高自大惯了,并不喜欢和这些底层的市井之徒挤到一块,于是就想唤过一些隐伏四处的宫廷侍卫,帮他们驱散一些杂乱的人群。

昌平君的性情嬴政很了解,一见他眉头一皱,就明白他想干什么了,于是微微一笑,制止了他的异动,轻轻说道:“昌平君,你难道忘了我们是来微服私访的吗,你这么一动侍卫,不就是要惊动所有人了吗?我们慢慢等就是了,也顺便听听大家怎么评价这位算命先生的。”

昌平君赔笑道:“公子说的是,不过这许多人,那有的好等了。”

李斯也笑道:“这不是正说明潘先生的能耐大吗,否则哪来的这么多看客?”

“嗯,正是。”嬴政笑了起来。

三人一边闲话,说的声音甚是低微,想来在如此喧闹的场合里,其他人也听不到他们的谈话声。

但过了一会,周围嘈杂的声音却忽然轻了下来。三人循声望去,却见得那算命先生摊位前围满的人群自动散了开去,留出了一条通道,那算命先生就从中走了过来。

那算命先生穿着很普通的一身布衣,模样儿也甚是普通,但一双眸子却是凛然生辉,充满了不怒而威的样子,又颇有点洞悉世情的精明睿智。他身边伴着一名娇俏的女子,丫鬟打扮,一身红衣,看来就是那个姚贾说过的宁哲敏了。

两人迎上前来,那潘卫宁行了一个礼,丫鬟也连忙以礼相见。

看这阵仗,旁人自然纷纷纳闷议论,这算命先生向来傲气,便是一些达官贵人来这算命看相,他也是爱理不理,如今却对眼前这三人如此恭敬,倒有些奇怪。

嬴政也有些奇怪,笑道:“是潘先生吧,何以如此多礼客气,莫非你认得本公子不成?”

潘卫宁恭敬地道:“在下并不识得公子以及公子身边这两位,不过我看公子虽然身着便服,但龙行虎步,不怒而威,绝非等闲;而旁边这两位,一个儒雅飘逸,气度非凡;另一个则英姿勃勃,多半乃是久侍刀兵的将才。以两位如此人才,也只能在公子身边随侍,公子的身份,怕是呼之而出了吧。不知在下猜得可准?”

“厉害厉害,不愧是被咸阳上下众口赞誉的神相。”嬴政微微一笑,虽然并没有直接回答,但无疑是默认了对方的揣摩之词。余人见状,都是惊讶不已,纷纷猜测起来,这忽然到来的三人,究竟是何等身份。

潘卫宁笑道:“三位前来,不知是要占卜问卦呢,还是要算命看相?请这边一叙如何?”说着做了一个请的手势,那丫鬟连忙上前,将摊位上的浮尘用袖子拂拭了一下。

嬴政领着昌平君和李斯二人,昂然走了过去。

顶部
大道不空
书酒国风管理
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


UID 821
精华 510
积分 100488
帖子 12088
积分 100488 个
魅力 20 点
阅读权限 200
注册 2006-3-17
状态 离线

TA的礼物
赠礼物送给TA
#136
发表于 2016-6-28 14:0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第八十二章 治国之道

走到近前,嬴政三人细细打量了一下,那摊位不大,摆放着几件别致的物件,桃木剑、铜铃铛,还有一个刻着奇异花纹的青铜葫芦。嬴政和昌平君倒没什么特别感觉,只有李斯,他向来博文广识,通读经著典故,又曾到处游历,似乎曾经在某地见到过这种奇异的花纹,只是一时之间想不起是何时何地,于是目光停滞了一下,多注意了一下这个造型古雅、花纹怪异的青铜葫芦。

潘卫宁看他留意这个青铜葫芦,笑问道:“这位兄台,你认得这个葫芦?”

“不,我这是第一次见到青铜打造的葫芦,这个造型也很是特殊,生平仅遇,不过这葫芦上刻着的花纹,我有几分眼熟,似乎在哪里看到过?”

“哦,敢问兄台尊姓大名,听你口音并非咸阳人士,能否告知在下出身何处呢?”

李斯微微一笑:“在下姓李,曾是楚国上蔡人士。”

“楚国?”那潘卫宁点了点头,和身边的小丫鬟宁喆敏对视了一眼,似有所悟。

李斯笑道:“今日我和这位常兄都只是陪客,这位郑公子才是正主,潘先生不必在我身上多费时间了。”一边昌平君连连点头。他们来之前已经商量好了,既然要乔装打扮,自然也要有个化名,所以嬴政就以名为姓,而他是嬴姓赵氏之人,所以就用了郑朝这个名字,也隐含摄政朝事的意思;至于他李斯,就叫李成;而昌平君则直接化名为常平。

潘卫宁笑道:“不知郑公子今日来此,是要占卜问卦呢,还是要算命看相?”

“看来你已经猜到我的身份来历,那好吧,就为我占卜一卦,看看来日国势运程如何?”此语一出,倒是霸气十足,旁边的人听了,都是倒抽一口凉气,这人真的来头很大啊。

潘卫宁微微一笑:“吾用天下之用为用,吾制天下之制为制。修吾号令,明吾刑赏,使天下非农无所得食,非战无所得爵,使民扬臂争出农战,而天下无敌矣。国势如何,虽有天数,但事在人为,顺应天命之时,还应因势利导,把握时机啊。”

“先生说得好透彻!”嬴政抚掌而赞,旁边李斯、昌平君二人也点头附和。

“好一个把握天意,天下无敌!愿闻其详。”

“王国富民,霸国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国富仓府,是谓上满下漏,患无所救。故曰:举贤任能,不时日而事利;明法审令,不卜筮而事吉;贵功养劳,不祷祠而得福。又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圣人所贵,人事而已。苍苍之天,莫知其极。帝王之君,谁为法则?往世不可及,来世不可待,求己者也。所谓天子者四焉:一曰神明,二曰垂光,三曰洪叙,四曰无敌。此天子之事也。”

“为天之子,承天之命!”嬴政两眼异彩一闪,神光毕露。

旁边那小丫鬟听了有些似懂非懂,眨巴了漂亮的大眼睛,看了看潘卫宁,又看了看嬴政三人。

昌平君看到她那样子,心中有些好笑,口中却说道:“先生既然已知公子身份来历,何不下拜见礼?”

潘卫宁正色道:“公子既然乔装来此,自有不愿意吐露身份的原由,我又何必故作聪明、自寻无趣呢?”

“说的也是。”嬴政先是一笑,再道:“不过我现在又忽然改变主意了。昌平君、李廷卫。”

“微臣在。”听到嬴政如此召唤,两人连忙恭声应道,上前一步,双双拜倒,然后站起身来,大声喝道:“储君出巡!”

一大群侍卫从人群之中应声而出,立刻将场面控制住了。

旁边围观者这才醒悟过来,难怪此人如此大的气魄,原来竟是本朝秦君微服出巡,见到一众侍卫凛然生威的样子,心中战栗,连忙跪倒了一地。

潘卫宁也和宁哲敏一道,从座中走了出来,拜伏于地。

嬴政哈哈一笑,上前双手扶起潘卫宁,笑道:“我大秦威服四方,各方才士蜂拥来投,想必潘先生亦有意投我大秦,在这里一展才学吧。”

潘卫宁双手一揖,谢道:“在下曾在多方游历,各国人虽然心中不忿,却也都承认秦国气象,六国不及,潘某心仪久矣,所以才前来秦国一游。来到贵境之后,所见所闻,才士风范,的确非六国能比。今日承蒙储君不弃,潘某自当效劳。”

嬴政大喜:“今日我得潘先生这等贤才,喜不自胜,我大秦兴旺在即,尔等不必多礼,都起来吧。”

众人连忙谢恩,一阵喧哗。

李斯使了个眼色,昌平君会意,命侍卫驱散人群,然后率领侍卫,前呼后拥地护送嬴政回转秦宫,潘卫宁宁哲敏二人也随侍在侧。

那秦宫好生气派,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潘卫宁见了倒是淡定,不过那小丫鬟却有些兴奋,不住地左顾右看,旁边一些侍卫见她闹腾,不时地低声呵斥,她却理也不理,跟在嬴政入宫的队伍后头,兴高采烈地往里头蹿。

潘卫宁见她闹得有点大,便也制止了一声,嬴政笑道:“先生不必管她,一个小丫头,初来此地,兴奋难免。”

“多谢储君见容。”

“先生大概也是初来我大秦宫殿吧,对于此处,有何见解?”

“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复道行空,高低冥迷,不知西东。主殿威严矗立,高耸挺拔,极具气势。草民也来自魏国,也曾行走过赵韩等国,但论其宫殿之气度巍峨,唯有秦宫,余莫能敌,就看这宫殿,也能显出如今大秦之强盛气象。”

这一席话说得嬴政甚是开心,拊掌而赞:“先生好识见,我大秦东征西讨,早以一统六国为宗旨,大国气度,不可或缺。”

那小丫头宁哲敏走在潘卫宁身后,悄悄扯了他袖管一下,见潘卫宁回首,悄悄说道:“师傅今日怎地不似往常,竟然大拍这秦国储君马屁?”

潘卫宁把脸一板,喝道:“不要胡说,师傅不是早就告诉过你吗?他日一统天下者,非秦莫属也,所以这才带你离开魏国,来到秦国寻找一展心中抱负的机会。今日来到秦宫,一见秦王气度,早心中折服,想我等往日行走赵魏韩等国,那里的王公大臣们不是尸位素餐、恣意欢谑,就是沉迷酒色、玩物丧志,和励精图治的秦人实难比拟。而且今日更是亲眼见到秦军的令行禁止、刁斗森严,再看秦宫大势,虎踞龙盘、气象森严,大国风范,一望而知,潘某也是心中有感,不得不吐啊。”

宁哲敏见师傅说得一本正经,不敢造次,吐了吐小香舌,不说话了。

一行人走到偏殿,各自坐下,准备叙话。倾谈一阵,这潘卫宁果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兵法谋略更是出类拔萃,嬴政心中喜爱愈甚;而那小丫鬟宁哲敏虽然不如其师傅那般见识卓著,却也娇俏可喜,而且也时发惊人之语,大是不俗。

嬴政大喜,吩咐侍臣,招姚贾来见。

姚贾本来一直随侍在嬴政队列之后,见嬴政招徕算命先生入宫,已知此事必成,自己立下此殊荣,嬴政自当重赏,心中窃喜,早早便在宫廷外等候召见。果然,嬴政与潘卫宁一番畅谈后,心怀大开,召来姚贾,分封赏赐。

嬴政得才士效命,卫宁欣逢明主,姚贾李斯等人各自有功得到封赏,皆大欢喜之际,忽闻太后驾到。

如今秦廷的局势比较微妙,吕不韦权倾朝野,但名义上的实权却是掌握在太后手上。

这位太后名为赵姬,本是吕不韦的歌姬,后来因为吕不韦看重当时尚在赵国做人质的子楚的潜力,所以下了重注在他身上,更把自己心爱的歌姬赵姬也奉送给了子楚,还为他生了一个儿子,也就是嬴政了。

子楚登位后三年,莫名去世,嬴政如今尚未成年,按照秦法,如今他只是储君,国政大事归太后统管。

这位太后赵姬虽是歌姬出身,但是心性深沉,贪慕权柄,自己也知道以其出身,难免在贵胄士族之气颇重的秦廷受人排挤。不过借助与吕不韦的关系,还是让她最后从一堆的宫闱博弈之中胜出,成了万人之上的秦国太后。

这种复杂的背景,对于赵姬来说,无疑也给她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一方面,她在秦廷的地位并不算如何稳,需要大力仰仗吕不韦;但自己心爱的丈夫子楚,却很有可能命丧在自己这个情夫吕不韦之手,对于吕不韦,她自是心中纠结。

而这个儿子嬴政,如今也是心情复杂。一边他也深切怀疑,吕不韦害死了自己的父王,对于仍然支持吕不韦的太后赵姬自然心中不满;二来如今秦廷上下,反对他们母子二人的,也仍然大有人在,自己如今立足未稳,很多时候仍不得不通过吕不韦去做一些削弱敌对势力的事,所以很多时候也只能放任吕不韦的骄横。

顶部
大道不空
书酒国风管理
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


UID 821
精华 510
积分 100488
帖子 12088
积分 100488 个
魅力 20 点
阅读权限 200
注册 2006-3-17
状态 离线

TA的礼物
赠礼物送给TA
#137
发表于 2016-6-29 16:4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第八十三章 针锋相对

于是,在秦廷之中,就形成了如今的一个复杂局面。大体上,可以分成两大派系,一派是秦国本土的一些大秦至上主义者,他们拥护秦国正统,对嬴政这样的有外来血统的秦人后裔,持有一定的怀疑甚至否定态度。另一派就是嬴政、赵姬、吕不韦三人为首的外来军政集团了。

秦国正统主义者并非铁板一块,彼此间颇有猜忌和掣肘,这也是他们当年为什么没能竞争过子楚,最后还是让他当上了秦庄襄王的缘故,但他们并没有死心,仍然在暗里寻找机会,希望扳倒嬴子楚的后人嬴政。

而嬴政一方,同样也充满了各种变数。

嬴政、吕不韦、赵姬三人都是有着极强权力欲望的人,这样的人是很难保持长期合作的,在面对共同敌人的时候,他们还有可能因为共同的利益和危机携手对抗外敌,但总归有一天要决出权力最终的归属者,一山尚且不能容二虎,更何况三虎。

嬴政名义上始终是秦廷之王,他决不甘心受他人掣肘,即使此人是对其登位有大恩、更曾出大力将其一家从赵国救回到秦国的吕不韦,如果吕不韦对自己忠心不二,那他会是一个最得力的助手,能帮助他扫平六国,统一天下;可事实是,吕不韦和自己一样是个野心家,等到权力欲望膨胀到不可收拾地步的时候,他会像当年只手害死两任秦君一般,将自己毫不留情地赶下台。所以在公在私,他都迟早会与吕不韦翻脸,在公,他必须要保持权力的绝对集中;在私,吕不韦秘密害死了两任秦君,包括了自己的父亲嬴异人,他也必须要替父亲报仇。

而吕不韦则和赵姬毕竟曾经是夫妻,而且情谊深笃,即使吕不韦将赵姬送给了嬴异人,但赵姬心中仍然是对此人有着深切好感的,更重要的是,她已经有些习惯于帮助他,听从他的吩咐和指使做事。但是,权力的魅力在蛊惑着吕不韦和嬴政,对这个女人而言,也起到了同样的效果,她渐渐也习惯了发号施令中那种颐指气使的快感,也渐渐对吕不韦产生了异心。

对秦国本土主义者来说,吕不韦是外来人,吕不韦自己也很清楚,无论他怎么努力,始终改变不了一些人心目中根深蒂固的认知习惯,所以他也大力扶持自己的势力,这样才能够尽量保证自己位置的安稳;但是他任人唯私、肆意排挤秦人的做法,又引起了本土势力更大的反感。这也使得他一时不敢妄动,需要和赵姬、嬴政更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对抗本土反对势力,保证自己的权位。赵姬对自己的一直以来的依赖以及渐生的异心,他也心知肚明,于是也就想着使用各种手段,拉拢讨好赵姬。

秦廷的形势,就是这般诡异而微妙。对嬴政来说,却是一个难得的好时机,他身上一半的秦人血统、一半的六国血统,让他既可以是左右为难,又可以是左右逢源的契机,就看自己如何把握了。

他的做法就是,一边大力栽培秦人本土势力中的优秀青壮年官员将领,比如深受秦人喜爱的王翦、蒙恬等,这样会减少秦国本土势力的敌视,增加自己的威望;一边则有选择的吸引那些外来者中的佼佼者,姚贾、李斯等都是其中表率,如今又多了一个能文能武的潘卫宁;可以借助他们的才干,帮助自己对抗骄横的吕不韦。相信假以时日,这双管齐下的做法,必将会使得嬴政的位置越发稳固,实现秦人多年来一统天下的夙愿。

这样的做法自然稳妥,但也并非万无一失,至少对于极具掌控欲的赵姬和吕不韦来说,嬴政发展自己的势力,对她们来说就意味着背离。

赵姬生子甚早,诞下嬴政之时尚不满十六,如今刚过而立,仍是貌美如花。其人善舞,身姿绰约,身段窈窕,面如桃花,柳眉杏目,面相极是清灵。但是如今却凤目含煞,凛然生威。她这么往那一站,一众下属慌忙下跪,不敢仰视。李斯等人也齐齐下拜。

“都起来吧。”赵姬淡淡地说道。

“母后难得来我这偏殿一次,不知近日可好?”嬴政笑道。

“王儿总算还记得向我这母后请安啊。”赵姬说道。

“母后这话说得可有些奇怪了,政儿早晚请安,可从未断过啊。”

“礼仪上你倒确实一直保持着,但只怕是敷衍了事居多。”

“政儿一直对母后毕恭毕敬,何来敷衍之有?”

“好吧,这事先不去说它。”赵姬柳眉一耸,把话题岔了开去,“今日你私服出宫,倒闹出了不小动静来。”

“哈,原来母后是为此事而来,政儿正欲命人向母后报知此事。我大秦威慑四方,各国才士闻风而来,投效我大秦麾下,今日政儿又侥幸得了一名贤才。这位便是魏国来投的潘卫宁先生了。”

潘卫宁上前一步,拜倒行礼,那小丫鬟也赶紧随着上前拜见这一国太后。

“免了吧,果然是一表人才。”赵姬上下打量了这两人数眼,说道:“今日哀家听得有人来报,说政儿微服私访出宫行走,却在闹市区公开了身份,还招纳了一名魏国来的算命先生入宫,这事闹得沸沸扬扬的,也有人说这位算命先生才情过人,不枉了我大秦储君亲自招揽。哀家倒也想亲眼看看,潘先生究竟是有真才实学呢?亦或名不副实、图负其表?”

嬴政呵呵一笑,看着潘卫宁说道:“潘先生,看你的了。”

潘卫宁在一旁冷眼旁观这母子俩的明争暗斗。对于现在秦廷里的情形,他清清楚楚,早知道赵姬、吕不韦、嬴政三人早已是面和心不合,分裂是迟早的事。不仅是他,其他各国也大多知道了这种情况,对他们来说,秦廷内部分裂,对六国会是好事。所以,他们也都千方百计派出人选,施展各种手段来挑动扩大秦廷内部的分裂。

就在不久前,吕不韦还为赵姬献上了一名宠臣,这个名叫嫪毐的家伙生有异禀,很能讨女人欢心。赵姬生性放荡,所以当年能够一女侍二夫,在吕不韦和异人之间都受到爱宠。如今秦庄襄王驾崩已久,赵姬后庭空虚,急需有人安抚。吕不韦命这嫪毐剪去须眉,化身宦官混入内宫,很快就得到了赵姬的宠爱。

对吕不韦来说,如今的赵姬已不再像当年那般对自己言听计从,如今权力欲望急剧膨胀的她,也开始对吕不韦的骄横跋扈感到不满,对他有点离心离德起来。吕不韦为赵姬献上宠臣嫪毐,投其所好,也算是自己示好赵姬的一个表示。如今赵姬久旷的身心得到慰藉,心情大好,对于有功于己的吕不韦自然又会大念从前的恩义,实在是个大好的转机。

吕不韦确实从献上嫪毐讨好赵姬这边得到了很大的实惠,最近一段时间,凡是吕不韦的献计,赵姬均言听计从,很爽快地盖上国印。但是,话虽如此,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却也因此引发了很多连锁反应,而且大多是负面的。

比如,朝廷内外,对于赵姬的非议更多了。赵姬本是歌姬出身,当年乃吕不韦宠幸的爱妾,赠与异人,最后当上了皇后。虽然在那个时代权贵间互赠妻妾也很寻常,但歌姬出身的赵姬毕竟身份太低,仗着嬴异人的爱宠才最后得以胜出当上了皇后,朝野上下口中虽不敢言,但私下里妄议、肚里非言也是在所难免的;如今她又宠幸男宠,祸乱宫闱,一些清高正直者,自是不满日甚。

又比如,吕不韦本来就权势倾朝,如今又多了个嫪毐在赵姬身边为其耳提面命,其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却也因此引发了那些秦廷本土势力的更多担忧。他们本来就是反对吕不韦的,如今他势力越大,本土势力扳倒他的阻碍也就越大。他们支持嬴政,却不支持吕不韦和赵姬,这两个外来者相对秦廷本土势力来说,都是异类,会阻碍秦廷的发展。如今嫪毐的出现,更证明了他们最初的担忧。

与贪图享乐、不思进取的六国相比,秦人注重武功,注重实力,而吕不韦等人,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他们也在帮助秦国取得更多土地和军功,但他们同样也将六国的一些靡靡风气带到了秦国,腐蚀了一帮人。赵姬当年的声望就很不好,如今又宠爱嫪毐,让秦廷的名声成了六国笑柄。这对这些秦廷本土派而言,确实感到了极度的羞恼。

随之而来的这种连锁反应还有许多,很多有识之士都看得很清楚,嬴政亦然。而他如今之所以要大张旗鼓地在大庭广众之下招纳这个潘卫宁,并非一时的冲动,而是有意为之。这是他在和李斯、姚贾等人,经过多番密议之后,想出的一个妙招。

顶部
大道不空
书酒国风管理
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


UID 821
精华 510
积分 100488
帖子 12088
积分 100488 个
魅力 20 点
阅读权限 200
注册 2006-3-17
状态 离线

TA的礼物
赠礼物送给TA
#138
发表于 2016-7-4 16:4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第八十四章 一举三得

嬴政无疑是个极具赌性的人,在他的生命之中不乏豪赌之局,不过人家参与赌局,赌的是金银珠宝、豪宅大院,他则拿国运、人命来设赌,此番也同样是一次豪赌。赵姬和吕不韦以及嫪毐,互相勾结,把持朝政,这让嬴政束手束脚,他必须要在适当的时候发威,让秦国人知道谁才是真正的秦国之主。

潘卫宁的出现很偶然,但却蕴含着必然,即使不是潘卫宁,而换了其他一个外来的才士,嬴政很有可能仍然会采取同样的政策,在大庭广众之下公然招募此人入宫,这种高调的做法,有两个妙用,第一就是公然立威,让百姓看到他大秦储君的威严。第二则是有意无意地挑衅吕不韦三人,如今朝政大多掌握在吕不韦、赵姬和嫪毐手中,吕不韦名为相父,通过赵姬统管秦国上下事务,自然也包括了朝廷管理的人事任免。

要是换了从前,嬴政在吕不韦的滔天凶焰面前,一直选择隐忍,如今表面看上去,吕不韦仍然权倾朝野,而且因为通过献上宠臣嫪毐,再次夺回赵姬的信任,对他的支持增加。但是,实情却未必如此,问题出在嫪毐身上。

姚贾和李斯都曾听说过这个嫪毐的名字,知道一点他的为人,此人可以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流氓无赖,外表虽然俊逸非凡,很会讨取女人欢心,但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内里却是一个极其狠毒的人,对于自己的敌对者从不手软。同时,他也和吕不韦一样,是个很有野心的人。

如今他依存赵姬,有求于吕不韦,所以表面上仍和吕不韦沆瀣一气,但他既然是个有野心的人,自然不会永远甘于吕不韦之后。而他要摆脱吕不韦的约束,就必须要在秦廷内有所作为,也就必须要扶持起自己的势力。

李斯姚贾二人看穿了此人的狠毒心肠,鄙视之余,也认为这对嬴政而言,却是一件好事;他大可以选择对嫪毐虚与委蛇,放任他培育自己的势力,也就在无形之中助长他的野心,这样一来,他迟早会走上与吕不韦翻脸对抗的路。嬴政觉得李斯姚贾二人的谏言十分有理,虽然他也从心里很是鄙视这个靠女人上位的家伙,但却是一个对抗吕不韦的妙棋,这个被吕不韦一手提拔上来的小人,如果有朝一日却成为吕不韦的心头大患,那无论实质还是心理上,对吕不韦的打击都将是极其巨大。

达成共识后,剩下的问题就是如何悄悄地培养起嫪毐的野心,而且能够让他在成了气候之前不被吕不韦提前灭掉;还有一个重点就是,如何在他成就大势后,仍能被嬴政的势力轻易剿灭。

嬴政和李斯、姚贾等心腹商量多日后,便出了这么一招,果然,潘卫宁刚一入宫,赵姬就来问罪了。

赵姬自己就是个有野心的人,如今又多了个搞风搞雨、唯恐天下不乱的嫪毐,本来按照秦例,在储君未正式加冕前,人事任免的职权都掌握在太后手中,即使是嬴政要任免某个官员,也需要太后点头。

如今嫪毐正在慢慢地培育自己的势力,赵姬也有心助他一臂之力,毕竟她也是个野心家,不甘于永远被吕不韦操控,多个嫪毐与吕不韦对抗,对赵姬是有利的。

所以一听到下人来报,嬴政竟然在街头大张旗鼓地招募了一个外来的算命先生,想把他招入宫内封个要职,赵姬一听当时就怒了。嬴政现在越大就越不听话,还到底有没有把自己这个太后放在眼里了,怎么要任用大臣,不先来找自己商量,就当场决定了?

赵姬在后宫内大发雷霆,一众宫人都吓得噤若寒蝉,嫪毐走上前去安慰,知道赵姬所怒何事之后,嫪毐倒是笑了一笑,劝道:“太后何必为这等小事烦恼?微臣到是觉得,这个事对太后来说,应该是件好事。”

赵姬听罢一愣,奇道:“此话怎讲?”

“微臣知道太后的苦恼,一边是吕相国咄咄逼人,一边是储君渐渐长大,不再像从前那般对太后言听计从,身为一国太后,为国谋划,可不能有半点行差蹈错。储君年轻气盛,难免会有错失,太后对他多加管束本来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嫪毐柔声说道。

“还是你懂本宫。”这一番话倒是正中赵姬下怀,她怒气渐消,说道:“但我的一番苦心政儿却毫不领情,最近更是屡屡顶撞本宫,如今这又是一次。依你之见,应该怎样处理此事,才会将这个变成一件好事呢?”

嫪毐笑道:“太后不妨这么看待此事,或有一举三得之妙。”

“首先,太后不妨对这事正面处理,不管储君也好,太后也好,都是为了秦国的统一大业,选用贤才乃是正理。太后所虑的,无非是担心储君用错了人,信错了人选,挑拨秦廷不合。太后既然对储君所用的人不了解,担心被庸人所误,不妨先过去直接试探试探,如果此人不堪大用,只是储君故意要大张旗鼓的用人,以彰显自己的威严,太后也无需动怒,适当提醒一下就是了,给他一个有名无实的虚职;如果此人确实是个可造之才,那么太后表示出爱才之意,也好在日后相见,让对方乘了太后美意。”

赵姬想了一想,说道:“此言有点道理,另两得又如何?”

“有一句话微臣不知当讲不当讲,可能会对相父略有不利。”嫪毐犹豫了一下,说道。

“你说吧,本宫自会分辨是非曲直。”一听嫪毐所言竟要牵涉到吕不韦,赵姬也犹豫了一下。毕竟长期以来,她都是在吕不韦的掌控下生存,很多时候已经习惯于与之商议甚或听其指使;现在由于自己野心的膨胀,她已经略有不满足于再像从前般依赖吕不韦了,可是长期以来的心理习惯,仍不会在一时半会之间就能摆脱得掉。

见到赵姬犹豫一下之后还是点头了,嫪毐心中暗喜,如今赵姬的心理状况他最清楚不过,像这种事关吕不韦的事,如果换了从前的她,见有人要对他不利,赵姬必会直接否决,如今却有了一些犹豫,对吕不韦起了二心,那是显而易见的。

心下暗喜,面上却保持着一股凝重的神色,收了之前的笑容,说道:“微臣是极为敬重吕相国的,也感激他对臣下的提拔之恩,但是微臣更应该对太后和储君尽一份心力,所以有些话还是不能不说。我想储君这次这么大张旗鼓地招募外来者,也是在做给秦廷百姓看,究竟谁才是秦廷真正的主人,是他储君嬴政,而不是相国吕不韦。如果太后在这个时候给储君脸色看,那只怕就正中吕相国下怀了。依微臣之见,即使太后对储君有所不满,但在表面上,还是应该支持他的做法,让吕相国知道太后的心意。”

赵姬柳眉微蹙,说道:“那这样一来,不是让本宫要和吕相国过不去了吗?”

嫪毐解释道:“不,您不需要支持,只是不表示反对就是了,而且还可以假装过去问讦储君,看那人是否真是可用之才,如果却是不世出的奇才,太后大可来个顺水推舟,同意储君的做法。这样,吕相国也找不出什么借口来反对。”

“嗯,有理,那第三得是什么?”

“第一得是帮助储君审视贤才,既拉拢了太后和储君的关系,也保持了太后的地位;第二得是隐晦地告诫吕相国;第三得嘛,就是借此造势,除了提拔储君钦点的人选,也可借势进行另一些方面的人事变动。”

“我明白你的意思了,好,让我再考虑考虑。”赵姬听罢,原本微蹙的娥眉渐渐舒展开来,思量片刻,下令起驾前往偏殿。

这个时候,嬴政正好结束了廷议,与李斯、姚贾、昌平君等人来到偏殿,和新引进的那布衣神相潘卫宁畅谈,听他说一些游走江湖的见闻趣事,也顺便听听他的一些奇想妙论;此人见闻广博,能说会道,又精通谋略兵法战策,听得诸人都是大为赞叹。而那小丫鬟宁哲敏虽然年纪尚幼,却也颇有些能耐,也让众人耳目一新。

嬴政心中大喜,看来姚贾的推荐果然没错,这个算命先生的确有经纶之才、治世圣手,至于日后究竟如何任用于他,就等太后过来发话了。

嬴政心中笃定,太后不会对自己这个大胆妄为的举动视而不见,自己不去求见于她,她是一定会来兴问罪之师的。果然,太后一到,就很明确地表现出了对自己此番作为的不满,并大当众要考校自己钦点人才的能耐。

太后和嫪毐在后宫中的商议举措,嬴政等人并不清楚,但多少也能猜测得到,所以早早就有了心理准备。倒是那个算命先生潘卫宁,却被无辜地顶上了风口浪尖,成为了赵姬和嬴政两方势力交织的一个焦点。

不过这潘卫宁也绝非等闲之辈,他对如今的秦廷风波,也是了如指掌,早有心要在这复杂局势下,打开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来。

顶部
任重道远
书酒国风管理
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



UID 8748
精华 56
积分 6039
帖子 2230
积分 6039 个
魅力 54 点
阅读权限 200
注册 2013-8-13
状态 离线

TA的礼物
赠礼物送给TA
#139
发表于 2016-7-4 16:4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大道给力啊

顶部
大道不空
书酒国风管理
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


UID 821
精华 510
积分 100488
帖子 12088
积分 100488 个
魅力 20 点
阅读权限 200
注册 2006-3-17
状态 离线

TA的礼物
赠礼物送给TA
#140
发表于 2016-7-6 11:4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第八十五章 三大论断

秦国太后当庭问讦,潘卫宁心知肚明,自己已被嬴政推上风口浪尖,不过自己要的不就是在七国之间最强的秦国施展自己的才学吗?如今这正是一个展示自己的好机会。于是,便在这众目睽睽之下,侃侃而谈。

“依在下看来,能一统天下者,非秦莫属!”潘卫宁开篇的第一句话,就引起了众人的共鸣和兴趣。

嬴政固不待言,他自幼就以攻灭赵国、一雪当年质子赵国之耻为己任;而回到秦国以后,吕不韦等人又野心勃勃地给他灌输要统一六国的观念,久而久之,他由最初的灭赵心愿转成了统一天下的决心。嬴政的心态也代表了很多秦人。

赵姬当年也曾在赵国,备受不堪回首之辱,如果能有人带兵剿灭赵国,她也非常乐于见到。所以听到潘卫宁这么一说,也是大感兴趣,连忙问道:“潘先生,我大秦上下,均有一统天下的心愿,不过像先生这般斩钉截铁认定的人,还是鲜见,不知先生从何论断呢?”

潘卫宁恭敬说道:“启禀太后、储君,草民并非信口胡诌、妄断雌黄,而是行走各国多年,悉心观察而做出的推断,如太后、储君和诸位大臣不见怪,且容草民细细道来。”

“好,你直说便是,本宫洗耳恭听。”潘卫宁虽是一介布衣,也谦恭有礼,但谈吐间却有一股挥洒如意的自信,倒让赵姬也收了之前些许存在的不屑之意。

草民得此论断,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其一是心态篇。

潘卫宁行走韩赵魏多年,也曾到访过楚国,早看惯了六国人的心态,比起悍勇善战的秦国,六国人大多安逸享乐,今朝有酒今朝醉,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一边是他们惯有的习惯,一边则是他们早被秦国的大军打怕了,已经失去了奋起面对的勇气和决心,只能是得过且过。这也是潘卫宁要离开魏国的主因。

在六国之间,本来最可以与秦国一较高下的是赵国,赵国和秦国一样,都是名将辈出的军事大国,李牧、廉颇、赵奢等人,更是其中的代表者,就连号称天下无敌的秦国大军,也在这三名赵国悍将手上屡屡受挫。可惜赵国君王多是昏聩之辈,亲小人而远君子,自坏朝纲。本来赵国才是最强悍的国家,所以秦国才会将嬴子楚质子于赵。这本来可以成为赵国要挟秦国的一步妙棋,可惜却被吕不韦用计将嬴子楚救回秦国,还当上了秦国之主。这一着错失本来对赵国的打击就十分巨大,而随后带来的连锁反应,更是遗毒无穷。

首先,秦人的离去,让赵国上下大为不满,纷纷质疑赵王的选择和安排,造成了赵国内部的一次分裂,也留下了很多隐忧。赵王也对自己产生了很多怀疑,其原本仅剩的一些雄心壮志也被这次事件完全打消。赵王本来就很昏聩,所以才会听信赵括的纸上谈兵,坑杀了赵兵数十万,让赵国元气大伤,至今未复,如今又因为秦王一事雪上加霜。

随之而来的恶果也是显而易见的,本来就不是明君的赵王,如今因为自己的失策导致国民的离心离德,他变得更加放纵和昏聩,也更加的刚愎自用,听不进任何与之相左的意见。也因为如此,他把李牧廉颇这样的大将都赶到偏远地区镇守匈奴,等于是一种变相的流放。

这样一来,赵国本来元气就伤得很重,又因为军民上下的离心离德,更是分崩离析,这样的国度,已经是病体奄奄,根本没多少抗衡之力了。对于赵国,最好的办法就是继续攻心,散播流言,让昏庸自大的赵王继续疏远李牧廉颇,赵国唾手可得。

韩国也是积弱已久,韩王要比赵王更不如,空有韩非这样的贤才不会用,难免让韩国士人心寒齿冷。不过韩国倒也并非一无是处,他们居然另辟蹊径,派出水工郑国来到秦国,游说秦王,让秦国修建了一条耗资无数的郑国渠。他们的用意是耗损秦国国力,从而拖累秦国的军备扩展,减缓秦国的扩张步伐。

郑国入秦这个时候正是秦庄襄王嬴子楚刚刚驾崩的时候,嬴政继位不久,朝政把持在吕不韦和赵姬手上,一应国家大事都由这两人说了算。听到这里,赵姬柳眉一耸,斥道:“竟有此事?你是在讽刺本宫不懂军政大事,中了韩国人的奸计吗?”

潘卫宁哈哈一笑:“草民岂敢讽刺太后,太后您误会了。其实这事看似是韩国人施展的诡计,以消耗我大秦国力,却不知道此事正是我大秦所需。兴修水利,利国利民,功在社稷,太后因势利导,表面上看是韩人郑国游说有功,实际上正是太后和吕相国慧眼,看到了郑国所提方案对秦国的莫大好处,而且郑国虽是韩人,却是不可多得的水利人才,太后利用韩人为我大秦效力,修建了这条郑国渠,实在是天大的功德,对我大秦的未来发展,会起到无数妙用。”

赵姬听罢,怒气顿消,展眉一笑:“算你会说话,继续吧。”李斯姚贾等人在一旁听罢,也是心中大喜,这潘卫宁果然不凡。

潘卫宁笑道:“多谢太后,草民继续了。”

赵人韩人都不足为虑,与两国出身处境相类的魏国也好不到哪里去。三家各有积弊,也各有心病,赵韩日渐消弱,魏国也有差不多的问题。

晋国本来是春秋时最强的一个霸主,却被赵魏韩三家分晋,这三家渊源甚深,守望相助,本是强盛。长平之战,赵国惨败,差点被秦国灭国,幸得魏国信陵君派出家臣朱亥,椎杀当时力阻魏兵救赵的大将晋鄙,取得魏王兵符,派兵救援赵国。而同时派人游说楚国,让楚国大臣春申君派兵,赵魏楚三国组成联军,一举击溃了秦国军队。随后更联合了齐国和韩国,组成了五国联军,攻打秦国,一路攻到了函谷关下。

若是联军一鼓作气,很有可能秦国要遭受灭国之祸。

可是如今魏国当朝者乃魏安釐王,这位君王要比赵孝成王以及韩王安还要昏聩,他自己没有治军控国之力,见到信陵君在军民之中如此声望,组建五国联军大败秦军之后,声望更是如日中天。魏安釐王嫉妒心大起,更担忧自己的王位不保,还恼恨他竟然命人杀死了自己的爱将、假传圣旨窃符救赵,嫉恨羞恼之下,又中了秦人的离间之计。竟然命人在阵前换帅,撤换了信陵君。

五国之间本来矛盾重重,这次联军完全可以说是信陵君魏无忌一手促成,靠的就是他多年来在各国行走积累的威望和信誉,其他魏将可没这个能耐,所以信陵君一被撤走,五国联军也就随之散了。

魏无忌回到魏国,很快就被投闲置散,他也就心灰意冷,每日沉迷酒色之中,声色犬马,不问朝事。

韩赵魏三国情况类似,都是放着贤才不被重用,昏君误国,可见一斑。

至于齐楚燕三国,也大同小异。

齐国本来也是很有着野心的一个国家,也有心一统天下,齐桓公开创春秋霸业,论及武功,比起现在的秦国也是不遑多让,只不过太久的辉煌,也给齐国造成了很大的负担,齐人沉迷在昔日的辉煌之中,崇尚空谈,喜好礼乐,军备不整,军容不盛。所以才会被六国之中最弱的燕国攻入了齐国都城,几乎灭国。

虽然后来出了一个大将田单,摆出火牛阵,大破燕军,才终于摆脱了这次亡国之祸,但本来已经渐弱的国势,再次元气大伤。

燕国和韩国有点类似,都是积弱多年,虽然有个英明神武的燕太子丹,但是积重难返,在燕齐一战之中虽然暂时获胜,但也不过惨胜而已,元气伤损得更加厉害。

还有一点,燕人和赵人之间的关系很糟糕,即使在强秦压境的情况下,燕人和赵人还时常开战,加上北边匈奴的长期骚扰,国力耗损更大。长此以往,燕人也就完全丧失了进取之心,可以说燕昭王归西之后,燕人就没了往日大军灭齐时的精气神。

楚国的心态也很成问题,楚人习惯于偏安一隅,缺少进取之心。而且历届楚王大多是优柔寡断、耳根偏软之辈,往往听信谗言,难纳忠贞之士。所以才有了屈原投江之事。

说到这里,潘卫宁长叹了一声,也犹疑了一下,不似之前那般挥洒自如。一旁小丫鬟宁哲敏看了看师傅,也轻轻叹息了一声。

其他人倒是没注意到这个细节,都沉浸在他之前描述的一番历史场景之中。嬴政尤为高兴,这个算命先生果然颇具眼光,绝非等闲之辈,看来这次豪赌,他又胜利了。

赵姬听罢,也是神色异动,颇为赞赏,夸道:“潘先生果是有真才实学之辈,不枉了储君这般看重于你,你方才说了三大论断,心态自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另两个方面又是什么呢?”

顶部
大道不空
书酒国风管理
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


UID 821
精华 510
积分 100488
帖子 12088
积分 100488 个
魅力 20 点
阅读权限 200
注册 2006-3-17
状态 离线

TA的礼物
赠礼物送给TA
#141
发表于 2016-7-11 13:3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第八十六章 鹰瞵虎视

“另两个方面,就是地域和人才。”潘卫宁继续侃侃而谈。

地域好解释,秦国有着先天优势,就是地处西边,坐拥地势天险,易守难攻,函谷关以西固若金汤,所以六国历届兴兵来到此境,屡攻不克,只能望而兴叹。相比六国,地理位置犬牙交错,互相争斗不休。即使偶尔迫于强秦压力,结成盟军,可也因彼此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而难以齐心协力;结盟时尚且勾心斗角,盟约被废时,更是交战不休。长此以往,国力消耗极大。尤其韩赵魏这三国,地处各国之间,腹背受敌,国家经济和军力都受到了严重拖累。

艰危的环境还产生了很多恶劣的后果,比如人才的流失。大秦之所以强盛,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很多外来的人才进入秦国,而历届秦君又多知人善任。既有卫国商鞅君变法,奠定秦国强盛基础,又有魏国张仪,提出连横之策,破解六国的合纵抗秦之势;而这些年,更有相国吕不韦这等天纵之才为大秦效力。还有李斯、姚贾等,亦是不可多得的贤才。

“先生亦来自魏国。六国放着先生这样的大才不用,却入我大秦效力,实在是天眷我大秦。”嬴政听得两眼放光,赵姬也频频点头。

嬴政、赵姬这两个秦国至高者都如此赞好,李斯、姚贾、昌平君以及嫪毐这几个旁听者自然也要捧场叫好,只不过那嫪毐,赞好之声略有些勉强,其他人没察觉到,只有熟悉他的赵姬,才略觉疑惑地看了他一眼。

嫪毐看到了赵姬投来的疑惑的眼神,悄悄笑了一笑,点点头,又摇了摇头,赵姬明白他的意思,是有些话不不方便在这里说,也点了点头,示意明白。

嬴政继续赞道:“先生说得确实透彻,大发前人所未见之论,让我嬴政大觉耳目一新。只不过,如今症结既明,又该以何等良策,来个对症下药呢?”

“要破六国或许并不难,难在攻破六国之后如何治理,依草民愚见,若要一统天下,必要有大一统的魄力和手段。”

“如何是大一统的魄力和手段?愿闻其详。”嬴政饶有兴味地问道。

“草民心中确实有一番见解,只不过说来话长,储君太后及列位大臣若是不见怪,倒是不妨另择时日,让草民细细说来,让大家参详探讨。”

“好,难得你这般有信心。”嬴政赞道:“今日寡人也已尽兴,想必先生也有些乏了,待会李廷尉且帮潘先生主仆二人寻个好住处,待寡人与太后商议后,再给先生一个合适的官位,为我大秦出谋划策、一统天下。太后请稍留,其他人都散了吧。”

这一番话说得霸气十足,斩钉截铁的,显然心中早有定计,李斯等人早就此事与嬴政做过商议,闻言心中有数,纷纷告退;倒是嫪毐迟疑地看了赵姬一眼,在赵姬首肯的示意下,也只能无奈退下。潘卫宁、宁哲敏主仆二人也施礼退下,随李斯去了。

待众人退后,赵姬看向嬴政,面色颇有些不善,说道:“政儿今日可威风了,看你说话那神情模样,想必对如何使用这潘卫宁心中已有定见。”

“母后这是怪罪政儿吗?”嬴政笑道:“定见是没有的,但心中确实有些想法,其实不光是对于此人的运用,还包括其他一些吏治的变更调整,所以才特意留下母后来与政儿商议,母后若不首肯,政儿绝不会擅作主张的。”

赵姬听罢,面色柔和了一些,说道:“什么时候我们母子之间变得这般生疏见外了?”

嬴政听了,面色也郑重了一些,虽然面上笑容不减,但眸子中却多了些异样的神色,顿了一顿说道:“母后不要听一些小人的妄自挑拨,政儿对于母后的敬重,一如当日从赵国返回秦廷之时。”

赵姬看了看面前的这个孩儿,他如今的样子比起当日返回秦廷之时,已经变了很多很多,一股凛然而威的霸气扑面而来,即使是自己看着他长大的,也有点心惊,其他人更不必多说了,虽然她有些恼恨这孩子如今越来越不听自己的话,越来越要和自己对着干,可是回想起当年在赵国受人欺辱、母子相依为命的情景,还是不由得心中一阵难受,又一阵心软,叹息一声说道:“哀家又何尝不是一直记着当日的场景,哎,不提这个了。我且问你一声,朝政大事,你自己议定,我也不想过多干涉了,但你为何也不与吕相国商议呢?毕竟他乃是百官之首,朝廷吏治皆归其统管。”

“母后教训的是,不过政儿是想与母后先商议好后再通知吕相国一声。”

“好吧,你自己看着办吧,哀家也不想多理会了。最近哀家身体有些不适,先回宫休息了。”

“母后有何不适,叫御医看过了吗?”

“没什么,就是有些疲累,政儿不必担心,我去了,你好自为之。”

“恭送母后。”嬴政站在庭前,目送赵姬离去。良久,方自长长叹息了一声。

却说潘卫宁和宁哲敏主仆二人,跟随李斯离去后,李斯在宫廷附近给他二人找了一间大民房,作为他们的临时落脚之处。还给二人安排了几名仆役,供他们使唤。李斯是个聪明人,看今天嬴政的神色,就知道他极为欣赏潘卫宁的才华能力,此人日后必当受到重用。而且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潘卫宁的出现,也正是他们日后与赵姬、吕不韦两方较力的一个重要筹码,今日的发展,倒是和他们之前的商议高度切合,潘卫宁的出色表现让他们可以说完胜了此局。赵姬也已被当庭打动,至于日后吕不韦,多半会对此表示反对,因为嬴政摆明了没把他这个百官之长放在眼里,当街招募一个如此重要的大臣,这明显是削了吕不韦面子。他咽不下这口气,必会想法阻挠,那就是正中嬴政下怀了。

对于李斯的提携和帮忙,潘卫宁二人也是感激不尽,一番言谢后,李斯起身告辞,留下这主仆二人在房中叙话。

“今天师傅在秦廷上的表现实在太出色了。”小丫鬟满脸的兴奋劲,显然还沉浸在早些时候廷议上的精彩一幕之中。

潘卫宁摇头笑了笑:“其实这事也有几分是运气吧。秦宫如今的形势你应该也清楚,三方势力明争暗斗,谁都想悄无声色地打破这个平衡,脱颖而出,而我们正是储君试图打破这个平衡的一着妙棋,其实我想我们并非储君的唯一人选,只是幸奉其会,正好让我们赶到了这个风口浪尖罢了。”

宁哲敏笑道:“那也要师傅有这个能耐把握住机会才对。我们应龙族,不就是一直强调要学习神鹰的狠准稳吗?”

“说的没错,想我应龙族当年何等威风,如今却一再内乱错失时机,结果两支应龙后裔,一支亡于燕齐,一支亡于楚国,剩下的族人大多已经流落海外,只有我等寥寥数人,仍在到处奔波,试图寻找复国的机遇,如今秦宫内乱,倒是给了我们一个大好的机会,有道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你我都得尽心尽力,牢牢把握这个天赐良机才是。”

“师傅的心意徒儿自是明了,不过对于储君此人,师傅究竟如何看待?”

“统一天下者,非嬴政莫属。”潘卫宁赞道,旋又叹息道:“但从面相上看,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也许我们只能借助秦人之手,灭了齐楚燕等六国,帮他统一天下,算是偿还了秦人的知遇之恩,到时静观其变吧,如果实在不可为,便脱身而去,天下如此之大,哪里不能去得?”

“师傅也想和其他族人一样,如果见事不可为,就要去海外吗?”

“或许吧,以后的事以后再说,先做好眼前的大事吧。”潘卫宁说道。

宁哲敏点了点头,忽又问道:“有个事我不太明白,以前师傅喜欢跟我说兵家之事,经常提到凡兵,不攻无过之城,不杀无罪之人。夫杀人之父兄,利人之货财,臣妾人之子女,此皆盗也。师傅说可以支持诛暴乱、禁不义的的正义战争,而反对杀人越货的侵略战争,可如今我们要替秦人一统天下,难免杀人盈野,这可是与师傅的初衷相悖啊。”

“徒儿,你长大了。”潘卫宁看着宁哲敏一笑:“你能思考到这个角度,足以证明你现在成长到一个很高的高度了,这让为师很是欣慰,你这是个很好的问题,我以后会给你详细解释,现在先用几句短短言论回复一下吧:要和平,必须要一统天下,你不去攻击别人,别人也会来攻击你,又哪来的和平环境?所以,我们也只能助其中一方,平定天下,换取最终的和平。这也不仅仅是替我应龙族报仇,而是秦人确实是统一天下的最佳人选。好了,忙碌一天,已经很晚了,你去休息吧。”

“多谢师傅教诲,那明天见吧。”宁哲敏笑了一笑,出门去了。

顶部
大道不空
书酒国风管理
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


UID 821
精华 510
积分 100488
帖子 12088
积分 100488 个
魅力 20 点
阅读权限 200
注册 2006-3-17
状态 离线

TA的礼物
赠礼物送给TA
#142
发表于 2016-7-18 15:4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第八十七章 吕氏春秋

却说吕不韦因为有事去了外地,晚了数日才回到咸阳。问及最近这些时日秦都发生的一些重大事宜,有门下食客便将最近的一些重大事项一一禀明,说到储君嬴政大张旗鼓,当街招募魏国来的算命先生潘卫宁,并将之带入秦宫内,太后赵姬也曾入宫相询,却似乎不了了之,没了下文。

吕不韦听罢,浓眉深锁,他人长得甚是高大,很有气势,如今这一皱眉思索,更有种不怒而威的霸气扑面而来,他虽然并没有如何恼怒,但一种隐含的不快之意却是在眉目间展露出来,让一众食客看了都有些不寒而栗,面面相觑。如今吕不韦和赵姬、嬴政三方明争暗斗,不合久矣,这些食客大多是精擅时事之辈,又岂能看不出来。嬴政这一招用的虽险却狠,迅速掌握了主动之势,让赵姬和吕不韦两方都有点措手不及,不知如何挽回气势。

吕不韦皱眉多时,却始终不得其解,遂开口问道:“各位在我吕不韦门下食禄多时,今日吕某遇到困惑,还请各位多加思考,看看如何能扭转此局。”

众人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接口。

吕不韦左顾右看,竟无人响应,不由得怒气大增,喝道:“难道我门下食客三千,家童逾万,竟无人能替我分忧?”

过得片刻,有一人上前禀告道:“相爷勿要着恼,依蔡某之见,此事也不是全无对策。”

吕不韦定睛望去,却是平常一个不太说话的人,此人来自楚国,姓蔡名起,他两年前来到吕不韦门下,一直不显山露水,很少说话。不过他面相清奇,吕不韦对他那特殊相貌和气质倒有些印象,没想到今日居然是他站了出来说话。

吕不韦对这个面相清奇的食客倒有些尊重,见状转怒为喜,笑道:“先生有何妙计?”

蔡起说道:“禀告相爷,在下觉得储君这一事做得确实漂亮,既显威,又扬名,在百姓间造成了一股声势,但细细想来,也无非造势而已。而造势之举,天下间最擅长的人,非吕相莫属了。在下曾听说过,吕相当年在邯郸拍卖‘皓镧’夜明珠,可谓是轰动一时,各国巨贾权贵纷至沓来,成为当年盛事。说起此事之所以办得如此成功,也正是因为吕相这个声势造得精彩。”

吕不韦自从登堂拜相之后,其实是不太喜欢人家提及自己做商贾的旧事的,不过像邯郸拍卖这样的盛事乃是他生平得意之作之一,被人提起,他仍然甚为高兴,遂不以为仵,笑道:“过去的事提它作甚?难道蔡先生又有了新的造势之想?”

“是的,吕相。”蔡起环视了一下身边的其他人,说道。

吕不韦明白他的意思,微微一笑,说道:“这里在座的都是吕某信得过的人,有什么事蔡先生直说无妨。”

此语一出,身旁人都是大为感动。

“好,那在下就献丑了。”蔡起说道:“在下知道,吕相如今正在和许多贤才一起编撰一部空前的巨著《吕氏春秋》,此书手笔巨大,耗费惊人,按照计划,书成后,将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数百卷洋洋洒洒,上应天时,中察人情,下观地利,让人叹为观止。吕相为了我大秦的不世基业,煞费苦心,才有了这等经略之举,实在令人钦赞。这吕氏春秋成书在即,功在社稷、名留千古,必将人人惊羡。依蔡某之见,不妨就此书进行大张旗鼓地宣传,将吕相编撰此书的苦心和功绩潜移默化地灌输在世人心中,必有无穷妙用。”

《吕氏春秋》正是吕不韦的一件奇思妙想,集腋成裘、堪称集百家之大成,他也深以为傲,蔡起这一番言论正搔中了他的痒处,喜道:“先生之言正合我意,不过计将安出?”

“蔡某有一计,相爷不妨悬榜于市,命天下贤才来为《吕氏春秋》提出建议,得一字修改意见者就赏以重金,如此一来,既为吕氏春秋造势,也为相爷收纳更多人才,相信此举一出,必可在声势上大为超越储君在闹市中招募算命先生。”

“妙计妙计,”吕不韦抚掌而赞,“一字千金,千金悬赏,真是妙计。”众人纷纷称赞,再商议片刻,悬赏千金一事已然议定。

次日,咸阳城头到处挂起一个布告,上书:“《吕氏春秋》完篇在即,为了保障此书的完美,为我大秦千秋功业效力,特立此公告于咸阳市门,并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果然,此计一出,秦国上下,到处都开始热议起这个即将成书的《吕氏春秋》来。一时热议纷纷,众人口中所言,心中所想,皆是吕不韦和《吕氏春秋》,倒把储君在市井之中招募算命先生的事给压了下去。

此事轰动朝野,众口纷纭,嬴政等人自然也不会一无所知,匆匆召来了李斯等人商议对策,那算命先生潘卫宁如今也深得嬴政的信任,如今他虽然尚未有个正式的官衔,但也作为幕僚参与了秦廷的密议,在座的除了李斯、姚贾、昌平君、昌文君以及潘卫宁以外,还有一个来自齐国的茅焦。这几人都以足智多谋、能言善辩,以及不畏权势、不屈从吕不韦而得到了嬴政的信任。

对于这种现状,潘卫宁倒是早已心中有数,他来秦国之前,就已经对秦国的这些重要人物进行过全方位的了解和思考,早知道吕不韦此人极是了得,绝非易与,因此也早就做好了准备。吕不韦千金悬赏这一招虽然高明,却也早在他意料之中。

于是,当他走入储君的朝政小圈子,探讨此一问题之时,他已有了定计,遂侃侃而谈起来。一语既出,语惊四座。

潘卫宁的计策共有四个方面。

其一,兵权至上。吕不韦的权势,很大一部分来自他的财富和他对于财富的掌控意识,商人的天性是逐利,很容易在治国方面走入一个误区。治国不能只靠经济利益,还需要威慑和凝聚力,在利益面前国民很容易成为一团散沙,而靠严法和军威,却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这些不足。吕不韦也知道自己在这个方面上的不足,他的门下食客成千上万,但能成为统兵大将的却为数不多,秦君如果能继续保持在兵权方面的强势,让军力被秦君信得过的将帅统领,吕不韦的威胁就会小很多。即使到时吕不韦起了异动,在秦军强大的武力面前,也掀不起多大风浪。

其二,严法治国。《吕氏春秋》这一本书,客观地说,确实是一本很值得借鉴的东西,它以道家为主,又包含了诸子百家的内容,但它在侃侃而谈“兼容并蓄”的时候,又在含沙射影,希望秦国走上所谓的师法自然之道。对于治国来说,兼容并序确实很有必要,但在各国征战不休、分裂割据的大前提下,兼容并蓄、无为而治未免有些过于理想化,要想大一统,必须要有大一统的手段,严法治国是不二选择。潘卫宁的这个观点得到了李斯的强烈认同,他也是典型的法家,师承卫鞅一脉,希望秦国能凭借严峻的法治,让秦国民众变得强悍和具有高度的统一性。

其三,政体改革。秦国这百余年来,不断创新,不断改革,一直都走在各国的最前列。尤其是卫鞅公的改革,对于秦国的影响尤其巨大。“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他关于改革创新的一番说辞,实在是千古不易的至理。而他所进行的数次改革,也确实大为推动了秦国的发展。而如今距离卫鞅公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百余年,又该进行新的改革了。尤其是如今吕不韦借助传统的政体,将自己的势力不断发展扩大,已成为秦国隐患,实有必要进行新的改革,将吕不韦的权力分散开来;并且借之打击固有的一些大家族的弊端。


其四,消减养士。自春秋战乱以来,各国豪绅都大兴养士之风。像有名的战国四公子,以及吕不韦等人,都在自己府邸以养士之名,集中了大量的人才。表面上看,这种独特的养士风气的兴起,让各国都搜罗了许多人才,壮大了自己国家的力量;但深层次分析,却会形成很多的小政治团体,成为国家的隐患。比如魏国信陵君,就曾利用自己的门下食客朱亥,椎杀魏王大将晋鄙,取得了魏王兵符。这类事情的存在,无疑会极大损害统一王权的威望,并会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因此,要利用改革政治体制的同时,对这种养士盛行的现象进行削弱。

顶部
大道不空
书酒国风管理
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


UID 821
精华 510
积分 100488
帖子 12088
积分 100488 个
魅力 20 点
阅读权限 200
注册 2006-3-17
状态 离线

TA的礼物
赠礼物送给TA
#143
发表于 2016-8-2 17:0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第八十八章 正中下怀

潘卫宁的献策,可谓可中嬴政的下怀。在这个战火连天的时代,秦国能强势崛起,傲视东方六国,自是有其远超同侪的根由。自秦孝公时期商鞅变法以后,秦人变革了固有的传统制度,重视军工农作,使得秦国上下一新,强势崛起,从原本偏处一隅的一个落后国家,逐步赶上并超过了东方六国。

但是,商鞅变法虽然对于秦国的改变十分巨大,对于秦国的强盛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却也因为触动了一些地方传统豪强的利益,而遭到了重大的阻力,甚至就连商鞅本人,最后也没能抵住这些传统势力的反扑,连命都丧了,被车裂于咸阳街头。

但凡改革者,必然难免触动传统势力,这也让商鞅的变法未能竟全功,秦国的地方势力仍然十分巨大,这对嬴政来说,是个极大的隐忧,甚至危害到了他这个储君的地位。别的不说,就说吕不韦那门下万余食客,就是一个很有威慑力的势力,一旦动乱发生,他们立刻便会变成一支咸阳都城内的军队,直扑禁宫,想想都觉可怕。

潘卫宁提出要打破桎梏,消减这些士族豪强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实现秦国乃至天下的大一统,正搔中了嬴政的痒处。连忙问计,计将安出?道理很是明白,但一旦实施,自会大幅触动豪强利益,他们齐声反对在所难免,群情汹汹之下甚或直接引发兵乱,到时就得不偿失了。

对此潘卫宁也早有对策,不慌不忙,又献上妙策三条,直听得嬴政喜笑颜开,照单全收。

不久后,嬴政早朝,与太后以及群臣商议朝政。

秦人甚重法纪,廷议肃穆威严,数十名文武大臣分列庭下左右,左列以吕不韦为首,其身后是王绾、冯劫、赢傲等文臣,李斯、姚贾、嫪毐等也列在后排;右列为武将,以王翦、蒙武、王陵、滕胜等为首,昌平君、昌文君兄弟本是禁军统领,本来尚未有参与廷议的资格,但嬴政提前给众官打过招呼,此次廷议事关重大,而且牵涉很多人事变动,所以特批昌平君、昌文君兄弟俩也参加朝议。除了这些人之外,还特别增加了一个新加入秦廷的潘卫宁。

嬴政闹市区招募魏国来的算命先生潘卫宁,这事闹得沸沸扬扬,文武百官均有所耳闻,如今见到他一介布衣,居然也来参加这么重要的廷议,众人虽觉与礼法传统不合,但也心知肚明是怎么一回事,瞥眼偷瞧了几眼,各自心领神会。

百官山呼朝仪之后,很快就进入了廷议主题,嬴政看了看太后赵姬说道:“我大秦军功盖世,东方六国瞠乎其后、闻秦色变,如今各国已经失去了独自抗衡大秦的可能性,唯有靠联军方能自保,但联军之势看似威风凛凛、不可一世,但均为利益牵绊,实难长久相安,必将为我大秦铁军各个击破,以寡人看来,破灭六国、统一天下势在必行。但我大秦自身亦有隐患,数百年来战事绵延不绝,民心厌战,若是战事再拖延更长时间,势将遗患无穷,寡人这些年来潜心政务军务,思前想后,也颇有所得。得贤才者得天下,乃是至理。我大秦自卫鞅公开始,广纳群贤,励精图治,国势方得以蒸蒸日上;如今寡人仿效先王,先后招募到诸多贤才为我大秦效力,实乃幸事。诸位贤才和寡人均有一致看法,只有统一天下,方可终止了这绵延数百年的战事纷争之苦,而诸贤亦提出,要成千古大事者,必有不同寻常之举,寡人深以为然。如今正是成就千古大事的紧要关头,寡人有心改变一些成法,以加快统一天下的进度。近日寡人招募了一名来自魏国的贤才,想必各位爱卿应该已有所耳闻,寡人就不赘言介绍了,如今这位潘卫宁先生尚是一介布衣,寡人特批他来参与廷议,将他心中的一些想法说与诸位参详。”

潘卫宁上前谢恩,庭前侃侃而谈,将之前献于储君的一番计策在文武百官之前再现出来。

众臣虽然心中早有计较,但听完他这一番话后,还是被震得面面相觑,因为他所言的许多事,都将深切触动各人的切身利益,尤其是政体改革、消减养士等,虽说确实是针砭时弊的良方,一针见血,但却明显要对吕不韦等人不利,这潘卫宁倒是好大的胆子,以一介布衣敢与吕不韦如此做对?

吕不韦听了他的一番话,自也气愤不已,不过他城府极深,倒也不动声色,干咳一声,将正在偷偷交头接耳的文武百官拉了回来,上前启奏道:“启禀太后、储君,这位潘先生虽是一介布衣,但忠我大秦之意有目皆睹,其廷议四策,均是极具识见,本相深为赞赏。但是本相也有疑问,还请先生不吝赐教。”说完,他朝向赵姬和储君拱了拱手。

嬴政早就知道吕不韦必然出来发难,见他示意,连忙笑了笑,点了点头:“今日请潘先生来此,就是想让大家都发表一下意见,相父有疑问,只管当庭提出便是。”

赵姬看了看吕不韦,又看了看嬴政,她虽然对权力也不无野心,但是这等朝政之事,她所知却是有限得很。嬴政这样请来一个外人当庭计议改革朝政之事,并没有事先和自己商量,很显然这儿子已经翅膀硬了,越发没有把自己这个太后当一回事,她心中自是极为不满,但无奈朝政之事,她也插不上什么话,再偷眼瞥了一眼列在百官队列后头的嫪毐,见他一声不吭,无奈也只好点了点头。

嫪毐当然也想发表点意见,但如今他的身份尚且不高,这种情况下他也无从置喙,只能静观其变了。不过对他而言,反正他现在倒是没多少势力,他也不甘心一直受吕不韦操控,如今嬴政摆明了是要消减吕不韦的势力,他或许也可以从这些政体改革之中得些好处呢。所以想来想去,他索性闷声发大财了。

吕不韦城府甚深,心中虽怒,脸上却是一脸笑容,说道:“潘先生方才说出的这一番话,可谓是针砭时弊,入木三分。但是本相赞好之余,却也有些疑惑,凡事有利有弊,就拿豪门养士之事来说吧,本相就觉得这也未必净是弊端,我等身为秦臣,自有为国纳贤之意,以豪门财力,招纳贤才,为国效力,又有何不可呢?就拿本相来说,不是本相自夸,却也颇有些知才识才之明,重才鉴才之德,屡屡为我秦廷举荐贤才,比如现在的廷尉李斯大人,不正是本相所举荐的吗,如今颇受储君重用,向来他日必是国之栋梁。”

他这一番话连消带打,不但对潘卫宁提出的改革意见发出了有力的还击,还顺便阴损了李斯一把,众人都知道李斯出自吕不韦的门下,如今另投了秦君,却来帮助外人改革消减吕不韦的势力,多少有些说不过去。

李斯微微一笑,也没当一回事,他确实曾经是吕不韦众多食客中的一员,但是可不是像吕不韦说的那样,由吕不韦举荐给了秦君,他在吕不韦门下当时非常不得意,常受人排挤,他性格有些孤傲,在吕不韦众多食客中人缘不佳。也是一个极偶然的机遇,他的才情得以展示,正好让储君见到,这才有了他发挥才情的机会。吕不韦确实对他有了收留之恩,但也就仅此而已,举荐什么的,完全与他无关。

对于吕不韦的反击,潘卫宁也早做好了应对。此番来到秦国,本来也确实想一展心中所学,将传承自应龙族的各种识见,在这诸国之中势力最强的秦国尽情展现出来,正好遇到秦国的储君、赵姬、吕不韦三方势力明争暗斗,将他也卷入了风波之中,还被忽然抬到了这等众目睽睽的焦点位置之上。

事已至此,忍让退避也无益,只有尽展所长,才能服众,才能为实现自己真正的抱负,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要统领兵马,灭掉楚国,报复了应国被灭的国恨家仇,就必须要在秦国博取一个重要的位置,如今机遇到了眼前,就看自己如何把握了。

“凡事有利必有弊,吕相国所言极是。”潘卫宁先是首肯了吕不韦的意见,却话锋一转说道:“但潘某向来认为,治国之道,既无十全十美,那只能是两相其害择其轻。我大秦带甲百万,所向无敌,自当以统一天下为己任;而一统天下者,必须要有一统天下的手段和胸襟。这数百年间,各国分裂割据,争斗不休,究其根源,就是缺少了这种中央集权的能耐,各国豪强林立,各自不服,明争暗斗多时,让各国国君都颇有些无能为力之感。不破除这等局面,树立起一个强势的中央集权政府,我大秦也终究难脱割据分裂的隐忧,想我大秦四处征伐,却倍受掣肘,势难竟全功也。不知吕相以为然否?”

顶部
大道不空
书酒国风管理
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


UID 821
精华 510
积分 100488
帖子 12088
积分 100488 个
魅力 20 点
阅读权限 200
注册 2006-3-17
状态 离线

TA的礼物
赠礼物送给TA
#144
发表于 2016-8-15 10:4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第八十九章 庭前议政

吕不韦一时语塞,他本是雄辩滔滔的人,一般情况下各种语言攻击都难不倒他,但这次他却是有口难言,因为人家针对的就是像他这般豢养家臣的地方豪强,要说自己完全没有私心,是怎么也说不过去的,连他自己都不信,现在如果就此点硬要争执下去,难免理亏。不过他也是老奸巨猾、见惯风云的人物,想了一想答道:“潘先生所言有理。不过先生既然认为这个传统于我秦国的发展非常不利,势必要进行改变,不知有没有什么具体的改变措施呢?”

潘卫宁一听,也不由得心下暗赞,吕不韦这招叫作移花接木,不与自己在是否应该改变这个话题上纠缠,而是转到了如何改变这个点上。而且他强调了两个词,一个是传统,一个是具体,其用意昭然,就是告知大家,拥兵自重的不是他吕不韦一个人,而是包括秦国在内的各国都固有的传统,这个传统在各国都普遍存在,发展得已经很成熟了;虽然这个传统确实有很大的弊端,但要改变它,就必须有一个切实能行的具体方案拿出来取代,否则就是空口白话、不如不改。

要改变传统,自然是个极大的变动,新出现的事物难免会有所疏漏,那吕不韦就大有文章可做了。

既知他的用意,自然也不会轻易中计,你来一招移花接木,我就回一招避重就轻,潘卫宁轻轻一笑,答道:“要改变根深蒂固的传统,自不会是一时半会就能改好的,需要从长计议,首先就是要进行大方位的确定。从政体变质、到军队系统、到民生规划,都应该有个全新的应对举措。如今形势已定,东方六国只有勉强自保之力,再也无法独力与我大秦相抗衡,所以我大秦日后的所有政策,都应围绕着一统天下这个大前提去展开。当年卫鞅公变法,推动我大秦前行了百余年,从偏安一隅的西疆邦国,跃居各国之首,我等今日也当效法先贤,大张旗鼓地改进政体才对。潘某不才,为秦君献上一套政体改革方案,名曰三公九卿。”

 三公 ,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九卿 ,即奉常、廷尉、治粟内史、典客、郎中令、少府、卫尉、太仆、宗正。三公的职责分别为: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事务,是皇帝的助手。从秦开始,丞相正式成为官职,为中央政府中皇帝之下的最高长官;太尉,协助皇帝掌管全国军队;御史大夫,为丞相的助手,掌图籍章奏,监察百官,是皇帝的耳目。三公之间互不统属,直接隶属于皇帝,便于皇权集中。 三公 之下的九卿的职责为:廷尉,掌司法;治粟内史,掌国家财政税收;奉常,掌宗庙祭祀礼仪;典客,处理国内各少数民族事务和对外关系;郎中令,掌管皇帝的侍从警卫;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要的山海地泽收入和官府手工业;卫尉,掌管宫廷警卫;太仆,掌宫廷车马;宗正,掌皇帝宗族事务。但无论三公,还是九卿,均由皇帝任免调动,一律不得世袭。

这一番改进举措确实是大张旗鼓,甚至说石破天惊也不为过。从表面上看,仍然保留了丞相这个文官之首的位置,上承君主命令,掌金印,佩紫绶,协助秦主处全国政务。大家也都心知肚明,丞相一职仍是吕不韦囊中之物,没有人有这个能耐与他相争的。但是,实质上,却等若变相否定了吕不韦充满摄政大臣意味的“仲父”身份,因为丞相处处都要上承君王的旨意,不再具备从前那般的高度掌控权,而是要以君王之意为先,在某种程度上,成了秦君的代言人,这样一来,无疑大幅削弱了丞相的实权,却大大加强了王权的权威性。

而太尉一职的增设,也是极狠的一招。他负责掌管全国的军务,使秦国的军队有了统一的指挥,无形中将秦国原来一些大将以前享有对属下军队有很高自由度的自主权给直接否决掉了。

太尉一职在军队管理中的出现无疑是神来之笔,等若之前左丞相一职和大司马结合,再设定一个嬴政信得过的人选作为太尉,通过太尉,嬴政便可直接控制天下最强大的秦军了。而再没有以前军政权一把抓的丞相吕不韦什么事了。

这两个职位的改变和设定已经非常厉害了,但更狠的还在后头呢。三公之末的御史大夫才是最巧妙的一个布局。

表面上,御史大夫和以前制度里的长史相类,为秦君处理奏章命令。但和丞相一职的设立一样,内里却是大有乾坤,多了一个监察臣下的职权。御史可以过问所有官员参与行政的事务,,包括对丞相的监察。这等于是变成以御史大夫牵制丞相,表面上看是协助丞相处理政务,实际上是监察丞相和其他百官的工作,明捧暗削地减低了吕不韦的影响力。

至于九卿的设定,也同样是巧妙之极的安排,将一些集中于某几个人的权力分散开来,由九卿负责统领各个职能明确的部门,然后统一对国君负责。

他这番提议一出,除了李斯等寥寥数人以外,堂下文武百官各个惊得目瞪口呆,这个手笔实在太大了,这个改动也实在太大胆了,完全颠覆了以往的传统。众人呆了半晌,才渐渐回复过来,意识到这是秦君对吕不韦的一个限权大挑战,说真的,这些年来,朝野上下、乃至秦国内外,言必称吕不韦,他军政大权一把抓,倒是没嬴政多少事,众人也都习惯了在吕不韦的发号施令中做事,可谓知吕不韦者甚重,知嬴政者寥寥。

这样一来,对于秦国的发展无疑是相当不利的,但是众人都已对吕不韦的权柄滔天习以为常了,竟都没太当一回事,如今嬴政借潘卫宁之口当着文武百官之面,提出了这个三公九卿的制度来,无疑是给了众人一个当头棒喝,让很多人开始反思自己这般盲从在吕不韦身后是否应该。虽说吕不韦如今权势熏天,可毕竟秦国是嬴政的天下啊,过几年这位储君就将正式登基,从他今日这般公然削吕不韦的面子举措来看,这位储君日后必将是一个极为强势的君主。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位储君还极会把握时机以及善于发现和利用人才,如今储君最为信任的人,包括了昌平君昌文君兄弟、李斯、姚贾等人,很显然还要加上这位虽是初来乍到、却一飞冲天的潘卫宁,这个三公九卿的制度多半就出自这几人之手,时机把握得正好,就看吕不韦如何应对了,谁都知道他不会就此甘心接受的。于是,众人不约而同地都看向了吕不韦。

吕不韦站在庭前,双目凶光闪闪,胸口更是不住起伏,狠狠地瞪向潘卫宁,又扫了扫站在队列后方的李斯、姚贾等人,很明显差点气炸了肺。

不过他毕竟不是普通人,深吸数口长气之后,渐渐平复下来,再看看文武百官,将他们的表情一一收入眼底,竟在面上露出了一丝笑容来。

吕不韦平复了心情之后,朝着庭上行了个礼,笑道:“启禀太后、储君,这潘先生所提出三公九卿的议案虽说是石破天惊、大悖传统,但仔细想来,却是对我大秦有着诸多好处,尤其对加强王权更是妙不可言,我吕不韦对此议案大加赞赏,十分赞同。本相更觉得这潘先生实在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望太后、储君好好重用此人。另外,想最近几十年来,我大秦广开国门,大纳四方贤才,先后有李斯、姚贾以及潘卫宁等人为我大秦所用,为我大秦立下无数汗马功劳,有目共睹,所以我想请太后、储君特别颁布一道法令,广招天下贤才,本相不才,愿意为太后、储君承担起这个招募六国贤才的重责来。”

吕不韦聪明得很,知道就三公九卿这个提议来看,他除非公然造反,否则不可能与嬴政对着干,索性退而求其次,尽量要在新的制度体系下,重新掌握更大的权力,得人才者得天下,只要自己能够掌握到更多的人才,在三公九卿体系下安排更多自己的亲信,那也未尝不是一件因祸得福的好事;而且,还可以借助替秦国招募外来贤才这个名义,将自己原本深遭人诟病的“豪门养士”之嫌避开了。

要是在其他什么时候,吕不韦提议这个,嬴政和赵姬还未必肯答应;但如今大家都看到这个三公九卿的提出,明摆着是要打击吕不韦,如今吕不韦竟然欣然接受,以吕不韦对赵姬的了解,她在过意不去的情况下肯定要站出来说几句话的。

果然,一直闷声不响的赵姬说话了。正如吕不韦所想的那样,赵姬对于潘卫宁当庭提出的这个三公九卿一事非常不满,也非常担心。

顶部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11-23 01:11

书酒论坛
原创诗词楹联文学交流区 Powered by Discuz! 5.5.0 书酒诗词 www.shujiu.com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书酒国风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