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文化本源
说到应侯墓的三件宝物,其中一件就是天鹰玉璜,此物乃当时比较流行的一种玉组佩中的一部分,这套玉组佩早已经散佚大半,也没什么人见过这套物品的全貌。而在应云翔的老家,则被应云翔养父应则收藏了一件古玉珏,洛同通过照片鉴定后,已经基本认定此物就是天鹰玉璜中的另一部分。但是因为没看到实物,洛同尚不能完全肯定,所以已托洛霜将此物带到平顶山市,交由洛同再做确认。
如今洛同洛霜父女俩都不知去了哪,这件古玉珏也不知如今在哪,是他们珍藏于某处,还是随身带去了外地。这个事应云翔已经告知了詹鹏飞,但霍璎瑛却毫不知情。应云翔有心从这个问题出发,去探讨应侯墓三宝之事,却又犹豫是否该让她知道此物的存在,所以才不好直接说出,结果却被不知情的霍璎瑛误以为他不够爽气、瞎客套。
但是,如今已被霍璎瑛将了这么一军,当面相激,他也不好意思再藏着掖着不说了,毕竟霍璎瑛这般姿色和性情,他和詹鹏飞一样,也早存了好逑之意,只不过他性格要比詹鹏飞内敛许多,没直接表现出来罢了;但如果真在霍璎瑛心中落了个不够爽气的负面印象,那可大大不美。
迟疑了一会,应云翔总算找到了一个切入点,方才问道:“璎瑛,你在说这个故事之前,曾经提出一个思考,你说:‘我一直有个思考,都说中国文明中国文化,可什么才是中国真正的文化呢?我们的先祖,其实并不像如今这样崇尚容忍与谦让,我一直很佩服大汉天子的一句话‘犯我大汉天威者,虽远必诛’。那么,中国是如何从一个也崇尚武力的国度走向了如今的一个形象呢,这种文化究竟是退步还是进步了?’当时我们也觉得你这个是个很好的思考,很好的话题,所以就问你是怎么想的,你就说了那个故事。这个故事确实很精彩,对应侯背后的一些历史做了补充,但就这个问题本身而言,似乎并没有从故事中得到圆满的解答啊。”
此语一出,霍璎瑛讶然看了他两眼,这老应好细的心思啊,不由得脱口赞道:“老应,你真的好细心啊,其实我这个故事并没有说完呢。不过我之前也有提过,我这个故事是在写论文之前就已经有了雏形的构思,只是在创作这个故事的过程中不断发掘新素材,从而引发了各种新的思考,而刚才你问到的这个话题也就是这些新的思考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连同应侯墓三宝一起,都有可能会写入我那篇论文之中,这个要等到见过洛同教授与他商量后,才能定论成稿了。”
应云翔点头道:“没错,但故事里没提到,不等于你没有思考好的答案,我听你几天前的口气,对那个问题应该已经心有定见了,如今不知道是否方便说出来,与我俩分享呢,我对这个问题其实也早有过思考,或许我们所见略同呢。”
霍璎瑛一听,喜上眉梢,连忙问道:“原来你也曾经思考过这个话题啊,倒真是难得,这种涉及文化本源的问题,很少见有人提及。网络上各种思辨问题无数,但我还没见过有谁说过这个问题。难得老应你和我有知音共鸣,我倒想先听听你的思考。”
詹鹏飞一听,霍璎瑛居然对应云翔大起知音之感,不由得心中有点不是滋味,但这个问题自己确实丝毫未曾想到过,一时也想不起合适的答案,只好哑然。不过他也确实对霍璎瑛提出的这个话题很有兴趣,不由自主也朝应云翔点了点头。
“那我就献丑了。”应云翔呵呵一笑,又引用了句古书中常用的语言。
“我有段时间,常在各网站上和一些人吵架,嗯,准确点说,有些是吵架,有些是各种程度上的辩论,其中就时不时会提到一些文化层面上的内容。”应云翔在两人关注的目光下,给自己倒了一杯信阳毛尖,缓缓说了开去。
中国历史上,从来不缺各种政见流派的争锋,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那个时期国与国之间的争战不断,民不聊生,但也极大刺激了人们对于政治的关注,各方人士都希望通过自己对政治时局的观察思考,寻找治国之道,从而寻求到大一统的和平环境。对普通民众而言,和平安稳的生活环境比什么都重要,因此这些政治家的观点也在当时引起了普遍关注,他们都希望这些政治家能够靠着自己的卓越识见,成为圣人,带领世人走出无休无止争战的泥沼。
普通民众如此,达官贵人们也一样,这些人中,有的是持有远大抱负的,有些则是希望能够通过统一的战争攫取更大的利益,尽管彼此间的出发点或许不同,但他们也都希望尽快结束这种纷乱的局面,实现国家的大一统。所以这些持有各种政见者,被纷纷请入各国,成为幕僚座上宾。
当时出现的流派极其繁多,可谓是恒河之沙,难以计数,被统称为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但很多人不过昙花一现,影响力极其有限,这许许多多的政见流派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被后人统称为“十家九流”。其中,十家是指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而之后到了西汉时期,十家之中那个相对不太重要、影响力也相当有限的小说家被人去掉了,只剩下了九大流派,就成了“九流”,而这九流再加上后来影响力日益扩大的三大宗教,儒教、道教、佛教,就成了大家熟悉的“三教九流”。
这十家九流也好,三教九流也好,其实就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影响力极其深远广大,与中国的历史进程息息相关。
而到了近代,由于满清数百年的奴役洗脑式统治,又一味地闭关锁国,对中国的文化起到了极其可怕的伤害作用,已经伤及到了中国的命脉根源——文化,这种伤害无穷无尽,概括起来,大致可以分成三大方面。
其一,破坏了中国文化中固有的“百家争鸣”的传统。其实中国自古以来,皆有对外开放、兼容并蓄的传统,以最具代表性的唐朝为例。虽然自汉以后,就“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但中国的百家争鸣并没有就此中断,而是一直延续下来,只是没有先秦时期那么明显和泾渭分明罢了,而是各家流派之间既相斗,又共融。对唐朝来说,它能强极一时,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大帝国,与它开明的对外政策息息相关。唐朝的华夏族文化保存得很好,而在保留传统的同时,又大量吸纳了异族文化,当时统称为胡,比如胡瓜、胡马等等等等。异族人还可以入唐朝做官,包括日后中国不共戴天的死仇日本,在唐朝的这个鼎盛时期,也同样有很多人入唐朝圣学习,史称“遣唐使”。
这种以我为主、兼容他山之石的开明国策,无疑是极为正确的,在大大加强国力的同时,也极大地扩展了国家的软实力和影响力,万国来朝,天可汗应运而生。
而满清则大搞愚民政策,用野蛮的国家机器强制民众接受机械化的奴役教育,比如“不剃发,就砍头”,就是最具典型的代表。
没了独立思考能力,盲目服从的中国百姓,在明朝理学以及清朝愚民政策的双重打击下,受创严重,至今仍未恢复元气。
其二,闭关锁国引发的盲目自大心理,让中国在数百年前发展受到了严重桎梏,从而在西方高速崛起的这段时间里,从原先的世界领先者,掉落谷底。在被西方坚船利炮的多番打击下,不但丧权辱国,更让中国百姓开始出现了对于中国文化的不自信和盲目质疑,从而引发了第三个可怕的影响。
在满清灭亡前后的这近百年间,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政治思辨大潮。和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不同,这个时期不仅出现了各家各派之间的大辩论、大战争,甚至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大否定。很多学者自以为得到了西方文化的真传,开始否定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出现了许许多多奇怪的声音。比如要中国全盘西化,衣食住行一律向西方学习,甚至还有人提出要废除汉字,全部字母化,等等,各种匪夷所思。而且这种奇奇怪怪的声音还盛行一时,遗毒至今,就是到了资讯无比发达的现代网络社会,这种声音还时不时在网络上冒出。究其本源,与满清的愚民政策让中国极度落后,让国民失去了独力思考能力以及自信,息息相关。
而对于非常热爱自己祖国、非常热爱自己文化的应云翔而言,他对网络上的这些洋奴声音非常愤恨,所以经常拍案而起,与之唇枪舌剑地针锋相对。
对手之中不乏具有专业水准的网特,时不时引经据典,而应云翔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也就不得不更积极地投入对于历史的研究学习中,渐渐地,在这些学习和辩论中,引发了他对历史文化本源的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