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场,楚江 陈贞慧GB
●茶
中华千年茶文化,何饮,何茶,何水,茶之韵味,前人道尽矣。我今再谈茶,非是色香味三淡,而在于心,在于境。何为心?佛家有六尘缘影,色、声、香、味、触、法为自心相。于我而言,心在于境,境在于身处何地,身处何人。于对坐三五知已,便是草屋,便是饮溪间野水,用农间老茶,来往闲云,野鸟,青山,又何访一醉。反之,再美味之茶水不饮也罢。
●花与美人
读过张潮先生《幽梦影》,定生在看花和美人间略感羞愧。美人如花,花如美人,二者在张先生是“赏”是“心与心的交感”。张先生用他独有的真诚,高雅,描画出最是生动的美,精神之美。然则定生见花自是纯粹欣赏,可以为精神,可以是知已。看美人却是不能,定生见美人,更同于李渔先生赏美人之感。虽非轻薄之意,却也是“食色性也”。
定生爱赏花,不论品种,便是路旁野山花也为其赞叹。定生更爱赏美人,是以“种花须见其开,美人须见其畅适,方有实际,否则皆为虚设。”。花之观赏,是人生中精神背景。美人之欣赏,是“情之一字”,是人生路上的相伴,更是定生精神世界。
●秦淮
两代江山转眼空,归来况是又秋风。
重温歌舞人难见,听谢黄花夜正浓。
世事浮云多聚散,人情流水各西东。
只今依旧楼头月,千百年来无异同。
定生眼中的八艳-----柳如是
初闻柳如是大抵很多人如我一样,缘于"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中自命名吧,那份自信折服几代文人。当然最初我在想她是“自信”又或者“自大”?身为从小流离失所至最后久居秦滩女子,何来如此自信?然而我慢慢去了解她的平生,在那些杨花杨柳之间,我见到了这位美丽女子,如白梅般品性女子,正是她让我认识柳的另一面,她赋予柳的是人格、生命。她借柳抒情、自喻。以柳为知音,那种毫不示弱、不自卑、不自贱的精神拨动了几百年来文人的心灵。
很多人说:“柳如是遇到钱谦益,是一种难得的幸运,虽然他们之间三十二年的差距,将这幸运打了折扣;”我不这么认为,幸运二字如何说起,以钱谦益当时的社会地位及经历,才女美女遇见是必不可少的,然而他最终与妻之礼迎娶柳如是,更加说明柳的人格魅力。请不要用年龄来论,犹记得三言二拍中有一花甲老叟纳婢女为妾,世人皆称那妾最是幸运。可想而知当时的社会女性地位,阶级地位。说到这里,其实再换个思路,以钱谦益的年龄大胆之举更加说明柳的魅力了,若钱当时只有十几岁,那种少年人的冲动下做出的事,反而让我感觉并不奇怪。
如果说柳遇钱是幸运,那么钱遇柳又何尝不是。当崇祯帝自缢,清军入关,兵临城下时,柳劝钱一起投水殉国及奋身欲沉池水中时,让我们见到那风骨嶒峻的柳如是。更不用说后来钱受案件株连,柳尽全力资助,慰劳抗清义军,这些都表现出她强烈的爱国民族气节。钱谦益降清,在当时以至后世所诟病,却也因柳如是的义行,冲淡了人们对他的反感。所以他又是何其有幸。
江边柳,水中云,胭脂泪,河东君,绛云楼,我闻室,红豆馆,几多情。我欣赏白梅的气节,同时我更加欣赏如白梅一样的柳如是。
乱世生逢何自哀,寒池弱柳雨中来。眼底青山如是我,看成痴。
归路茫茫无处问,死生往往几由思。忠节女儿多少恨,又谁知。
念及陈圆圆,必然想到“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我不知怎么去形容这段历史,也不想知这段历史对于一位弱女子所背负的又是什么.当然若有一人宁负天下,也不负你,我想,是女子也宁可做这祸水吧。
刘建《庭闻录》记载说:“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何面目见人耶!”可惜时人也只是说说.
穿过时空,我似看到另一则故事,看到浪漫飘逸的希腊,看到了海伦。同样的事,在僵硬腐朽的时代,在风雨飘摇的六朝,成全了“红颜祸水”。
开在江南花最红,醉人香气舞衣中。孰料一朝风又雨,做飘蓬。
纵念英雄情似海,那堪乱世始难终。兴替由来个人过,个人功?
如果说柳如是是梅花,令人敬佩。陈圆圆是梨花,令人怜惜。那么顾横波在我眼里就是桃花了,艳丽明媚任性乖张。这些词看着不太美妙,可我个人却是爱极,我一直喜欢桃花,喜欢它的肆意,喜欢它的烂漫。我想到梅花的时候,会不自觉摆正一下,直下腰。想到梨花的时候,会有一种忧伤。可想到桃花时,我的嘴角会不自觉微微翘下,那是一种随心随性的感觉。也正是这样子肆意的女子,才不会在意别的人眼光,会让自己过的更好一些。我欣赏聪慧大气的女子,但我更喜欢洒脱的女子。
依稀又见秦淮河畔的眉楼里,绮窗绣帘,香雾缭绕,鬓发如云,桃花满面,你那销魂的回眸一笑,如秋水盈波,倾倒众生。
长忆迷楼香雾间,腰支轻亚舞翩翩。若醉若痴南曲里,最缠绵。
流水落花从不待,红颜白首几能全。我自由来随性起,任他言。
一直对秦淮女子感观是美,停留在琴棋书画等才情上的美,她们或是美艳、高傲、冰洁。。。于董小宛最初的印象有如家花,有如双儿又或者小绍,乖巧般的小宛在八艳里于我总有些忽略感,然而我又想她能排到八艳里,甚至在中国古代十大名妓里,定有她不同之处。
我试着从她流传不多的两绝中读来,我想她大抵是希望“待到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若用花来形容,亦是空谷幽兰。我又忆起曾经看过有人这么评价董小宛,他说她将垃圾吃下去,变成糖。“当冒辟疆居高临下地望着这个小女子,却不知,他不过是为她所用。她只想,成全自己。”董小宛的成全之路如此辛苦。她只活了二十八岁。
或许我从心里不这么认为。我又试着从她所爱之人身上去了解,了解她最爱男人眼中的她。初读《影梅庵忆语》时,隐隐有种这是篇冒辟疆的情感忏悔录。从开始,冒辟疆并不避讳曾经追求过陈圆圆,也不隐瞒曾经对董小宛一而再再而三的感情辜负。感觉最初他们的爱情,一直是小宛在主动追求,一个人的付出,真能长久?读到这我有种不想再读下去的感觉,然而冒的才情促使我读下去。接着小宛的不顾一切,为爱奋不顾身的刚烈让我见识她的另一面,不过这时冒仍然视她若有若无,甚至在兵荒马乱之时两次弃她的生死于不顾。我不知是恨还是赞,于当时的冒他先顾父母顾妻儿兄弟是没错的,小宛只是个妾啊,在那种年代,妾是什么?是宠物,是玩物。然而我的心却悲痛不能。又一次试着调整自己心态重读下去,在小宛生命的最后五年里,她所有品性,才情,真心使我折服,她有着中国传统女子所有的全部美德。这个自小流入风尘的女子能有这样的品性,真是只能说本性太过美好,太过美好了。之前的我大过短目,她不是家花也不是幽兰,她就是经的起霜风苦雨,经的起明丽的初秋,经的起凄凉的晚秋,安于贫穷、不慕荣华,香淡清远,亦如她自己所衷爱的菊花一样。
回头看这个现代人眼中的“渣男”冒辟疆。不可否认最初读《影梅庵忆语》,小宛追他的那一段,真有感觉他这是在炫耀。读到他几次弃小宛不顾时,感觉是他的不负责任。然而当读到“余一生清福,九年占尽,九年折尽矣” ,“余不知姬死而余死也”。我再重读最初那一部份,冒辟疆从头到尾都在深深的忏悔,是呀,他说尽自己的无情何尝不是痛恨自己曾经的不珍惜,何尝不是在回忆小宛的美好。
“余不知姬死而余死也” 脑海里又想起另一位才子“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山外新来一树花,朝栖白露暮栖霞。猎猎霜风寒彻骨,韵无差。
谁在影梅庵内语,谁人绝黛似仙家。纵是红尘留片影,足风华。
“我确实有点不明白侯方域。李香君以处子之身侍他,之后也为他守节。国破家亡之后,两人历劫重逢,只因为一个道人当头棒喝:“你看国何在,家何在,君何在,父何在?偏是这点风月情根,割他不断吗?”于是两人撕破桃花扇,各自出家去了......国破家亡干卿底事?生逢乱世更该相依。香港的陷落成全了白流苏,怎么明朝的覆亡反而是他们分手的理由呢?想来确实是没有爱过。他们只不过是摆了一个爱情的姿势而已......可怜的香君,侯方域待她,还不如范柳原对白流苏。”摘抄网络。
我不知怎么说他们的爱情故事,我所能翻阅的资料也很少,除了孔尚任《桃花扇》,余下不多的简介外,除最初一见钟情的美好,我发现他们的爱情,在孔先生的艺术加工下,成了传奇,而这个传奇里,他们的爱情染上了政治气息,也就是这股气息,让他们都成了配角。我不知怎么去评论,许多事情扯到政府头上,我的思想就会打结。我喜欢纯粹的东西,喜欢纯粹的生活,也喜欢对待纯粹的爱情。
扇底桃花血染红,芳心一片没尘中。儿女情丝家国后,转成空。
翡翠楼前春照旧,打鸡山外柳烟浓。似有琵琶明媚里,醉清风。
——追:小宛——
忆昔云城春上游,沾花折柳乐悠悠。
素萝图里情相似,独木桥头唱不休。
好月无声知千古,流年寻觅又金秋。
重逢纵是别离日,我亦如风不聚愁。
……追 钱谦益 柳如是……
不计白云何处逢,斜阳双影石桥东。
温柔小字隐风骨,明媚娇颜透晕红。
无意凡间多少事,自因前路两心同。
今时纵是别离日,也只多情一笑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