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术语,A
拗体
元曲制作中,句末的宇与句中的字押韵,称为“暗韵”,类似于诗的“句中韵”。如王实甫《西厢记》中的《麻郎儿么篇》。“我忽听一声猛惊”,听、声、惊三字为韵。又如关汉卿《玉骢丝控》套数《小科门》中的“酒入愁肠怎生育?疏竹潇潇西风战。如年如年似长夜夭,正是恰黄昏庭院。”第三句中,两个“年”字与“天”字形成暗韵。
拗
诗律用语。见“拗句”条。
拗救
对中古格律诗中的拗句(即平仄的运用不符合一般的规定)按照一定的方式加以补救,即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上把另一个该用仄声字的易为平声字或相反,使平、仄声字的比例基本上恢复平衡状态。这一“拗”一“救”,合起来便称为“拗救”。古代格律诗中,一般是有拗必救。拗救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本句自救”,另一种是“对句相救”。拍 前人称词中的一句为一拍。如温庭筠《酒泉子》词:“楚女不归,楼枕小河春水。月孤明,风又起,杏花稀。玉钗斜参云鬓重,裙上金缕凤。八行书,千里梦,雁南飞。”这首共有十句,其中的一句即为一拍。
拗句
中古格律诗各个诗句的平仄都有明确的规定,有其普遍规律。不按这种普遍规律用字而对平仄加以变换的句子(即该用平而用仄,该用仄而用平)称为“拗句”。出现拗句的现象便称为“拗”。拗句这种毛病的本质,是平声字或仄声字出现过多或过少,也就是平、仄今的比例失去平衡,产生不和谐的现象。拗句中的拗字,五言诗句多出现在第三字,七言诗句多出现在第五字。
拗句枯
中古诗体的名称。中古格律诗中两联(包含四句)都出现拗句的现象,称为拗句格。
拗律
即拗体律诗。整首诗各联都存在拗句或联与联之间失粘的,称为“拗律”。
拗体
近体诗除了存在运用平仄不合规律的拗句外,还有在篇式上的排列关系不合律(经常失粘)的诗,一般称之为“拗体”。拗体诗中既有拗句,也有律句,也有全篇各句皆拗或全用律句的。这种拗体诗流行于初唐及盛唐,中唐以后较为罕见。
拗体诗
专用拗句写律诗的体式,称为拗体诗。唐代诗人杜甫倡以拗句写诗,形成独特风格,至宋黄庭坚专写拗体,崇尚艰涩拗曲,形成了所谓“江西诗派”。唐人许浑也喜写拗体诗,但仍比较注意协律。王士挪分甘余话》说:“唐人拗体律诗有二种,其一苍莽历落中自成音节,如老杜‘城尖径仄族筛愁,独立缥缈之飞楼’诸篇是也;其一单句拗第几字,则偶句亦拗第几字,抑扬抗坠,读之如一片宫商,如许浑之‘溪云初起日沉闷,山雨欲来风满楼’、赵嘏之‘湘潭云尽暮山出,巴蜀雪消春水来’是也。”
拗粘
前人对“失粘”现象的一种叫法。参见“失粘”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