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书酒国风首页


发表回复
发表新贴
标题: 资料
千秋雪
书酒国风管理
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


UID 4049
精华 128
积分 9447
帖子 2222
积分 9447 个
魅力 13 点
阅读权限 200
注册 2007-5-11
状态 离线

TA的礼物
赠礼物送给TA
#25
发表于 2008-1-3 11:3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漫:平-形容词,形容广大无边际的样子,例「漫天」「漫漫」。

  仄-动词,水满溢出,例「漫出」。

    形容词,1遍布,例「漫山」。2无拘无束的,例「散漫」。

    副词,1枉费地,例「漫留」。2随心所欲地,例「漫聊」。

※按我的理解,应该是两读异义。

 〈十四寒〉平,〈十五翰〉仄。

烧:不知道仄音情形。

  〈二萧〉平;〈十八啸〉仄。

行:仄-名词,人的德行、行为,例「品行」。

  平-名词,出生顺序、辈份,例「排行、行辈」;商号,例「行号」;职业,例「行业」;行列,例「第二行」。

  ※这个跟普通话的多音分类好像是一样的。

 〈八庚〉平,[行走];〈七阳〉平,[第几行];〈二十三漾〉仄(这个我不知道哪个词是读这个音);〈二十四敬〉仄,[学行]。

吹:仄-名词,喇叭,旧式乐队,例「鼓吹」。

※台湾民间常用乐器「唢呐」,可能还保留读音,就叫「鼓吹」,吹的念音跟动词的吹不一样。

  〈四支〉平;〈四寘〉仄,[鼓吹,名词]

思:仄-名词,情怀,例「归思难收」。

※当名词用,「意思」台湾方言也是念仄音。

从:仄-名词,1跟随的人,例「从官」;2附和犯罪的人,例「首从」。

※跟普通话的多音分类应该也一样。

 〈四支〉平;〈四寘〉仄,名词。

不:在句中当否定的副词是仄。在句尾同「否」时为平,例「去不?」。

  〈十一尤〉平;〈五物〉仄。

那:仄-无奈,这个我也看不懂,呵~什麽用词里「那」会当「无奈」的意思,搞不懂…

  平-何也,例「那能」。

  〈五歌〉平;〈二十一个〉仄。

闻:仄-名词。这个好像有点问题,个人的理解当名词时不全是仄音:

  仄-名词,名声,例「令闻美誉」,新声也念第四声,例「不求闻达」。

  平-名词,1消息,例「新闻」;2知识,例「博学多闻」

  ?-姓氏,这个不知道。

  〈十二文〉平;〈十三问〉仄,名誉。

论:平-动词,这个也不知道。

  〈十三元〉平,动词;〈十四愿〉仄,名词。

治:平-动词,1管理,例「治家」;2医疗,例「治疗」;3研究,例「治经」;4办理,例「治事」;5处罚,例「处治」。

  〈四支〉平,[治国];〈四寘〉仄。

任:我的理解,不是动词就是仄。普通话念第二声的是平,担负、胜任、堪受、抵当,例「众怒难任」。

  〈十二侵〉平,负荷;〈二十七沁〉仄,信任。

以上是个人理解,没有汉语工具书,不敢说死。哪位有工具书或是肯定的帮帮忙校正一下,谢谢。



同云自在,与雪冰清……
顶部
千秋雪
书酒国风管理
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


UID 4049
精华 128
积分 9447
帖子 2222
积分 9447 个
魅力 13 点
阅读权限 200
注册 2007-5-11
状态 离线

TA的礼物
赠礼物送给TA
#26
发表于 2008-1-3 11:4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关于词和短语的工对与宽对



无庸讳言,无论是词和短语,凡是严格按照语法属性相同且都属于同一义类的两个词汇形成的对仗关系都是工对;在任何一方面存在瑕疵或错误都属于宽对甚至不能形成对仗关系,即通常所说的“失对”。

1、由同一义类、同样结构的名词形成的对仗当然是工对。不同义类的名词能否形成对仗则要视情况而定。教材里列举的11个义类还可以再按照临近或远隔的程度再细分一下,这个程度就决定了允许宽对的大致范围。例如天文和地理(都属于“自然学科”领域)、动物和植物(都属于“生物”)、身体和服饰(都属于“人的外观”范畴)分别在一定程度上是允许对仗的。但若是以天文对动物、地理对身体显然就相去甚远,正所谓“风马牛不相及”,这便是失对了。





2、合成词和短语是难以相互工对的,即使组合形式相同一般也只能形成宽对。例如红花与青果虽然都是偏正结构,但是前者是短语而后者是合成词;同是主谓结构,天塌(今音,短语)与地震(合成词)也不能形成对仗关系。





3、上下联对应位置的词汇都作了相同的词性“化用” 的是工对。如果其中一个属于化用(如形容词作动词)而另一个则不然(本身就是动词)则应视为宽对。如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对之以“冬雪曾封塞北关”,“绿”既是名词又是形容词,在这里却是当作动词来用的,它与只是动词的“封”的对仗就宽了。








五、关于当句对



正如教材所言,当句对是“对联格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则和技巧。……利用当句对宽对的技巧,可以大大拓宽对联创作的思路。”





1、辨识当句对的关键在于熟练掌握句内的合成词、短语甚至短句的各种语法结构是否存在完全对称的两部分,在句内是不允许在结构上“宽对”的。





2、当句对规则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将两个不同词性的字甚至不同结构的词或短语嵌在同一个位置形成对仗关系。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教材里列举的种种当句对形式,比起严格的工对来说毕竟是从“宽”了的。个人认为在能够实现工对的情况下也没有必要去刻意追求。





以此前的首届嵌名联大赛题为例:嵌“青藤”时由于“青”与 “藤” 二字词性相去甚远,上下联同位分嵌不可能工对,但是利用当句对法则以“清菊幽兰”(古音)和“藤繁树茂”来形成对仗就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又如嵌“溪影蝉声”,其本身就是两个并列的偏正短语,有着良好的对仗关系,很适合对称分嵌。若再去推敲当句对规则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六、关于联绵词



联绵词是一种特殊结构的单纯词,一般由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分。联绵词从构词形式上可分为双声联绵词(两个音节声母相同,如仿佛、崎岖、枇杷)、叠韵联绵词(指两个音节韵母相同,如彷徨、烂漫、逍遥)和非双声、非叠韵联绵词(如芙蓉、蝴蝶、蝙蝠)等三大类。关于联绵词的识别和对仗,教材已经讨论得相当深入了。现就这个问题再补充一下:





1、虽然“对联规则允许联绵词和并列式词组对仗”,但是“把两个字的并列词组看成广义的联绵词,或者把联绵词看成特殊的并列词组”总不如以真正的联绵词对联绵词来得工整。利用当句对规则来解决词或短语与联绵词的对仗关系是一个很不错的办法。





2、某些音译的外来词(如葡萄、咖啡、沙发、干部等等)由于汉语词汇的变迁已经被公认为联绵词了,是不必再刻意用外来词来“工对”的。








七、关于造词



学习构词的目的在于了解词在构成方面的理论依据,好帮助我们在对联创作中正确“用词”而不是造词。





1、博大精深的汉语词汇库是足够我们学习、运用一辈子的。新造的词语即使符合语法规范,也还需要经过一个公众认可和普遍采用的过程才能成立。如果已有的词汇可以完成和基本能完成遣词造句的任务便不能再造“新词”,否则便是生造词。这一方面徒然增加阅读者的理解和记忆负担,还极其可能破坏词汇的规范。例如需要把“愿望”换成意义相同和相近的平声脚词而造一个“愿希”;或者把“健壮”换成“健雄”,都将是大家不能容忍的。当然如果“健壮”是另一个伟人的名字或是其他什么专用名词则另当别论。





2、目前在青少年网络活动中大量传用的“网络语汇”在语文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普遍的争议。这类语汇往往是一些谐音简略语,大多不符合正式的语文规范。笔者认为不宜将这类语汇运用于对联中。







总而言之,脑子里拥有大量的词汇可供推敲是我们在对联创作实践中实现严格工对的保障,要做到这样除了多看多学、博闻强记外没有别的捷径。记得榴斋校长就曾在一个帖子中列举过“红色”的几十种说法,可见其掌握的词汇量之丰富。笔者学联之初还曾经搜索枯肠,把想得到的词语按照词义、词性、词类以及尾字的今古音平仄分别进行过分类整理,这样运用起来更加方便。毫无疑问,严格的“工对”总是对联创作者孜孜以求的理想目标,“宽对”则往往是一种退而求次的不得已的做法。如果因为辞藻的枯竭不能实现工对而以“不因律害意”来作为宽对乃至失对的托词,我认为是不可取的;为了达到某种“工对”的目的去生造词则更是对联创作之大忌了。



同云自在,与雪冰清……
顶部
千秋雪
书酒国风管理
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


UID 4049
精华 128
积分 9447
帖子 2222
积分 9447 个
魅力 13 点
阅读权限 200
注册 2007-5-11
状态 离线

TA的礼物
赠礼物送给TA
#27
发表于 2008-1-3 11:5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词性分类

要想弄懂词性的属对问题,先要弄清词的分类。古代词类的划分,实词可以分成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类,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比较固定,各类词在句子中做什么成份也有一定的分工。在现代汉语中,汉字分为十二大类,即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以上实词)、介词、副词、助词、连词、叹词、象声词(以上称虚词)。古人按照诗的对仗规律,将词大体可分为九类,即名词、形容词、数量词、颜色词、方位词、动词、副词、虚词、代词,其中名词又可细分为十几类。这种划分的方法比较适应于对联的创作。那么怎么才能做到词性相当呢?古代有“实对实,虚对虚”的说法,就是说名词必须对名词,动词必须对动词,形容调必须对形容词,副词必须对副词,助词必须对助词等等,各归其类,映衬成趣。但细分,则每类之内品种仍多。如名词有专名、有注称;形容词有形容大小、高低、长短、颜色、状态等,许多不同的词以长对短、白对黑为工整。

古汉语的虚实划分与现代汉语有很大不同,古汉语的实词基本只包括名词。所以“虚对虚,实对实”在现代汉语中尚需作具体分析。一般情况对“词性相当”要素的理解是:各类词汇分别对应。但内容决定形式,若内容可取,属对不妨稍宽。一般来说对虚词的要求比较宽松些,对实词的要求较为严格。在具体的对仗中,除词性外,还可适当考虑词语在句中的作用,对修饰词语的要求较宽松,对中心词语的要求较严格。

现代汉语词性分类:

  实词:意义比较具体的词。包括:名词(含方位词)、动词、形容词(含颜色词)、数词、量词、代词六大类。
  虚词: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大类。

词性划分应注意几点:

1,数字自成一类:“孤,独,半”都是数字
2,颜色自成一类
3,方位自成一类
4,连绵词要对同类连绵词:如磅礴(形容词性),踊跃(动词性)

古人的词性划分分两大类:

1.主类:实字,虚字(虚字分:生,死,半虚三小类);
2,次类:半实字,助字。

即 “无可见为虚,有迹可指为实,体本静为死,用发于动为生,似有似无为半虚。”古人写联就参照这个来,所以我们看以前的联,宽对得太宽了,就这个原因。实际上在创作时候完整的工对是很少的。

工对:词性相同的同类词相对(文学类名词:诗对曲)宽对:不同门类的同词性词相对(文学类名词:诗对动物类名词:鸟)

汉语只有少数字不具备语法意义,如恍惚的“惚”,邋遢的“遢”,大多数单个的字都具有确定的语法意义和词性。所以多数单个的字也可称为一个词。对联中常需要分析到每个字的词性和词义。不少汉字和词组还具有多种词性和词义,对联创作有必要掌握一些常用字的多种词性。

三、词组、句式结构对应规则

词组、句式结构对应,是指上下联的句型一致,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

词组按语法结构共分为五类:主谓、并列(也称联合)、偏正、动宾(也称述宾)、动补(也称述补)。

  两个字的词组有时看成一个整体,有时需要分开来分析词性和词义,根据需要而定。

上下联每个词组的结构和整个联句的句式结构应相同,简称为“结构相称”。这是词性相当要素扩展到词组、语句结构上的规则。例:

  羊毫舒远志
  虎胆壮雄风
  羊毫、远志 偏正结构名词,舒 动词,联句整体是完整的主谓宾结构。下联结构相同,词性对仗工整。

  有天皆丽日
  无地不春风

丽日和春风 同为偏正结构词组,属于工对;但是春对丽 是名词对形容词,这种词组结构内的宽对是允许的。

  年年难过年年过
  处处无家处处家
这个例子稍有不同,“处”和“年”单独看词性是不同,但是“处”连用为“处处”时,已经名词化,表示“每一个地方”,和“年年”(每一年)的词性是相同的。(这是在旧社会流传很广的一副对联,联中的复字把旧社会穷苦人流离失所的痛苦处境和对旧社会的不满与抗议充分地表达在联语的字里行间。)

  欢歌笑语辞旧
  爆竹花灯迎新
  欢歌、笑语 偏正结构名词,欢歌笑语 并列结构名词,辞旧 动宾结构(动词性词组,在这里应该分开看作两个词),联句整体是完整的主谓宾结构。下联结构相同。

  春回大地诗行绿
  日耀长天画卷红
  春回 主谓,大地 偏正,春回大地 是完整的主谓宾句式(划分为“春/回/大地”或“春/回/大/地”均可,“大”形容词修饰名词“地”,语法中称为“状语”),诗行偏正,诗行绿主谓。具备主谓语就构成完整意义的句子,故联句整体由两个完整的分句组成,前后分句是因果关系。因联句字数极少,一般不作为分句看待,而是看作两个节奏或者符合平仄两两交替的三个节奏。

  病例:
  春回大地诗行绿
  日耀长天九万里

  春回大地诗行绿
  彩笔喜描画卷红

  春回大地诗行绿
  莺歌燕舞山河新

  以上病例词性和结构问题十分明显,联友不妨自己分析。



同云自在,与雪冰清……
顶部
千秋雪
书酒国风管理
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


UID 4049
精华 128
积分 9447
帖子 2222
积分 9447 个
魅力 13 点
阅读权限 200
注册 2007-5-11
状态 离线

TA的礼物
赠礼物送给TA
#28
发表于 2008-1-3 11:5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粘律”

  通常,我们总说下联的某字与上联“粘律”了,或者是对句某字和出句粘律。粘律,就是指下联偶数位上的字与上联偶数位上的字“平仄失对”了,上下联2、4、6偶数位的平仄应相反,如相同则失对,称为“粘律”。如果出句(或上联)句中2、4、6平仄失替,而对句(或下联)平仄合律,也必然出现粘律。失替、粘律常被统称为“出律”。
面对出句,我们应该怎样运用平仄来对,使之不犯“粘律”?还是135不论,246分明的理论。对135不论好说些,反正用平用仄均可,但246分明就麻烦了点。简单的来说,运用平仄,就是你在对别人的出句时,要在2、4、6字的平仄上与他对着干。如果出句246是“平仄平”,你的对句246就来个“仄平仄”,如果他出的是“仄平仄”,我就来个“平仄平”,和他作对。还有出句最后一字若是平,你就来个仄。出句最后一个字若是仄,你就对个平。就解决了。
  病例:
  风和日丽花争艳=平平仄仄平平仄
  山青水绿鸟竞歌=平平仄仄仄仄平(青-和、绿-丽 粘律,此例调整为“水绿山青”即可。)



同云自在,与雪冰清……
顶部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11-25 23:41

书酒论坛
原创诗词楹联文学交流区 Powered by Discuz! 5.5.0 书酒诗词 www.shujiu.com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书酒国风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