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概授圣人之说,《诗》三百,邦国交盟之词耳,故多类今之国歌。然取词朴素,点缀物比,以能至上达下,汇总天下之义也。
子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风在草上,必偃”即,风者,君子之德也。陈灼据言,故谓国风者,国士之诵也。
《诗经、周南》一、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该诗为君子好色找到了最佳借口。其实小人也是好色的。只不过君子可以划着小船(相当于现今的游艇)以钟鼓挑逗(相当于现今的卡拉呕开之类的设施)(可以理解为豪华游艇)。而小人最多是吹吹口哨。(现在对女孩子吹口哨已定为性骚扰)
关雎为国风*周南的首篇,该篇以食色性也为基以论君子所务。
风,风俗也;国风,国士因风俗创造的诗歌吧(个人理解),作用于讽上化下,彰君子之善恶以儆来者,训俗申礼而已。
周南:南,传说为一种古乐器。也有方位的意思。周,大概与封地有关。
子曰:诗三百,思无邪。该“思无邪”意味深长。以诗味隽永可谓诗意无邪,以读者诚意,谓阅读者不可挟邪杂志。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情投意和之谓而已。至于惺惺作态,搔首弄姿,嘬唇呼哨,概亦情理之事,然非君子之礼也。
《论语*泰伯》“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可以明确理解关雎是由乐器配合而成的一种乐府形式。
因为是乐府形式,所以整篇诗从音乐方面理解就有了另处一层意境。
倒好像是在河中湖上舟游,与美女同船共嘻。(美女)采摘左右的荇菜,而(君子)则在舟中调琴鼓瑟,击罄抚钟相互谐和的一种美妙场面
该解为对照标点逐句推衍而成。
解:呱呱叫的鱼鹰,在河中的小岛上。(关关:像声词。雎鸠:鱼鹰。)
仪表淑美的姑娘,我很乐意地带着她泅渡到那里。(窕窈:色美、德淑。逑:泅渡。)
高矮不齐的荇菜,在船舷边划过。(参差:高矮不齐貌。荇菜:水菱类水物植物。)
而这个乘舟的姑娘,正是我梦寐以求的那个。(寤:睡眠。寐:觉醒。)
梦寐以求的她一直以来没有给我机会,就这样她时常在我梦中出现。(思想状。
现在多好啊,小船上下颠簸。悠:缓而久。辗转反侧:船身颠簸状。)
高矮不齐的荇菜,她左右采摘。
面对她,我试着用琴瑟之音告诉她自己的心思。(友:结交之意。)
高矮不齐的荇菜,她左右采摘。(芼(音冒):采摘意。)
对面的她,也在我击鼓敲钟的乐曲中快乐起来。
逑:辞源中有“匹配”、“聚合”的意思。当然,我是另辟蹊径了,不能作准的。至于谈论到“辗转反侧”我以为女子左右摘采荇菜可谓形象吧。
大概在读诗经时,这些都是次要的。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什么是“思无邪”?就是思索范围要以礼为核心吧。所以,在读诗经时明白他所内在体现的,大概就很容易认同他的思想了。因为时代的作用,那时的诗篇多以淳朴为旨,浮华之词多自汉兴之后为始了吧。
根据以上认知,大概可以说“诗经”是一部君子的行为规范典章了。
关雎,背景为周南首唱。其中意思虽各有千秋,但如果不解其旨大概等于没有读过了。因为它确实比后期诗歌相对而言是没什么感染力的了。
而“关雎”即以礼为旨,就是说明“君子好逑”时的一种表现。其中“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很有背景涵意的。
钟鼓,当时的身份标志。相当于今日官阶军衔吧。琴瑟,当时士大夫的一种学风吧。
从这里可以看出,身为君子与淑女,在当时的社会中规范些的示爱方式。大概这种授受不亲在于曲意传情,而淑女在看到该君子的官阶后也很乐意与之相恋。(这是一种爱情保障)(当然,如后时的“卓文君”就只识琴音而不乐钟鼓了)
其实很容易理解,当一个男人在向一个女人示爱时,女人并不是不明白男人的意图,而一定要看到男人可不可以给予她相对稳定的生活而后爱与不爱的。(卓文君不用考虑后者)其实也如我们在路边多看一个女人一样,大概女人是会明白我们的意思的,但如果你戴钻镶金时,看她她就会乐,如只如乞丐时,她就不乐。所以关雎是非常现实主意的理想爱情。
而其中的君子身在其位,也完全可以采用其他手段来达到好逑的目的,但用琴瑟之声来表达却显得温文而雅了。
-------------------------------------------------------------------------------------------
本作品已完成并制作成电子书提供下载,写作不易,转贴请注明原作者:陈灼
下载地址
http://www.shujiu.com/ebook/洒脱读诗经.rar
[
本帖最后由 洒脱是非 于 2009-9-28 01:58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