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书酒国风首页


发表回复
发表新贴
标题: [诗词术语] 诗词术语,Q
好酒
书酒国风管理
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


UID 2
精华 29
积分 11426
帖子 5151
积分 11426 个
魅力 3 点
阅读权限 200
注册 2005-8-15
状态 离线

TA的礼物
赠礼物送给TA
#1
发表于 2007-3-14 15:2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QQ
诗词术语,Q

七宫十二调         
隋唐时所用的二十八宫调,到了南宋时代,一般只用七宫十二调,七宫是:黄钟宫、汕吕宫、正宫、高宫、南吕宫、中吕宫、道宫;十二调是:大石调、小石调、般涉调、歇指调、越调、仙吕调、中吕调、正平调、高平调、双调、黄钟羽、商调(见宋张炎《词源》卷上)。这里用的是各宫调的俗名。保存下来的是宫、商、羽各调,角六调已经不用。


七古               
七言古诗的简称。这种七言古诗一般又分为歌行体和古诗体两种。前者流行于天宝年代之前,可以转韵。并且运用排偶声律,往往骄散兼用;后者流行于天宝之后,为李白、杜甫所提倡。它一般不转韵,不用排偶,而且避用声律,近于《离骚》的体式。七言诗虽然出现的年代较早,但汉魏六朝之时写者不多。入唐以后,七言才臻于繁盛,可与五言诗相颉颃。七言古诗常常是两句为一韵,并以首句入韵为常式。


七句诗              
一首之中共有七句的诗。这种诗历史上也少见。间有一些诗人用七句为一篇,如司马相如的《凤求凰》:“凤兮凤兮归故乡。邀游四海求其凰。时未通遇无所将。何悟今夕开斯堂。有艳淑女在此方。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缘交颈为鸳鸯。”后代很少出现。


七绝               
七言绝句的简称。

七律               
七言律诗的简称。



七言绝句            
简称七绝。它是由律诗演变而成。七言绝句的结构是全诗共四句,每句七字。四句押为两韵,二、四句入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其平仄格式有四种。作品如李白《下江陵》:“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七言律诗            
简称七律。是近体诗的主要格式之一。七律的形成比五律稍晚。钱木庵《唐音审体》说:“七言律诗,始于初唐咸亨,上元(唐高宗年号)间,至开(元)、(天)宝(玄宗年号而作者日出。”这种诗八旬,合为四联,每句七字。其平仄格式共有四种。作品如陆游《黄州》诗:“局促常悲类楚国,迁流还叹学齐优。江声不尽英雄恨,天地无私草木秋。万里羁愁添白发,一帆寒日过黄州。君看赤壁终陈迹,生子何须似仲谋。”


七言排律            
近体诗排律中的一种,每句七个字,一般的七排要在十句以上。唐宋时人写作七言排律的,比不上五言排律普遍。


七言平起首句不入韵式
即用平声字作为第一个音步、第一句不参加押韵的七言诗。其格式是在五言格律诗的基础上,于前面增加两个平仄相反的字而成,如“仄仄平平仄”本是五言仄起首句不入韵的第一句,在前面增加两个平仄与之相反的平声字,成了“平平仄仄平平仄”,这样便成了平起、首句不入韵的七言律诗、具体格式如下:平平仄仄平平仄(甲)仄仄平平仄仄平(乙)仄仄平平平仄仄(丙)平平仄仄仄平平(丁)其顺序是甲、乙、丙、丁四种句依次排列,后四句再重复一次。例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有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七言平起首句入韵式  
即用平声字作为第一个音步、第一句参加押韵的七言诗。其格式如后:平平仄仄仄平平(丁)仄仄平平仄仄平(乙)仄仄平平平仄仄(丙)平平仄仄仄平平(丁)由于要平声字起首,并且第一句要参加押韵,所以用平起平收的丁种句居首。后四句仍用甲、乙、丙、了句为序重复一次。例如白居易《放言五首之三》:“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这是七言诗的基本式,最为常用。



七言诗              
每句七个字的诗。严羽《沧浪诗话》谓“七言起于汉武《柏梁》。”但柏梁体是一人一句凑合而成,非为一体七言,难以认为七言诗之始作。又有人说七言起于《楚辞》(如其中的《大招》、《招魂》,都是七言和楚歌,如项羽的《垓下歌》等。《垓下歌》确以七言为句:“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但此说也未成定论。不过,七言起于汉代的说法,大概可以成立。南北朝时,七言诗续有继作。到了唐代,七言诗经过李白、杜甫、岑参、韩愈、白居易、元稹等人的推动,更为盛行。后世律诗,多以七言为体。


七言仄起首句不入韵式
即用仄声字作为第一个音步、第一句不参加押韵的七言诗。其格式如下:仄仄平平平仄仄(丙)平平仄仄仄平平(丁)平平仄仄平平仄(甲)仄仄平平仄仄平(乙)以两、丁、甲、乙种句为序,后四句重复一遍。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回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七言仄起首句入韵式  
即用仄声字作为第一个音步、第一句参加押韵的七言诗。其格式如下:贝仄平平仄仄平(乙)平平仄仄仄平平(丁)平平仄仄平平仄(甲)仄仄平平仄仄平(乙)仄仄平平平仄仄(丙)平平仄仄仄平平(丁)平平仄仄平平仄(甲)仄仄平平仄仄平(乙)以乙、丁、甲、乙种句(我们分律句为四种句型,以甲、乙、丙、丁表示)为序,后四句以两、丁、甲、乙为序,与仄起首句不入韵式一样。例如许浑《咸阳城东楼》:“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江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园东来渭水流。”


齐梁体              
又称永明体。它是流行于六朝齐梁之际的一种诗体。梁朝诗人沈约等人追求声音之美,讲究声律。这种风气对六朝以后的影响很大,冯班《钝吟杂录》说。“自(齐)永明至唐初,皆齐梁体也。”它是古诗与近体诗之间的一种过渡形态。齐梁体的出现,对于中古格律诗的形成,可以说有推进之功。不过由于齐梁体过于注重声韵,缺乏汉魏时的风骨,这又是它的不足之处。如沈约《有所思》:“西征登陇首,东望不见家。关树抽紫叶,塞草发青芽。昆明当欲满,葡萄应作花。流泪对双使,因书寄狭斜。”


起句               
即首句。参见“首句”条。


前遍               
词中前片的别称。参见“前片”条。


前段               
词中前片的别称。参见“前片”条。


前片               
一首词如果分为两片(段),则前段称为前片,又叫“上片”、“前遍”、“前段”;后段称为后片,又叫“下片”、“遍丶例如辛弃疾《破阵于》(为陈同市赋壮词以寄之丶“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大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马”字以前部分为前片(上片),“马”字起为后片(下片)。


前腔               
南曲的套数使用同一曲牌的几支曲子,自第二支曲以后各曲即称为“前腔”。前腔不是固定的曲牌,它的格式应与第一支曲子相同。不过可以“换头”,这称为“前腔换头”。前腔与北曲的“么篇”类似。



前腔换头            
南曲的套数中,同一个曲牌可以连续使用,但后面的曲子可以改变前面曲了开头一句或数句,这叫做“前腔换头”。与北曲的“么篇换头”相类似。



前阕               
词上阂的别称。参见“上阕”条。


嵌字体              
元曲制作的一种体式。在曲中各句某处嵌入某一个字以构成成语、五行、数目或某一个有意义的句子,这称为“嵌字体”,如贯云石小令《清江引·立春》:“金钗影摇春燕斜,木抄生春叶,水塘春始波。火候春初热,土牛儿载将春到也。”作者自注日:“限金、木、水、火、土五字冠于每句之首,句各用‘春’字。”



巧体               
曲文制作中由于逞才弄巧创造出来的体式。古人作曲时,有的喜欢运用词语、文字上不同的手段(包括用韵、字句排列、意境创造、词语使用等方面)翻新竞奇以为戏乐而写成的曲体,近似于文字游戏。有人又称之为“排体”。


切对               
指平仄运用切合要求的工整诗句。殷磻《河岳英灵集序》说:“至如曹、刘诗多直致,语少切对,或五字并侧(仄),或十字俱平,而逸价终存。”殷氏之说,是不赞成严格讲求声律之意。他提倡作诗自然直致。



切韵               
隋代陆法言所撰的一部韵书,书成于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陆氏名词,法言是他的字。据此书序言所云,它的撰作乃是集合了当时著名学者刘臻等人的意见,而由精于音学的颜之推及萧该的说法“多所决定”、写下一个编纂韵书的大纲,最后由陆氏执笔,参考前代及当时流行的韵书、字书写成的。《切韵》是一部集大成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韵书,它的编撰体例和归韵列字对后来的韵书影响很大。自它问世以后,前此的韵书几乎归于废弃。它撰作的特点是在于它能博采各家的长处,在审音、辨音上有其高超和精确的地方。由于它在撰作上采取了“酌古沿今”的原则,所以保存了一些古音和方音的特点,而不是纯粹的反映一时一地之音。不过,此书也是以一个主要的语音代表点即当时流行于河南洛阳一带的共同语语音为基本依据,兼采一些诸如金陵、邺城等地的个别音类,就各地语音有分者从其分的原则出发来区别音类,所以还是能够大体上反映出当时共同语语音的基本面貌的。《切韵》编纂的体例是把同音的宇类聚在一起,用反切注明读音,以平、上、去、人四声分卷,平声因为字多分为两卷,合共是五卷,收录一万二千多个字,分隶一百九十三个韵部。自它作成行世以后,历代时有增补,有唐人王仁拘删补《切韵》而成的《刊谬补缺切韵》以及孙愐据它改编而成的《唐韵》等,它成为后来各种韵书制作的重要依据,对古人的训诂注音、诗文用韵等方面起有重要的作用,对汉语音韵学的研究,也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资料。此书原书已经失快,现代所能见到的,只是它或据它而作的一些韵书的残卷。



钦定曲谱            
清朝康熙皇帝勒令王奕清等人编撰的一种曲谱。书成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正文分为十二卷,北曲四卷。收曲牌335个;南曲八卷,收曲牌811个,多因袭朱权《太和正音谱》和沈损《南曲谱》而成。文中按宫调排列,注明句式、四声、韵脚,并举出例曲。北曲部分注明人声派人何种声调。卷首并附有各家曲论。


琴曲歌辞            
乐府的一种。作品已亡佚殆尽,所存者多为后人伪托。主要流行于唐虞之时至隋唐时代。如《南风歌》:“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旧说谓“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不足信,此殆为古代蒲州(山西永济)盐池附近劳动人民之所作。


琴趣               
前人对词的一种叫法。如欧阳修的词集称为《醉翁琴趣》,黄庭坚的也称为《山谷琴趣》,赵彦端的词集称为《介庵琴趣》。琴趣又称作“琴趣外篇”,如晁补之的词集便称为《琴趣外篇》。


清曲               
散曲的别称。参见“散曲”条。


琼林雅韵            
明初朱权所编的一部曲韵书。分为十九个韵部,与元人周德清《中原音韵》相类。此书“人派三声”,但平不分阴阳。收字八千多个。是一部为北曲押韵而作的著作,它与《中原音韵》和《中州乐府音韵类编》都有渊源关系。此书所分的十九个韵部是:一穹窿、二邦昌、三诗词、四丕基、五车书、六泰阶、七仁恩、八安闲、九胜鸾、十乾元、十一萧韶、十二可和、十三嘉华、十四碎哪、十五清宁、十六月流、十七金深、十八潭岩、十九恬谦。此书与《中原音韵》有一个较大的不同点,是它于各字之下加注字义,这为后代王文壁的《中州音韵》所仿效。另外,此书收字都较《中原音韵》及《中州乐府音韵类编》为多,达八千多字。


曲词               
唐五代及宋初时对词的称呼。


曲的用韵            
曲有北曲、南曲之别,其用韵也有南北之分。北曲是元曲的主体部分,影响较南曲深远。北曲押韵主要以周德清的《中原音韵》为主;南曲产生较后,流行的地域也与北曲不同,它的押韵,主要是参用明初乐韶凤等人奉敕编纂的《洪武正韵》。故后人有“北叶《中原》,南宗《洪武》”之说。北曲押韵,一般是平、上、去三声字通押,人声字则“派人”三声,当作其他三声字使用。散曲中的小令和套数,用韵时必须一韵到底,不能转韵。曲的押韵,一般也与诗、词一样,押在一句的末尾。但也有押于句中的,这称为“暗韵”。曲中不避免同字入韵。例如马致远《汉宫秋》第二折《斗虾模》一段,“头”字就多次入韵。另外,曲的用韵可以出现“赘韵”,就是在不必用韵的地方也押韵。


曲调               
元曲是一种配合音乐的诗歌,每一个曲子都有一定的乐谱,这叫做“曲调”。曲调的使用有所限制,有的只适用于小令,如《山坡羊》,有的只适用于套数,如《滚绣球》,有的则两者都适用,如《落梅风》、《天净沙》、《叨叨令》等。曲调都属于一定的古调。


曲牌               
元曲制作中规定曲辞撰作格式的各种曲调名称。它包括句数、字数、平仄、韵脚等方面的内容。作曲时可据以填写曲辞,各个曲牌分属于一定的宫调,如《天净沙》属“越调”,《山坡羊》属“中吕”,《夜行船》属于“双调”等。有的曲牌属于个或多个官调。例如《端正好》分属于“正宫”和“仙吕宫”。一般来说,《正宫·端正好》用于套数之中,而《仙吕宫·端正好》则专用于楔子。各个曲牌规定了曲子在音乐上的旋律,演唱时必须遵守。北曲的曲牌多来自北方各民族的通俗歌曲,有的则是沿袭唐宋时的词牌或诸宫调而来。但在格式上多有变化。往往加以改造,故多名存实变。来自前代词牌的,往往是取其单片,有的来自前代的大曲或借用佛曲、道曲等。北曲曲牌有的只能用于小令,有的用于套曲,这些都有习惯性的规定。



曲破               
词的一种体裁。它将一部大曲破开用其中的一遍演为歌舞.一般有曲无词,将故事融入歌舞之中,类似于歌舞戏。《凉州彻》、《伊州遍》、《霓裳中序》等即属于曲破。



曲韵骊珠            
清人沈乘文所作的一部曲韵书,又称为《韵学骊珠》。此书分韵部为二十一个,另有八个入声韵,共有二十九个韵部。它们是:东同、江阳、支思、机微、灰回、居鱼、姑模、皆来、真文、干寒、欢桓、天田、萧豪、歌罗、家麻、车蛇、庚亭、鸡侯、侵寻、监咸、纤廉和入声韵屋读、恤律、质直、拍陌、约略、曷拔、豁达、屑辙。此书于各字之下略加注文,各个小韵则注明反切。切语之外,还加注南北读音的差异。清人刘禧延《刘氏遗著》说:“近太仓沈苑宾《韵学骊珠》,以《中州全韵》为底本,参以《中原音韵》、《洪武正韵》,其切音又加明显。”所谓切音又加明显,是指沈氏采用《音韵阐微》所定的改良反切新法即“合声法”来制作切语。对于此书的分韵,刘氏则有所批评,说他未究“声韵之流变”,刘氏的说法是对的。由于沈氏此书兼顾《中原音韵》和《洪武正韵》,明清时代作南北曲者所谓“北叶《中原》、南宗《洪武》”,在此书中便汇为一区,制作北曲、南曲者均可参用。这一点,是沈氏制作此书的一个主要意图。



曲子               
词的别称。参见“词”条。唐五代及宋初之时,称词为曲子。宋人张舜民《画馒录》:“柳三变既以词件仁庙,吏部不放改官。三变不能堪,诣政府。晏公(指晏殊)曰:‘贤俊作曲子么?’三变日;‘只如相公亦作曲子。’公日:‘殊虽作曲子,不曾道“彩线慵拈伴伊坐”。’柳途退。”


曲子词              
词的最早称呼。曲子词是曲子(乐曲)与词(歌辞)的合称。初时,两者不可分离,合而为一。南宋以前,很少单称为词。后代,歌辞部分逐渐脱离曲子而独立,文人们按谱填辞。词脱离音乐之后,才简称之为词,真正形成一种独立的诗体。唐代的曲子词有《云谣集》,收录的是民俗流传的曲子词,《花间集》则收录文人创作的曲子词。金元时也称北曲为曲子词,在这以后,北方人把词称为南词,以与北曲相区别。



屈赋               
指屈原所作的辞赋。屈原作有《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怀沙》等作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谓原“乃作《怀沙》之赋”。后人用“届赋”指称屈原的辞赋作品。



趋                  
古代乐歌在正曲之后的一部分乐曲,相当于现代乐曲的尾声,是一首乐曲趋于高潮之后行将结束的标志。《古今乐录》说:“又诸调曲皆有辞、有声,而大曲又有艳、有趋、有乱。V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序》(卷二十六)中也有言:“大曲又有艳、有趋、有乱……艳在曲之前,趋与乱在曲之后,亦犹吴声、西曲前有和、后有送也。”


去声               
汉语的一种声调。如败、话、溉、代、耐、惰、破、驾、虑、故、救等字就属于去声。中古的韵书去声只有一类,没有阴、阳去之分。


全平句              
古体诗中,有时一句全是平声字,称为全平句。如杜甫《北征》诗:“桓桓陈将军。”


全平诗              
全首诗各句所用的字都是平声字,这称为全平诗。陆龟蒙喜欢写作这种诗。


全仄句              
古体诗中,有时一句全是仄声字,称为全仄句。如韩愈《鸳骥》诗:“渴饮一斗水。”


全仄诗              
全首诗各句所用的字都是仄声字,这称为全仄诗。梅尧臣有此种作品。


阕                  
古人称一首词为一阕。阕是“乐终”的意思。一首词如果由两片(段)构成,其上片也可以称为“上阕”,下片称为“下阂”。后来径直把词也叫做阕,用阕代词。

书酒诗词 www.shujiu.com


书酒论坛欢迎你
www.shujiu.com
顶部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11-23 00:44

书酒论坛
原创诗词楹联文学交流区 Powered by Discuz! 5.5.0 书酒诗词 www.shujiu.com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书酒国风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