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好仇
没有读过《诗经》的人,也知道君子好逑这句话。这是《诗经》卷首《小雅·关雎》的句子。“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从小就听人念的。
然而有人告诉你,是“君子好仇”。
却是没有错。《汉书·匡衡传》记载了匡衡对汉成帝的奏章。匡衡劝皇帝贤贤易色,说道:
臣又闻之师曰:妃匹之际,生民之始,万福之原。婚姻之礼正,然后品物遂而天命全。孔子论《诗》以《关雎》为始,言太上者民之父母,后夫人之行不侔乎天地,则无以奉神灵之统而理万物之宜。故《诗》曰:窈窕淑女,君子好仇。言能致其贞淑,不贰其操,情欲之感无介乎容仪,宴私之意不形乎动静,夫然后可以配至尊而为宗庙主。此纲纪之首,王敎之端也,自上世已来,三代兴废,未有不由此者也。
匡衡当时位居丞相,而《关雎》是《诗经》的第一首。汉代自武帝以后独尊儒术,这奏章绝对不能够出错。
是《汉书》抄书抄错了吧?《汉书》的作者班固也是著名的大儒。《汉书》流传百世,如果有错,早就有人非议了。
抄书的人抄错了吧?偏偏唐代史学家颜师古为《汉书》作注,在这里写道:《周南·关雎》之诗也。窈窕,幽闲也。仇,匹也。证实了君子好仇是对的。
真有点不可思议。百度了一下,逑的解释还好办,逑,音求。意思有两个,一是聚合,二是匹配。君子好逑,就是君子要找配偶。
仇的解释就复杂多了。仇有两种念法,念 chou 的时候解释为仇恨的仇,深切的怨恨。就是我们现在的理解。但还有一种念法,也音求,解释为同伴,对手,引申之,就是配偶。《尔雅·释诂》曰匹也,合也。《说文》的解释是二人相当相对之谊。即是说君子好仇,意思和好逑一样。自然我们知道中国人的姓氏有仇姓。念法和仇恨的仇相同。
如此说来,我们现在说的因爱成仇,岂不是和有情人终成眷属同一意思了?自然最爱开玩笑的小伙子,也不敢对他心爱的姑娘说:你愿意我因爱成仇吗?
仇这个字有两种解释,可能历史久远了。《史记·晋世家》记载了晋穆侯进攻条的时候大儿子出世,替他改了个名字叫仇。过了三年,伐千畝打了胜仗,刚好又生了个儿子。替他取名字叫成師。晋穆侯的大臣師服评论说,老板替儿子改名字也真奇怪。大儿子叫仇,仇者讎也。小儿子叫成師,成之者也。岂不是要他们兄弟两个打架?哪能不出乱子?
讎的本来意思是应答。汉代辞书《三苍》的解释是对也。《诗经·大雅·抑》说无言不雠。有问有答,倒是没有存心作对的意思。
那么,究竟是逑还是仇?这事情自然要怪秦始皇。他把孔子的书烧了。后来汉朝的皇帝要恢复古籍,找还活着的老师宿儒抢救文物。也很难说是老人家们记性不好还是口齿不清,没能准确地传下来。
孔子当年教授《诗经》,对学生说的是好逑还是好仇?
请教在大学当研究生的后辈,回答说《诗经》最早的版本是毛亨的古文诗,即现在说的毛诗。据《毛诗故训传》,作君子好逑。
还说,闻一多认为君子好仇是齐鲁诗的版本。
汉初传授《诗经》的共有四家,即四个学派:齐诗、鲁诗、韩诗、毛诗。前三个属于今文诗,是从汉惠帝开始几代人抢救文化的成果。由于用当时通行的隶书书写,因此称为今文诗。司马迁在《史记》中说: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生,于燕则韩太傅。毛诗却是由秦代的儒生毛亨传下来。毛亨是鲁国人,秦始皇统一天下后逃到河间地方隐姓埋名躲起来,逃过了焚书坑儒的劫数。汉惠帝解除挟书律,毛亨把他的学问传授给侄儿毛苌。由于用战国时代的文字书写,因而称为古文诗。
汉武帝独尊儒术,齐、鲁、韩三家诗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毛诗在西汉一朝未被立为官学。之所以得到广泛传授,应该归功于汉武帝的哥哥河间献王刘德。这位王爷有收集书本的嗜好,遍求天下善书,不惜重金收买书本。得到后即刻工整誊抄,把抄本还给人家。因此人们乐意把书本交给他,甚至不远千里赶来。刘德知道自己的王国里面居然有毛苌这位大儒,连忙礼聘他出山,封为博士,在都城建立招贤馆,让毛苌在此招收门徒讲经。
现在只有毛诗通行,其他三家却都散失了。
匡衡是齐诗的传人,而齐诗在西汉是官学。因而《汉书》记载他向汉成帝说的是君子好仇。闻一多当然有理由推断齐诗是这样写的。
数目字从人偏旁的汉字,仁、俩、仨、伍、仇,就数仇字最不可理喻。为什么要九个人成仇呢?要结仇两个人就足够了,偏偏两个人的仁字,却是几个字中意思最好的。或者,古人的意思是说,人与人之间之所以存在仇恨,本来就是不可理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