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书酒国风首页


发表回复
发表新贴
标题: 毛泽东与蒋介石之比较观之一--------毛泽东与蒋介石的文化造诣比较(上)
本主题被作者加入到个人文集中
箭气箫心
诗儒
Rank: 5Rank: 5


UID 8865
精华 103
积分 7884
帖子 339
积分 7884 个
魅力 0 点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13-12-1
状态 离线

TA的礼物
赠礼物送给TA
#1
发表于 2013-12-18 00:4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毛泽东与蒋介石之比较观之一--------毛泽东与蒋介石的文化造诣比较(上)

毛泽东与蒋介石之比较观之一
                           --------毛泽东与蒋介石的文化造诣比较(上)

                          (一)
  毛泽东曾与国民党进行过两次诗词较量,一次是在抗战前夕,一次是在重庆谈判时。

  1937年的清明节,对位于陕西省黄陵县桥山的黄帝陵来说,是一个很特殊的日子。经历十年内战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同时派代表共同来这里祭奠中华人文始祖----黄帝。中国共产党方面以中华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名义致祭,祭文是毛泽东撰写的: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
    聪明睿知,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
    世变沧桑,中更蹉跌,越数千年,强邻蔑德。
    琉台不守,三韩为墟,辽海燕冀,汉奸何多!
    以地事敌,敌欲岂足,人执笞绳,我为奴辱。
    懿维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奋战,区宇以宁。
    岂其苗裔,不武如斯,泱泱大国,让其沦胥。
    东等不才,剑屦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
    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
    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
        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
    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矢勿谖。
    经武整军,昭告列祖,实鉴临之,皇天后土。
      惟吾尚飨。
      1937年4月5日清明节,林伯渠受毛泽东、朱德委派,代表中华苏维埃全体人民在陕西省黄陵县黄帝陵祭陵仪式上宣读此祭文。祭文后来又刊载于1937年4月6日之《新中华报》,该报在报道中说:苏维埃政府代表苏区全体公民为对中华民族之始祖致敬,并表示誓死为抗日救亡之前驱,努力实现民族团结计,特于五日派遣代表前往参加。
  中国国民党方面则以其中央执行委员会名义致祭,代表是张继、顾祝同,致祭那天,顾祝同去了茂陵,未曾到场。祭文自然由国民党的顶级御用文人所写。
  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的祭文全文为:“维中华民国二十六年民族扫墓之期,追怀先民功烈,欲使来者知所绍述,以焕发我民族之精神,驰抵陵寝,代表致祭于我开国始祖轩辕黄帝之陵前曰:
          粤稽遐古,世属洪荒;天造草昧,民乏典章。
          维我黄帝,受命于天:开国建极,临治黎元。
          始作制度,规距百工,诸侯仰化,咸与宾从。
          置历纪时,造字纪事;宫室衣裳,文物大备。
          丑虏蚩尤,梗化作乱;爱诛不庭,华夷永判。
          仰维功业,广庇万方;佑启后昆,恢廓发扬。
          追承绩猷,群情罔懈;保我族类,先灵攸赖。
          怀思春露,祀典告成;陈斯俎豆,来格来歆!
  国民党的祭文32句,除祭文小序“焕发我民族之精神”一语尚有些现实感外,其他都显得枯燥无味,用词生僻且言之无物。通篇限于追述黄帝功业,一句未提团结抗日之事。毛泽东写的祭文56句,用8句概括黄帝的伟业,其余均写中华民族的现实遭遇和中国共产党对时局的看法。全篇昭告明志,一切以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为念,“万里崎岖,为国效命”的情怀溢于言表。同时,呼吁各党各界,求同存异,同仇敌忾,共御外侮,使赫赫始祖之伟业,如凤凰之再生。
   毛泽东的这篇祭文,是民族危亡时刻炎黄子孙抗击外侮的《出师表》!赞扬了黄帝开创我中华古国的丰功伟绩,颂扬了我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精神,并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不畏艰苦抗击日寇的决心和信心,号召各党各界团结抗日,拯救中国,代表了亿万人民的共同愿望,不但在思想性与艺术性方面均远超国民党的祭文,与历代祭文相比亦属上乘。
  (二)
   1945年,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应蒋介石之邀,于8月 28日赴重庆和谈。到达重庆后就广结名士,探访师友。
   8月28日当晚,蒋介石特邀毛泽东到他的林园官邸做客。宴毕,两人对面而坐,侃侃而谈。在谈到国共两党亲密合作,终于打败了日本人的时候,蒋站起身从靠墙的壁柜里取出了一把金灿灿的带鞘的宝剑说:“这是我们在安徽太湖从日军第十一军司令官身上缴获的日本天皇御赐的宝剑。我们20多年未见了,今天又走到了一起,把他送给你作个纪念。”毛泽东知道蒋是在夸耀国民党在抗战中的战绩,坦然接了过来笑了笑说:“你晓得,我们这些年老是在日本人的肚子里面打滚,连饭都吃不饱,没有什么好东西送给你。这样吧,我把早年填的一首词录下来送给你,权当回赠,你看如何?”蒋介石连声说好,急忙吩咐人取来纸墨笔砚。毛泽东稍加思索便龙飞凤舞地挥毫写下了《沁园春-雪》。蒋介石读了这首词后找来专门为他起草文件的陈布雷问:“你看毛泽东的词如何?”陈布雷如实答道:“气势磅礴、气吞山河,可称盖世之精品。”蒋介石身为一国之主,但他与毛泽东相比,却显得才疏学浅。他不是诗人,不懂词格,但他却被毛词中那股豪气所震撼,自感不如。8月29日,他特意嘱自己的笔杆子,号称文胆有“国民党第一支笔”之称的陈布雷,一定要找人填一首在报上共同发表。4天过去了,陈沮丧地对蒋说:“重庆城内能请到的大文人都请到了,大家爬到歌乐山顶寻了3天灵感,一个字都没有写出来。”蒋听了,不由得长叹一声。
   民国元老于右任与毛泽东于 1924年元月相识于国民党在广州举行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时年45岁的于右任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担任执行部的工人农民部长,邵力子为秘书;胡汉民为组织部长,毛泽东为秘书。在二十年代中期有一段时间,于右任在上海工作时,曾与毛泽东有过不算太少的接触。于右任是国民党内少有的书法家,与我党素有交往。我党创刊于1938年元月的重庆《新华日报》题名,也是出自于右任之手。毛泽东应邀到渝谈判期间,曾于9月3日下午专程拜访于右任,并书赠《沁园春·雪》给于。9月6日设午宴招待毛泽东等,并邀张治中、张群、邵力子等国民党要员作陪。席间,毛、于二人评说时事,谈诗论书。于右任不仅当众赞许毛泽东的才识与胸怀,还赞佩毛泽东《沁园春·雪》一词气势过人,尤对“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一结句,认为是激励后人的佳句,意义深长。毛则称赞于为国民党内有识之士。
《新华日报》与《新民报》在重庆相邻,两家常有来往。平江惨案发生后,在《新民报》工作的著名社会言情与章回小说家张恨水先生,悲愤不已,立写挽联一副:“抗战无惭君且死,同情有泪我何言。”送交《新华日报》社,《新华   日报》第二天即予发表,影响很大。随后,张即与周恩来等过从甚密。1945年,毛泽东到重庆和谈之际,经周恩来引荐与张恨水相识。毛泽东曾集体接见《新民报》工作人员,事后,又单独接见了张恨水,长谈了两个小时,别时毛特赠延安产的呢料和陕北特产红枣与小米。张高兴异常,回家后对夫人说:“毛先生有渊博的知识,是了不起的人物!”毛泽东很欣赏恨水先生的文采,不仅赠物,还请周恩来将自己的《沁园春·雪》送恨水先生,希望他和作一首相送。张恨水读后,觉其气势磅礴,非同凡响,而不便奉和。
      人们知道,毛泽东的书法胸纳万象,浑然天成,极为世人景仰;人们却不知道,毛泽东能写这一手好字,却与他的一位名叫孙良工的老师分不开。孙1894年出生于湖南隆回县。参加过“五四”运动,火烧过赵家楼。“五四”之后,他于北京高师国文部毕业后,被聘教于长沙第一师范。当时毛泽东已从一师毕业,任一师附小主事。因听说孙先生课讲得好,便时常来听课,两人从此相识。按年龄,孙比毛小一岁,但毛尊孙为老师。交往中,毛曾向孙请教书法。孙说:“依我看,你现在的字是才气有余,功力不足!润之,还是要从练好楷书开始。楷书是基础。基础打不牢,怎能写好行书呢!打个比方:楷如站,行如走,草如跑。你站不稳,怎么能走和跑呢?”听了孙的劝告,毛泽东认真临起楷书字帖来,并将所写之字每天送孙请教。毛悟性之高,进展之快,深得孙的好评。1922年,孙赴沪、宁任教,从此二人分别。转眼23年过去,已成为共产党领袖的毛泽东,应邀来重庆和谈。当听说当年的孙老师尚在重庆时,立于 1945年9月 6日,特到重庆郊区小龙坎大石坝一号拜见孙先生。孙慌忙把毛让进书房,只见毛从包里取出一个纸卷,递与孙说:“这是俚词一首,自己涂鸦,送与先生。先生看看这字写得有无长进?在一师时,先生教给我的书法要领,20多年来,一直不敢忘记呢。”“太好了!” 孙双手接过纸卷说:“毛润之,你戎马倥偬,日理万机,还能忙里偷闲,不忘书法艺术,真是难能可贵呀!”说后,孙将纸卷打开,是一幅横轴。只见满纸笔走龙蛇,字字宛如活物;一片翰墨淋漓,感到顿生奇趣。孙略一端详,不禁忘情地喊道:“好!好!仿古而不迷于古!尽得古人神髓,而又能以己意出之!非基础厚实者莫能如此。况您由行而草,竟能卓然自树一格,真不简单!”这横轴,写的就是后来大家所熟知的那一首名词《沁园春·雪》。   随后,孙作长诗《喜毛润之兄过访》赠毛泽东盛赞:“毛公天下奇,风流儒雅见容仪;毛公天下秀,奋剑挥戈能御寇;毛公天下雄,麋兵百万何从容!”,“和平民主救中国,君志如山意如铁。”最后赞毛“手挽乾坤成大业,千古青史垂鸿烈”!
     早在1926年,改组后的国民党在广州召开二大时,柳亚子就与毛泽东首次相识,因政见相同,故从此结下了友谊。19年后,毛泽东为和平、民主、团结,不顾风险,来渝谈判,令柳异常感动。柳亚子特到红岩八路军办事处,拜见19年前的好友毛泽东。事后,为赞扬毛泽东的重庆之行,他特在重庆《新华日报》发诗一首:“阔别羊城十九秋,重逢握手喜渝洲。弥天大勇诚能格,遍地劳民战尚休。雨霖苍生新建国,云雷青史旧同舟。中山卡尔双源合,一笑昆仑顶上头。”1945年9月6日,毛泽东特到重庆沙坪坝回拜柳亚子。柳高兴地说:“润之先生,你是越来越容光焕发了。”毛打趣地说:“哦,老友,延河的水可没有嘉陵江的甜啊。精神焕发的应该是你,我只有满身黄土。”柳苦笑说:“我现在是一身愁雾啊!” 毛哈哈一笑:“抗战已经胜利,应该是雾散日出了。”“润之先生,要驱散山城的雾,恐怕还得你来作太阳。”柳认真地说,流露了他对蒋的不满。毛立即诚恳地说:“不,不是我毛泽东,也不是中国共产党人,而是全国四万万中国人民,他们是太阳,才能让太阳普照大地。你把我夸的太过分,我哪有什么‘弥   天大勇’,没有人民的支持,我就是有10个脑袋也不敢来这里呀!我也不是‘雨霖’,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人民。像你老先生,不也是几十年如一日地为民族的解放和振兴而奋斗么?我们共产党人只不过是追求民主自由的人民中的一分子而已。”“听君一席肺腑语,胜我十年萤雪功。润之先生不论如何赐我一首诗,以纪念这次有意义的相见。”柳向毛提出了索诗要求。毛说:“新作,我一时拿不出来,我把旧作抄录一首送你可好?”“行!行!”柳连连点头。于是,毛便在随身携带的“第十八集团军办事处”的信笺上,用毛笔写下了他的大作《沁园春·雪》。柳阅毛词后,万分激动地说:“好气派,好气派啊!这种开阔胸怀、远大抱负的词句,只有润之先生才能写得出来。”“这首词是1936年填写的,那时我中年气盛,聊抒胸怀罢了。”毛解释说。柳爱不释手:“我要珍藏它。以作永久的纪念。”柳得毛泽东词后,反复吟诵,品味其中真谛。10月10日晚,就在重庆谈判协定在桂园签字时,柳亚子不禁诗兴大发,步毛词韵,和了一首《沁园春-次韵和润之咏雪之作》。在索句后记中柳亚子盛赞毛泽东《沁园春·雪》词“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作”。重庆谈判结束后的10月25日,柳亚子与重庆资深画家尹瘦石,在重庆黄家垭口中苏文化协会举办柳诗尹画联展。柳特意把他的最新的一本其中写有毛泽东《沁园春·雪》原词与自己和词的诗稿,陈列在大厅正中的桌子上,供人欣赏。人们争相阅读并抄录,从此,毛词《沁园春·雪》便在雾都各界人士中流传开来。
      重庆谈判时,毛泽东曾请黄苗子吃饭。因黄之父黄冷观是同盟会员,黄苖子是一个14岁就开始在报上发表漫画、16岁就在漫画界出名的著名漫画家。皖南事变前,他曾将国民党决定取消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的消息,密报了邓颖超,从此,他在共产党人心目中成为可信赖的朋友。事后,黄又在郭沫若家,由夏衍为他与左翼文化人郁风主持了订婚礼,与我党关系进一步密切。正因为如此,毛赴重庆谈判时,特地宴请了黄。席中,还与黄就中国经济问题,交谈了20多分钟。谈后,毛的随行人员王昆仑特把毛词《沁园春·雪》交给黄看。黄问是否可以发表,王说可以,但嘱黄不要写来源。于是,黄便把词交给夫人郁风,由郁风转给张恨水先生主办的《新民报》重庆版晚刊《西方夜潭》主编、抗战时期被陪都文化界喻为“神童”的戏剧家吴祖光。吴祖光如获至宝,感到“从风格上的涵浑奔放来看,颇似苏辛词派,但是找遍苏辛词亦找不出任何一首这样大气磅礴的词作;真可谓睥睨六合,气雄万古,一空倚傍,自铸伟词。”是“可遇难求的最精彩的稿件”,唯一的想法就是尽快让此佳作在他主编的《西方夜潭》上公开发表,介绍给广大读者,让人们共同欣赏拜读。就在他将要发表该词之时,突然受到一位友人劝阻,说毛泽东不愿让人知道他能写旧体诗词,说旧体诗词太重格律,束缚人的灵性,不宜提倡。而且,还以《新华日报》为例,说柳亚子先生写了“咏雪”的“和词”,要求把他的和词连同毛泽东的原词一并发表,遭到婉拒,理由是,毛泽东行前有交代,他的文字不经他本人许可,不可在《新华日报》上发表。但在柳亚子的争取下,《新华日报》做了让步,坚持不发毛泽东词,但于11月11日在《新华日报》上刊发了柳亚子的和词,并附注:“次韵和润之咏雪之作,不尽依原意也。”吴祖光看了这期《新华日报》后认为,《新华日报》乃共产党机关报,当然应受党的约束,而自己编的是著名小说家张恨水先生主办的民营报纸,这样可遇难求的稿件,怎么能轻易放弃而不登呢?而且,柳亚子的“和毛润之咏雪词”已在《新华日报》上刊登了,大家更想知道毛泽东写的咏雪词原貌了,渴望知道全文了。想到这里,他不顾友人的劝阻,毅然决然地于1945年11月14日《新民报晚刊》第二版副刊《西方夜潭》上,公开发表了毛泽东的咏雪词。他所做的标题是:《毛词-沁园春》,在词的后面,他还写了一段热情洋溢的按语:“毛润之能词,似鲜为人知。客有抄得其《沁园春》咏雪一词者,风倜独绝,文情并茂,而气魄之大,乃不可及。据毛氏自称,乃游戏之作,殊不足为青年效法,尤不足为外人道也。”毛泽东词发表后,过了两天,重庆《大公报》因势而动,将《新华日报》上的柳亚子的和词和《新民报晚刊》上的《毛词-沁园春》集于一起, 以醒目版面再度刊出,又一次引起人们的争相传阅,这是毛词“传抄稿”在重庆的第二次发表。随即山城的各大报纸竞相转载,无一例外地发表了大量的步韵、唱和之作和评论文章。顿时引起轰动,人人争相传颂,一时成为佳话。
   

书酒诗词 www.shujiu.com
顶部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11-27 16:35

书酒论坛
原创诗词楹联文学交流区 Powered by Discuz! 5.5.0 书酒诗词 www.shujiu.com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书酒国风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