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经典电影《三个傻瓜》
印度经典电影《三个傻瓜》
其实这篇文章是一早就应该写了的,因为这确实是一部过于精彩的经典影片,看完之后似乎有很多的话题想写出来与大家探讨,可是也许是琐事缠身,也许是自己确实变得疏懒了,就一拖再拖,迟迟没能动笔。
直到最近,又将这部影片重新看了一遍,其实,这已经是看了第四遍了,不过依然和初次观赏一般,还是有很多的话题在脑海中涌现,那么,就不要再拖了吧。
可是,这么多的话题,究竟从哪个开始说起呢?
第一部分 由影片名联想开去
先说说影片名称吧。
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官方用语也是英语,不过印度式英语似乎非常难懂,至少在我所认识的英语单词里,由印度人口中说出来的同样的单词,我一半都听不懂。比如这个影片名称中的“傻瓜”一词,如果不是看到字幕的话,我就没听懂。
不过这个不是重点,重点是在这个片名。这个片名看似平淡无奇,而且很不咋的,另一个翻译名《三傻大闹宝莱坞》,则更让人有些吊胃口。如果不是一些网友在网上强烈称赞此影片的话,我估计也不会对有着这个名称的印度电影提起一观的半点兴趣。
这个片名,乍看上去,就像一部美式的搞笑闹剧片,比如《美国派》这样的滑稽喜剧。
但是,看了影片之后,才发现这部影片绝对不是片名所呈现出来的那般肤浅、那般闹腾;这竟是一部极其富有深度的影片,有轻微的搞笑,但有着更多的反思。那么,就让我们一起,重温这个极富魅力的影片吧。
此片围绕着三个主角和两个反角展开。
三个主角,其一是天才人物——园丁家的儿子,他冒名顶替,帮助父亲打工的园林庄主的儿子完成了在印度重点大学的学业,在圆满完成学业后,悄然离去,从此再无消息。由于印度人名比较拗口,所以我们就改以代号称呼他们吧。这个头号男主角,我们不妨就叫他“天才”。还有两人,一个是从小学业优秀,却在读了大学以后对人生充满恐惧,每天求神拜佛,这个人,我们可以叫他“佛爷”;还有一个,则是向往大自然、充满动物摄影天赋的眼镜,我们可以叫他“摄影师”。
两个反角,在戏中本身就有外号,一个是“消音器”,是一个非常争强好胜,在他看来,人生就是竞争,就是弱肉强食,为了胜利,可以不择手段;还有一个,则是上边这四个人的导师,是一个性格极其强硬、又极其固执的老家伙,外号是“病毒”。
这五个人的形象都极其的突出,充满了个性,却又极具代表性,我们可以透过这个电影的折射,从这五个人身上找出很多人的影子。
虽然是印度电影,但印度和中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都是历史悠久的大国,又都是饱受外来侵略、本身文化不那么自信的一个发展中国家。虽然国家的发展和现状有不少的差异性,但彼此间却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
我们首先来看看,那位代号为“佛爷”的小伙,这个因为曾经心中充满恐惧、而每天不烧香拜佛祈求神佛保佑的家伙,可以说是印度社会的一个缩影,从他的身上可以反映出印度社会的很多现实。
印度和中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迷信盛行,又比如贫穷遍地,还比如重男轻女。烧香拜佛这事情,可以视为一种信仰,有些心灵的寄托当然也不算错,但是如果一遇到事情,就只依靠那些虚幻飘渺的神佛来解决,那未必是种正确选择。所以我们的主人公“天才”,一直在试图告诫“佛爷”,让他尽量相信自己,减少对神佛的依赖,减少对外界的恐惧,只有相信自己,靠自己的双脚站立行走,他才能真正摆脱对外界的恐惧,成长起来。
这位佛爷,一天到晚都在恐惧什么呢?他恐惧的,一是贫穷,二是未知的人生。
和中国一样,印度也是发展中国家,在外国列强以及本国强权阶级多年的欺诈压迫下,印度的贫穷成了一个普遍现象,百姓们生活得甚是艰苦,这位佛爷的家庭就非常明显,父亲卧病在床多年,整个家庭全靠母亲来维持,母亲为了孩子的学业,多年来连件像样的衣服也不敢买;而且自己的姐姐,也为沉重的嫁妆负担,而一直嫁不出去。
印度重男轻女现象普遍存在,女儿出嫁,常常需要一套非常昂贵的嫁妆,否则就嫁不出去,这笔嫁妆,对很多贫困家庭来说,都是一个极其沉重的负担,这也加剧了印度社会的重男轻女现象。
父亲的疾病、母亲的节俭、姐姐的婚姻、还有佛爷自己对未来事业的不确定,都让这位佛爷小伙,充满了害怕,他找不到可以解决的办法,所以才只能将自己用求神拜佛来麻醉。这种恐惧,也让他越发没有自信,连学业都受到了严重影响,所以他来到这所名校之后,成绩一落千丈,由昔日的优秀生,成为了学校垫底的差生。
与他有点类似的是,就是他的死党——摄影师。之所以说他们类似,是因为他俩的成绩都垫底,在及格线上的排行榜中,一个倒数第一,一个倒数第二。摄影师的成绩之所以差,倒并不是像佛爷那样因为恐惧,而是他的兴趣并不在这个上面,他其实是个极其热爱大自然和摄影的家伙,对野生动物的摄影极其有天分。可是,被自己那个严厉的爸爸,强迫性地赶到了这个所谓的名校来学习理工,当一个其他人梦寐以求的工程师。
这倒和中国也颇有些相似,教育不注重天分和个性的培养,反而强烈压制个性,你看中国式的英语教育,毁了多少潜在的、其他行业的天才?英语背读机器培养了无数年,专业技能、创造力却被扼杀了无数。如果不是我们的主人公“天才”的出现,这位摄影师也许再没有实现自己梦想的机会,也再没有在摄影界出人头地的时日,也许只会成为一个庸庸碌碌的普通工程师,混完了这辈子。
但是,这两个落后生,幸运地遇到了主人公“天才”,这个每天叫嚷“一切都好”的天才。他的出现,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尤其是他的这两名死党“佛爷”和“摄影师”,还有那位反面角色“消音器”,还有“病毒”。
消音器这个角色,演的很出彩,为影片增添了很多喜剧的成分。这就是那种传统意义上的尖子生,读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也很会讨好老师,名校毕业,成绩又好,找份好工作自然也不难。这种人家境也不错,从小就生活在各种光环之下,这自然也会养成一贯的傲气,甚至会有点瞧不起班里的落后生。
这种事情司空见惯,也没什么好说的,但是在这种体制下培养出来的所谓尖子生,也许能够做一个很好的工作者,也许还能做一个不错的管理者,但是却未必能成为一个改变社会、推动社会进步的佼佼者。因为,这毕竟是一个墨守成规的社会,要进行改变,靠消音器这样的所谓优秀人才、或者说精英人士,基本上不靠谱,他们很多时候,只是一门心思想着自己过上更优越的生活、将同龄者比下去,并不是想着如何改善这个社会,改善周围人的生活。
而造成这个墨守成规、恶性竞争成为主流现象的人,就是以“病毒”为代表的一群所谓国家精英。
“病毒”并不是什么坏人,也没有什么故意的怀心思,他其实还是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帮助自己的学生获得更好的生活。但是,他自己所受的教育,就是那种墨守成规、鼓励恶性竞争的思想,所以,他在获得自己的地位后,又将这种思想贯彻到了他的教学和管理之中,过于强硬的性格,决定了他不容许他人挑战自己的权威、挑战自己的判断,哪怕这人是真正的“天才”也不行。
若不是上天的刻意安排,让天才在被赶出校门之前,有了一个亮出自己真实本领的机会,“病毒”还是不会认识到自己思想上的极大局限性。
由此可见,一个掌握着局限思想的管理者,有可能要比完全错误认知的人,造成的破坏性更强,这个“病毒”的强势和顽固,已经逼死了学校里的好多学生,甚至连他自己的亲生儿子,也因对这个现实社会彻底失望,而选择了自杀。
影片中强调了一点,说印度的自杀率高居世界前列。其实不光是印度,现在的中国也是,尤其是学生自杀率,频率越发提高,这有很大程度上,都因为所谓的教育,给原本是单纯无邪的学生们,增加了太大的压力,这种压力,让人窒息。
我们的国家,也一直在提倡给学生减负,可是减负的结果却是没什么效果,因为教育已经不仅仅是在培养人才,而成了某些人攫取经济利益的工具。教育如果不是为了让个体更好的成长,而是为了满足某些人的私欲、成全某些人不容挑战的权威,那就成了虚幻,甚至让人绝望。
不过还好,是金子总有发光的时候,是天才也总该有出人头地的一天。影片的最后,那天才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让消音器这个所谓的优秀生,最终输的心服口服。影片的结尾非常美好,给了人无限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