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最小公园——颐园》
听惯了“第一大”、“最大”之类的形容,已经对这些以“大”取胜的词语有些审美疲劳了。不过如果忽然听到一个“最小公园”,你会不会又有些兴致了呢?
这天在松江,就听人说起了有一个“上海最小公园”之称的颐园,小不足为奇,但这个颐园小则小矣,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不但古代园林应有的物件一应俱全,还有个号称保留明代戏楼最完整的地方。
这倒很有些趣味,我立刻就有了前往一睹的兴致,于是前往探寻。
这个颐园是不对外开放的,居然设在一个“上海第四福利院”的里头;一路走去,询问颐园,有很多人不知道,一问上海第四福利院,倒是人尽皆知。
福利院里,因为多是老人,本就很安宁自在;而这个颐园,又僻处福利院一隅,更是清静万分。
颐园小小的,外表很不起眼。但走进去之后,却觉得有一股并不寻常的味道。
颐园的设计很精巧,布局简练而细腻,镂空的假山石、雕花的木栏杆、染绿的石台阶,处处都显出一股文化的气息来;还有那浓荫的古木、空灵的池塘,更是显得无比得清新自在。
这个颐园,听说曾是明代某文人的私家居处,不禁赞赏一声:“能居如此居处,此生不枉啦。”
想想不是吗?现在的一些别墅,看上去雍容华贵、气派万分,但哪来的如此惬意之感?
现在很多人都流行住西式别墅,其实就这颐园看来,中式别墅有山有水,更显灵气,比起西方建筑,有过之而无不及。为什么没人考虑推出一些带中式园林的私家别墅呢?我看现在很多有钱人家的装修,也很喜欢带些中式色彩,用些中式器具,古色古香的。可是,外边却是一式西洋风格的建筑,未免有些不伦不类。
想到这里,又是一笑:扯远了,还是继续游园吧。
这个颐园,据说雨景是一绝,“颐园听雨”是松江二十四景之一;不过今天虽然是阴天,但没下雨,这个听雨是听不到了。
不过水塘里有水,水韵犹在,水色仍存。
水面上植着莲,池塘面积不大,只能随意播撒几株;但这种集几茎为一丛的稀疏布局,却恰成了池塘的特色。新荷初出水面,绿意盎然。
荷叶本来就是极其风雅的景致,看那初绽的荷叶,在水面上轻轻摇摆,几条游鱼摇头摆尾,在荷叶四周巡游,更添风韵。
池塘一侧是个假山,这个假山有些来历。这里的黄石假山可是松江籍叠石名匠张南垣的作品,这假山呈崖状,凌空于地。有石径盘旋而上直至其巅。然后折道而下,曲径通幽,抵一石室,广可一丈,旁有石床,供游人小憩。
不得不提的,就是池畔的“双楼”。所谓“双楼”,是园中南北相对的两幢楼。
按松江民间的说法,南面的一幢是“戏楼”,北边的一幢为“看楼”。两幢楼都是砖木结构的,高约五米,五间七架,屋角起翘轻盈,檐下转角垂以花柱,有挂落连之,造型端庄、秀丽。“看楼”内摆设精致,楼下是花厅,临池塘,室内全是红木摆设。
楼上是看戏的地方,摆设更加精巧。我国著名作家和考古学家师陀曾经考察过颐园,他说:“明代戏楼保存得如此完整,全国恐怕仅此一处了。”
由于年代久远,现在的颐园已非当年模样,经历过大规模的整修。不过重建时刻意保留了初始风貌,古韵仍然十足。
行走在园林间,听雀鸟鸣语,看水波潋滟,闻草木清新,心旷神怡,不由乐而忘归。此正是:能超世外自归真,心纳清风不染尘。淡看沧桑一笑去,浮沉之外有乾坤。
——颐园
位于上海市第四福利院内,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颐园占地两亩多,是上海现存最小的迷你园林。园子虽小,但山、池、桥、楼、阁、斋、舫、榭、廊、古树、翠竹一应俱全,享有“上海十大名园之一”的美誉。经过百年的风雨洗礼,颐园处处残垣断壁、园内杂木丛生、假山岌岌可危,水池变成了垃圾场。去年,上海市第四福利院出资并组织了此次修复工作。梁思成先生的高徒、上海建筑规划设计院总工程师梁友松亲自到颐园布置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