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书酒国风首页


发表回复
发表新贴
标题: 资料
千秋雪
书酒国风管理
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


UID 4049
精华 128
积分 9447
帖子 2222
积分 9447 个
魅力 13 点
阅读权限 200
注册 2007-5-11
状态 离线

TA的礼物
赠礼物送给TA
#1
发表于 2008-1-2 10:4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资料

  联苑初级班第一期第一讲(大道不空)
                                                           
开篇之初,先说几句。对联这东西,学来简单,精练难,讲究繁多,内容博杂。古话说得好:师傅领进门,修行在各人,学联也是一样的,师傅只能教你们基础的内容,传授一些学习的法门,减少自己摸索的时间,而高深的东西还得靠各人去领悟。因此,这些课程,只教基础,剩下的就是自己去多对、多写、多思考。

    对启双窗,无边风景融天地;联开一脉,不尽情怀印古今

    对联是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学体裁。从字面上来看,对联对联,既成对仗,又有关联。因此,对联的最基本知识就是对仗和关联。
   
     对联的基本要求是六相要素,即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学联者,应首先弄明白这六个基本要素。下边就结合这六大要素,讲些对联基础知识。


一 对联的构成    散之成花,各领春风香一缕;结而是玉,堪携明月亮千年

    对联的种类非常丰富,其分类法也是类型繁多。可以按句式划分,如单句联、双句联、多句联等;也可以按内容划分,如意境联、机巧联、谐趣联等;还可以按实用性划分,一般可分为两大类,如实用联和装饰联,包括节日联、行业联、喜庆联、名胜联等;或者按创作方法来划分,如正对、反对、流水对等。
   
    对于初学者而言,因着重掌握按句式划分和按内容划分这两类。前者注重的是对联的结构和节奏呼应;后者注重的是内容的呼应。
    我一直以为,对联应当以“意为先”。所谓“意为先”,就是说一副好的对联,首先是要有好的内容。结合实例来看,先说单句联。
   
    单句联的主要特点就是句式短小,越短的联内容表达越难以把握,因此,在写单句联时,应先考虑到自己要写的联,其内容是什么?不同的内容就要用不同的笔调去描绘。比如写“秋”,秋天可以是快乐的收获季节,也可以是平添伤感的“悲秋之作”,联的立意不同,就要写出不同的感觉。
试品评此联:夜色悠悠,清凉出月下;愁思漫漫,萧瑟满心间。上下联写的都是秋景,但描述的角度不同,可以仔细品评一下。
   
    比起单句联,双句联和多句联除了要注意联意外,还要注意前后句之间的关联是否紧凑。一般说来,好的多句联,其前后句的顺序安排、句意结合都是非常完整而细致的。
   
    试品评:缕缕炊烟,林掩草庐栖野趣;炎炎热浪,蛙鸣夏夜盼清风,此联衔接紧密;再品评:风入秋,几缕炊烟添趣;叶摇雨,一枝花影流香。此联的两句,前后句的衔接都有问题,彼此间关联不大,需改。




小结

这一期主要讲解对联的结构。

对联这东西,貌似简单,实则讲究也不少。从本期作业完成情况来看,普遍存在一种问题,就是对联的内容相关做得尚不够好。讲义中提到,对联对联,既要对仗,又要相关。

有人跟我反映过,本期作业中的对联习题很难,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我也有一定的考虑,首先这个学习班的人,水平高低不齐,布置太简单的练习,怕是不太好;而且我选这四联,是精心推敲过的。四联,四种风格,四种变化。在对这四个对子时,就要求进行一番较为详细全面的考虑,如果欠缺这些思考,对出来的联就会很多拼凑痕迹。

需要哪些考虑?
通常而言,短句易对难出;长句易出难对。短句因为其句式的短小,格外讲究字词的推敲,要做到一字不能改,那是非常之难的。象第一句联:秋声何在?短短四言,实则内涵无限,这就要求对句者,在对句前,先想想出句者写此句时的心境。对这样的问句联,其实最好的答案就是上问下答,二者合为一体。这样对出的联才精致;如果不这般思考,因字凑联,那样的联整体的感觉就差了。联不应该是逐字对,而是整句对。
长句则讲究其风格的变化,可以用反对法,也可以用正对法,提倡多用正对,这样的联对出来紧凑;如用反对法的话,则要注意意境上的反差,比如寒涩之联,就可以对以高洁之境。
至于结构,主要就是体现在双句及多句联中,要注意到对联中的句子,无论是几句,都一定是要有关联的,或排比,或修饰,不可独立成文。“秀骨清姿,幽怀独抱兰香静;飘逸潇洒,坦荡气挥凌云腾。”请看此联,上联的秀骨清姿是为了修饰后句的兰,二者是不可拆分的;而下联的前后句,则欠缺了这种衔接,意思不清晰。

   内容关联,这是一些最基本的推敲,另外还有字词对联句的修饰,将在后几讲中一一阐述。

书酒诗词 www.shujiu.com


同云自在,与雪冰清……
顶部
千秋雪
书酒国风管理
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


UID 4049
精华 128
积分 9447
帖子 2222
积分 9447 个
魅力 13 点
阅读权限 200
注册 2007-5-11
状态 离线

TA的礼物
赠礼物送给TA
#2
发表于 2008-1-2 10:4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联苑学习班第二讲讲义

上期讲了一下对联的构成,这期讲讲对联的要点:格律和词性。

石展心胸,方撑起青山骨架
波明衣袂,恰流连绿水情怀

对联讲究意义关联,也讲究格律、形式对仗,作为学联者,自然也要掌握对联的基本对仗知识。
首先来讲讲对联的格律问题。
对联的格律源自于格律诗体,又有其独特的讲究和变化。对联平仄的基本讲究是“上句收于仄,下联尾字平。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先以七言句为例。
愁听雨起秋何去?笑看云飞日自来。
句中的二四六平仄错开,对句反之;末字一仄一平相对。四字句、五字句、六字句的规矩基本相同。这是一般规则,不过也有例外。如:
看风生云涌,观日落星沉。
此种对联属于引领句式,有一个字引导全句,所以这种句子实际上就变成了四字句,平仄以后边四字为准。前边引领的字平仄可以不限制。
双句联,如果前句末字为平声,后句应为仄。反之亦然。多句联也应避免出现全是平声字或仄声字收尾的情况。(不过如是出自一些词中的成句联,又或是刻意压韵的联可以除外,同平同仄皆无不可)
另外,要注意的是避免三连平或三连仄声字收尾。如秋来夜雨冷,此句就是病句。
至于孤平(即五言句中只有一个平声字)的说法,至今似乎并无统一意见,有的说是大忌,也有的不以为然。我个人倾向于后者,因为格律的出现,主要是为了音韵的需要,读来错落有致、朗朗上口,而孤平句在音韵上是并不影响阅读和吟唱的,所以我觉得可以不必理会孤平。
(提醒一下,上边所说的格律,都是指一般情况,但也有一些特殊变格,因是对联基本讲座,这些特殊的句式在这暂不予讲述。)

其次说说对联的词性问题。
对联六相要素中有句话是“词性相当”,这也是对联最基本的要求之一。但词性相当,却不是那么容易掌握的。汉语的词性是时常变化的,需要结合整句来判定。试看这两句:1风残红满地。2残红满地。这两句表面上看去意思很接近,但其节奏、词性都是有所变化的,注意它们的节奏(即断句),第一句的节奏应为风/残/红/满地,这里的残为动词;后句的节奏为残红/满地,这里的残是形容词,对红起一个修饰的定语作用。
一般说来,名词与形容词、副词容易对上,动词、数词、量词较难对;数词、量词之所以难对,是因为这类词的数量不多,选择面窄;而动词难对,一则是因为其容易变化,很多形容词、副词都可以活用为动词;而且动词本身也有多种,要注意分析哪些动词是对其他动词的修饰,要搞清主次问题。二来则是因为动词本来就是活动的,要仔细推敲其在联中运用的合理性、准确性。
试举例:林疏光透影,风起夜飘香。先注意一下上联的疏,一般而言,这个字是形容词,不过放在这里,也可以看成是动词,森林变得稀疏了,光从叶间投下了影子,所以说判定词性,是要结合整句来看的;另外则要注意疏、透,起、飘,这四个动词互相之间的修饰关系,因疏而透,因起而飘。
好的联句,无论句式长短,都要注意各字词之间彼此有机的连接,不可随意选用。
总的来说,对联要以意为先,格律次之,不应以律害意;整句应注意,细节也不可忽略但不能只顾细节,反而忽略了整联的意思和意境。写联时,应先想好自己要写什么样的内容,然后再去推敲格律和词性等细节问题,不可本末倒置,切记!



同云自在,与雪冰清……
顶部
千秋雪
书酒国风管理
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


UID 4049
精华 128
积分 9447
帖子 2222
积分 9447 个
魅力 13 点
阅读权限 200
注册 2007-5-11
状态 离线

TA的礼物
赠礼物送给TA
#3
发表于 2008-1-2 10:5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联苑学习班第三讲讲义

联苑一班第三讲讲义

月引笙箫,秋谱有声皆入调
风铺锦绣,春针无处不留香

前边讲过了对联的一些基本要点,这期重点讲讲对联的细节。

第二讲作业,我曾叫大家分析一下,同样是写秋的四联,却有四种不同的意境。其实写联,一来要注重对联的基本要素,也要注重联的整体感觉,分析不同的意境,就是要大家掌握好对于不同意境的联,应该用怎样的词去烘托意境。这就说到了对联最注重的一个细节:炼字。

联要写得好,字词选择尤为重要,除了前边所说,要注意字词的词性、不同意境选用不同的字词以外,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动静之势。

动词有很多种,表述的意思可以截然不同,也可以差相仿佛,这里的推敲要格外细致。要注重字词的内敛或是开放之意。比如写花,如要写花怒放,可以用展、绽等词,把画面展开,让大家感受到浓浓的香气、艳丽的色彩;如要写花将开未开,那就可以用上羞、含等词,描绘那细腻的场景。
请看此联:昙花寂寂半含羞。
(此半字细品之后,觉得不大妥当,半字用于形容吐、绽等动词更为合适些,用含则说明其意内敛,而且默默、寂寂亦有此意在内,换一静些的动词更好,如暗。)

二:分合之势

有些对联里会使用到不少意思相近或者相反的词,表述一种特定的感觉,或是矛盾的心境,在对应此句时,要注意到对句也应有类似的呼应。
如:春寒独枕孤清月。注意寒、独、孤清这几个词的共性,共同描绘出写联者当时的孤寂心态。
又如:亦悲亦喜随风去。悲喜相对,对句时也要注意到才行。
此种句式在对句时应与出句风格一致,出句若分,对句也应分(即矛盾心态);出句若合,对句也照旧。不但句式类似,其境也宜相近,这样对出来的联才有一气呵成的感觉。

三:虚实之势

一般说来,对联以含蓄为美,所以联不宜写得太直,意思不宜展露太尽,要留有余韵方为上乘。但是,不同类型不同心境的联,也要有不同的写作。比如哀伤的联,用词应以含蓄为美,不宜直书愁苦怨叹,以借景言愁为上;而欢乐开心的联,则不妨将喜悦之态直透笔端,这样开怀的联,推敲太细,反而感觉不够流畅了。


除了练字,对联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细节讲究,如字词的结合紧密与否,字句的新奇变化的程度把握等等,这些其实大多属于可以意会不好言传的东西,需要更细致的分析。多对多想多写,自然会体会到的。

最后总结一下,对联首先要求的是要有整体意境。每一联都会有其不同的意境,何谓意境?就是联句给人的一种感觉,或狂放,或凄冷,或苦涩,或闲逸,不同的意境就需要用不同的语句来阐述出来。然后要注意:一,词句的选择是否与环境相协调;二,要注意字词表述的意义是否与整句的内容相关;三要注意词句的阐述是否紧凑。然后则要求在把握好整体意境的基础上,选用合适的字词去修饰它,所谓好诗不厌百回改,联也一样。

最后布置几道作业题,本期不出句了,请大家写几个成联。题目为山,每人写四道山之联,长短不限,但要求写出不同的感觉来。



同云自在,与雪冰清……
顶部
千秋雪
书酒国风管理
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


UID 4049
精华 128
积分 9447
帖子 2222
积分 9447 个
魅力 13 点
阅读权限 200
注册 2007-5-11
状态 离线

TA的礼物
赠礼物送给TA
#4
发表于 2008-1-2 10:5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如何出句

文/太贫公子

一,缘起:

如何出句?这个题目其实很少有人系统整理过。作为搜狐楹联斑竹,受工作影响我也对网上板油出句质量思考过,但至今未整理成系统的文字,这次受水滴委托,推辞不掉,搜罗枯肠,于是有以下这些文字。

二,出句由来:

老师出句:“独角兽”,学生对以:“比目鱼”。这样一出一对的情景,在古代私塾里很常见,那时候叫“对课”。对课是古代私塾传授传统文学知识的很好的形式,属于以前的必修课。

对课历史悠久,据说有千年以上,存在就是理由,说明这是个很好的学习传统语文的办法。古人对课出句多是从单字开始,逐步延伸到多字句,多分句,含机巧句等等。这个对课风气也逐步跑出校门,跑到状元的餐桌上,跑到皇帝的龙座旁。其中一些对联也就这样的流传了下来。

现在,由于网络的发展,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远比古人广阔的空间。对课式的你出我对,在网上又复活起来。开始大家都喜欢出机巧句,于是机巧出句独霸天下,后来可能腻了,转而意境出句一统江湖。

三,出句类型:

1,巧句:
就是以各类机巧为主要创作手段,用来表达出句者某种思想旨趣的出句。

机巧种类有不少,如嵌名(人名、地名、植物、动物、戏曲、书籍、药品等),专名(颜色、方位、数字),字类(偏旁、叠字、拆字、合字),音类(拟声、同音),文类(回文、双关、白话、顶针)等等。

如:
例一:易容容易易心难[落英],
说明:使用了一字多意的手法,也表达了作者对时下整容的看法的思想。是为巧句。

例二:钢铁铸锤镰,开天辟地[建党70周年出句]。
说明:这是字的偏旁的机巧为主的巧句。

例三:元月一日元旦[??]
说明:这个是将旦字拆合成一日二字,并用节日专用名,对起来有难度。但这不是巧句,这是文字游戏。因为没表达作者的什么思想。

2,雅句:
就是以诗化语言,典雅的语言突出表现内心感受,看法,思想,体会的,所谓以意境取胜的出句。这个例子比较多,在此不举例。

3,巧雅句:目前暂时以这名字命名(或叫雅巧句)。就是以上两者的结合,或巧多,或雅多。有时候难以界定,多归于巧句类。这类是最能体现对联艺术特点的句子。

如:
例四:月映秋江,嫦娥浴面鱼啄桂[太贫公子]
说明:这个采用“软”机巧,借用传说,用夸张的想象来表达一个情景。

四,出句题材:

1,咏自然;这类比较多,风花雪月都属于此类。如例四。

2,写心情;写自己的思想,感情,感悟。包括格言类,

如:
例五:不以云山为眼界[闲时来]

3,议人事:针砭时弊,歌颂,赞扬,肯定人物,事件。如例一,二。

当然以上三者可以有重合、交叉,比如在写自然时候夹讽刺时弊等等。能如此出句者,可能出新,出奇,常有好句。

五,出句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名词解释:出句。
可以出上联(上片,上比,上句),也可出下联(下片,下比,下句),看出句者尾字平仄

出句的格律及格调问题不是这讲的内容,这里就不说了,但这些都是出句要考虑的问题。本讲义只将一些初学者容易犯的错误提取出来,简要说一说。

1,言之有物。

首先,句意不能空洞,如例三。这个其实也是写联的要求,但在写成联的时候大家都容易注意,而在出句的时候有时候为了难住对句者,忘了这一层。

其次,句意表达要清楚。出句要使对句者能够理解句意,有的出句句意只能出句者自己理解,这类出句一般是无人问津的。

2,联句流畅。

首先,用词不能生涩,自造。如“老子登春台”缩成“老台”[钱钟书注《宋诗选注》]。

其次,在多分句中,分句间要存在逻辑性。

如:
例六:出句:春日雨急,蝉鸣碧柳荷滴翠。[太贫公子]
说明:一个春阴,一个夏晴(蝉鸣)。
再者,分句间不能跳跃太大。

如:
例七:出句:徐步柳堤,坐听古寺钟声远。[太贫公子]
说明:前为步行,后为坐听,这样跳跃就太大了。

出句者,能得其他联友的唱和为乐事。要其他联友能唱和,首先要使得大部分人能看懂,如果大部分人都不能看懂的出句,那说明这句子有问题,不要以为是曲高和寡。因为出句是要别人对的,不是自己孤芳自赏用的。所以句意要流畅这点是很重要的。

如:
例八:出句:一夜北风紧。[王熙凤]
虽然平淡无奇,但句意清楚明白,而且给后面联诗的人留下了很大的空间,这类句子应和者定众。
最后,联语要典雅。

3,句贵出新。

句意要能出新,其实不易,因为前人已经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曲对联作品,所以在意境上要出新比较难的。

我们要出新该如何呢?就是要言之有物,能言自己心声,切合自身实际,那么都能打动人,能出新。因为你每个人是独有的,所以能发新声。这点也是言之有物的提高,拓展。

4,机巧自然。

将各类机巧嵌入句中,须要注意联句的自然,句意的完整。不能为了机巧而不顾联句意,那么就流于文字游戏,非巧句,这个不足取。

还有一类倾向是机巧用得很勉强。这时候作者不加说明一般人发现不了是机巧,

比如:
例八:丝挽柳牵衣摆舞[落英]
说明:这个出句如果没看过,没人告诉你,谁也不知道这是数字4万6千1百五的谐音。

例九:梅海每春花似潮。[太贫公子],
说明:如果作者不说是三个每旁连用,有的人也不注意。

所以我们说联责自负,这类出句作者应该把机巧处注明。

六,如何出句

1,动机。

一般我们出句有一个动机或者说是有一个主题,如写秋,写离愁,或者因为某件事,某句诗,某个人,甚至是某个字和词引起你的感想。这就是动机,明确的动机是写好成联的基础。也是出句的基础。

2,取像。
就是你选取什么道具来表演这个主题,表达你的意思。

比如:
例十:梅影写窗香有迹,[吴式芬]
这里为表现居所内外幽静的氛围,选取户外的梅,和户内的窗两个物体,用“写”来作联系。

3,组织。
如何将这些东西组织起来,使它们流畅自然易懂。对联讲究“起承转合”,在出句就常不能将这四法都用上。

4,调律。按照联律的要求,调整个别字的平仄,将不合律的字换成合律的同意字,或者将出句的词语顺序调整好。以使得句子符合联律。

试举一例:

例十一:
动机:写枫。看到一个字“重”字,是多音多意字。

取象:就用枫叶,血两个道具。记得有诗云:霜重色愈浓,霜叶红于二月花。唱词里有:看夕阳照枫林红似血染。

组织:重重枫林红似血,因霜重还是愁重?这样句意比较流畅。也有枫也有“重”这个多音多意字的机巧。但对联讲究简约,于是再修改成:重重枫林红似血,霜重?愁重?这样足够了。

调律,一般多分句采取马蹄韵,那么血字是仄,而且还可以调整。第一分句参照诗律也失律,于是照原句意修改为:出句:重重枫岭血痕浓,霜重?愁重?[太贫公子]。



同云自在,与雪冰清……
顶部
千秋雪
书酒国风管理
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


UID 4049
精华 128
积分 9447
帖子 2222
积分 9447 个
魅力 13 点
阅读权限 200
注册 2007-5-11
状态 离线

TA的礼物
赠礼物送给TA
#5
发表于 2008-1-2 10:5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对联的演变、别称》及《关于马蹄韵》

朝歌汉

《对联的演变及别称》


    ㈠“桃人”——对联的最早由来。
    小时候听村里的智叟(清朝末年举人)讲,远古时候,东海的度朔山上长满了桃树,桃树林中生活着一对孪生兄弟,弟弟叫“神荼”,哥哥叫“郁垒”,威力无比,善捉鬼驱邪,造福百姓。人们为了消灾祸,驱邪魔,保平安,每年除夕那天,就在自家门口两边竖立两个用桃木做成的人,左边是“神荼”,右边是“郁垒”,用以祈安避邪。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秦朝。

    ㈡“桃符”——对联的雏形。
    秦汉之后直至唐朝,人们为了省事,每逢过年的时候,用桃木板取代桃人,悬挂在大门两侧,右侧的桃木板上写有“郁垒”,左侧的桃木板写着“神荼”(有的把“郁垒”“神荼”的图像画在桃木板上),用以镇鬼驱邪。写有“神荼”和“郁垒”的两块桃木板,人们称称其为桃符。
    “郁垒”的声律是仄仄,“神荼”的声律是平平。这样,就有了上下联仄仄、平平相对的由来,以及上联仄声收尾、下联平声收尾的由来。
   
㈢“春联”——对联的最早形式。

    五代十国时期,后蜀主孟昶“归宋”的前一年,因平日喜爱文学,这年春节到来之际,他下了一道命令,要群臣在桃木板上题写对句,待大臣们各自认真地写好一副联后,孟昶挨个检查,但没有一副令他满意。于是他自己挥笔写下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十个字,成为我国用文字记载下来的最早的一副对联。
为什么把“郁垒”立在右边呢?自古华夏民族尊左为上(相对于并排站着或坐着的当事人而言),“郁垒”是兄长,所以,立在了人们对视的右边。这也是门框右边的联为上联的由来。

㈣自宋朝开始,过年挂春联已成时尚。  

    ㈤明朝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下令每年的腊月廿八,无论是朝廷官员还是草野百姓,每家必须结合自身情况,写一副对联贴在门口。除夕夜,他微服出巡检查,发现有一家门口没有贴春联,仔细一问,原来这家的男人是个阉猪的人,不知道该咋写自己干的活。朱元璋听后,分赴笔墨纸砚伺候,挥毫写下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从此,过年家家贴春联成了必做之事。王安石诗云“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正是对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反映。
   


㈥至清朝,朝廷对对联非常重视,参加科举考试必须懂对联。所以,清朝的进士、举人,都很精通对联。   
附录:常见的对联别称
    楹联,这是雅称。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
对子,这是俗称。
联,这是简称。
其他别称有:门联、联语、春联、联句.....









关于马蹄韵



一、“马蹄韵”一词的由来

先有马蹄韵的实践,后有马蹄韵概念。

对联在我国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对联的格律起源于古四声,从现有资料看,古代人并没有明确界定“马蹄韵”一词,但其多数联作心领神会地遵循了马蹄韵规则。马蹄韵一词是余德泉教授经过对上千年来联作声律的考察,总结出来的。




二、什么叫马蹄韵?

我们先解析一下“马蹄”和“韵”,自然就会得出“马蹄韵”概念 。

⒈什么叫韵?

“韵”由“音”+“匀”构成,顾字思义,“韵,和也”(见《说文新附》)。“和也”省略了主语,其主语是“音”!“音和曰韵也”(见《玉篇》)。何谓“和”?就对联而言,“异音相从谓之和”(刘勰语)。异音即平仄,平仄交替才能产生节奏,音和谐而有节奏,方为对联之韵。由此得出结论,对联之韵是由平仄音的不同排列构成的。




⒉“马蹄”的含义。

这里的“马蹄”是指马蹄行进规律。马之行步,后蹄总是踏着前蹄蹄印走,每个蹄印都要踏两次。细察马之行进规律,总是左右脚轮流迈进。若以左边(或右边)的马蹄为平,另一边的马蹄为仄,左右轮流行进,那么“平平”之后便是“仄仄”,“仄仄”之后又是“平平”了。鉴于后脚之最初站立点与立定时前脚之站立点,并无后继,所以起句和末句的句脚,一般都是单平或者单仄。也可以把一字和二字联的音律,看作是马蹄韵的特殊形式。




⒊什么叫马蹄韵?

马蹄韵(又叫马蹄格),是以马蹄行进规律为喻,对对联格律的一般规律的总结,是对联格律的最标准形式。这种平平仄仄交替变换的联律,其句脚节奏规律和联内音节点规律状如马蹄行进之规律,故名马蹄韵。马蹄韵包括句脚规则和句中规则。句脚规则和句中规则是一个系统的两个方面,不能割裂。句脚规则,指若干分句组成的对联一边,每个分句句脚的平仄安排规则。句中规则,指一个联句(分句)中每个字的平仄安排规则。




⒋几点注意事项:

句中平仄的安排秩序,受句脚平仄安排的制约。

联句句脚马蹄韵特征最为明显。句脚的平仄应严格遵守马蹄韵,否则就会导致明显的不和谐。

句脚平仄有正格与变格之分。句脚正格是指对联每边最后两句的句脚平仄不同,反之,称为变格,即对联每边最后两句的句脚同平或同仄。句脚正格读起来铿锵有力。

句中使用马蹄韵,其平仄没有正格与变格之分,也就是说,1、3、5不论规则,不适用马蹄韵联句。

对联格律的最标准形式是—马蹄韵,马蹄韵最标准的格式是—偶数句正格之马蹄韵。

竖向(上下两联)的平仄,总是对立的。上联某句末是平声的,下联相对的地方就是仄声;反之亦然。横向(同一联各句间)则总是连珠的。即古人所谓“仄顶仄,平顶平”。




三、句脚马蹄韵规则公式

⒈上联正格马蹄韵句脚规则图 (下联平仄与上联相反)

  ……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仄
     ┬ ┬ ┬ ┬ ┬ ┬ ┬ ┬──
     │ │ │ │ │ │ │ │1↑
     │ │ │ │ │ │ │ └─┘
     │ │ │ │ │ │ │  2↑
     │ │ │ │ │ │ └───┘
     │ │ │ │ │ │    3↑
     │ │ │ │ │ └─────┘
     │ │ │ │ │      4↑
     │ │ │ │ └───────┘
     │ │ │ │        5↑
     │ │ │ └─────────┘
     │ │ │          6↑
     │ │ └───────────┘
     │ │            7↑
     │ └─────────────┘
     │              8↑
     └───────────────┘





⒉上联正格马蹄韵句脚规则公式(下联平仄与上联相反)




  每边一句:仄

  每边两句:平仄

  每边三句:平平仄

  每边四句:仄平平仄

  每边五句:仄仄平平仄

  每边六句:平仄仄平平仄

  每边七句:平平仄仄平平仄

  每边八句: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




  请注意:

①公式下面的省略号表示,如果上联有九句,则首句句脚平仄还是仄;如果上联有十句,则首句句脚平仄又为平,以此类推。

②马站立而未起步时,句脚便呈单仄单平状态,加上句中平仄安排规则与每边多句者无异,因此每边一句的对联,仍视为在马蹄韵范围。




⒊从上联正格马蹄韵规则公式我们看出,每边超过一句的正格,句脚对马蹄韵的运用,偶数句与奇数句有所不同,分为下面三种情况:

   ①正格为偶数句者,其首句和末句的句脚为单仄或者单平,中间的联句在两句或两句以上者,句脚保持连珠,而且在上联末句仄收、下联末句平收的前提下,呈如下规律:以“二”(即:两分句联)为基数,凡加上四的倍数句(如六句、十句等),上联句脚皆为平起(即首句句脚为平声字);以“四”(即:四分句联)为基础,凡加上四的倍数句(如八句、十二句等),上联句脚皆为仄起(即首句句脚为仄声字)。列表如下:

  每边两句:平仄
  每边 4句:仄平平仄
  每边 6句:平仄仄平平仄
  每边 8句: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每边10句: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每边12句: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

·下联句脚与上联平仄相反。

  ②正格为奇数句者,除末句句脚为单仄或单平外,其余皆为连珠,而且在上联末句仄收、下联末句平收的前提下,呈如下规律:以“三”(即:三分句联)为基数,凡加上四的倍数句(如七句、十一句等),上联句脚皆为平起(即首句句脚为平声字);以“五”(即:五分句联)为基数,凡加上四的倍数句(如九句、十三句等),上联句脚皆为仄起(即首句句脚为仄声字)。列表如下:

  每边三句:平平仄

  每边五句:仄仄平平仄

  每边七句:平平仄仄平平仄

  每边九句: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每边十一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每边十三句: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

*下联句脚与上联平仄相反。




⒋上联正格马蹄韵句脚“平仄杆”: ……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这个“平仄杆”就是教材中列举的第一个“平仄杆”,即:上联正格马蹄韵句脚“平仄杆”。不管多少分句的上联,也不管是偶数句、奇数句,每一分句的句脚字只要从这个“平仄杆”的最后依次向前取一截,皆符合马蹄韵句脚规则。




⒌教材中的第二种“平仄杆”: ……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是句脚马蹄韵的变格。同理,不管多少分句的上联,也不管是偶数句、奇数句,每一分句的句脚字只要从这个“平仄杆”的最后依次向前取一截,亦符合马蹄韵句脚规则。

正格和变格都属于马蹄韵范畴。其区别在于正格句脚的联作,读起来倍感铿锵。




四、句中马蹄韵规则公式(上下联平仄相反)

⒈单句联或多分句联的末分句,其句中马蹄韵规则公式(此为上联,下联平仄相反)

二言句:仄仄

三言句:平平仄 平仄仄

四言句: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

五言句: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六言句:仄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仄

七言句: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
八言以上(含八言)之平仄视节奏而定。

⒉一句联或多分句联的末分句,其句中马蹄韵“平仄杆”(此为上联,下联平仄相反)
不管联句内字数有多少,既可套用教材列举的第一种“平仄杆”(单仄杆),也可套用第二种“平仄杆”(双仄杆);联脚字从任一个“平仄杆”的最后依次向前取一截,皆符合马蹄韵句脚规则。

⒊多分句联(不管上下联),除末分句外,其他任一分句的句中马蹄韵规则公式(上下联平仄相反即可)

二言句:仄仄 平平

三言句:平平仄 平仄仄 仄仄平 仄平平

四言句: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

五言句: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 平仄仄平平

六言句:仄仄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 平仄仄平平仄

七言句: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平
八言以上(含八言)之平仄视节奏而定。

⒋多分句联(不管上下联),除末分句外,其他任一分句的句中马蹄韵“平仄杆”(上下联平仄相反即可)
不管多少字的分句,只要从教材中的任意一个“平仄杆”的任意一个地方依次向前取一截,即可符合马蹄韵规则。无需从最后依次向前截取。

在上下联对仗工整、结构相应的前提下,决定马蹄韵在句中运用规则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每句的字数,二是句中的节奏。就是说,字数不同的联句,有不同的平仄运用规则;字数相同而节奏不同者,平仄运用规则也不相同。

编后感(待商榷)㈠马蹄韵是最标准的联律(并不排斥其他联律形式的存在)。开篇已经言明,先有马蹄韵的实践,后有马蹄韵概念。马蹄韵是对中华对联实践的理论总结。古代人并没有明确界定“马蹄韵”一词,但其多数联作自发地、心领神会地遵循了马蹄韵规则。既然是自发的,就难免有时候宽对(各种各样的情况),这样的例子也很多,但毕竟不是主流。理论产生于实践,是对实践的一般概括,是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正确反映。余德泉教授的“马蹄韵”理论不正是这样吗?但愿大家积极主动地以“马蹄韵”指导对联实践。网校的学员应该时时以“马蹄韵”创作对联作品。

㈡马蹄韵就是马蹄韵。①若依马蹄韵创作对联,无论是句脚还是句中都必须遵守此规则,不可句脚遵守,句中以“1、3、5不论”论(极特殊情况除外),那样的话,就不叫马蹄韵了。②关于所谓的仄平平仄仄(五言)、平仄仄平平仄仄(七言)受唐朝以来律诗的长期强烈影响,分别可变通为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本人认为,可以变通,但变通后的联律非马蹄韵范畴也。

㈢求同存异。目前,联界对对联格律没有严格的统一界定,也就是说“联律观”不一,但有一点是统一的,即:仄起平收和2、4、6分明。在一般情况下,谁也不要打破这一点。请学员严格遵守。

㈣1、3、5活用,2、4、6分明。从实践看,1、3、5不论,难免导致“孤平”、“孤仄”、“三平尾”、“三仄尾”等有悖律美的情况。个人认为,就对联而言,“1、3、5不论”是不成立的,应改为“1、3、5活用”,或平或仄须根据对联字数、节奏和语义灵活确定,不可不论。



同云自在,与雪冰清……
顶部
千秋雪
书酒国风管理
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


UID 4049
精华 128
积分 9447
帖子 2222
积分 9447 个
魅力 13 点
阅读权限 200
注册 2007-5-11
状态 离线

TA的礼物
赠礼物送给TA
#6
发表于 2008-1-2 10:5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回文格(文:转载)

    回文又称卷帘, 指的是使用恰当的词语构成上下联,使之既能顺读,又能倒读。回文格的具体方式也多种多样。比较常见的有当句回文,另外还有倒句回文、倒章回文等。当句回文,即同一句子顺读与倒读完全一样,如:

      雾锁山头山锁雾
      天连水尾水连天(佚名题厦门鼓浪屿鱼腹浦联)

      净心真实真心净
      圆觉妙明妙觉圆

      境转心行心转境
      缘随意乐意随缘

  倒句回文,即同一句子在倒读时字面上有变化,但上下联不变。如:
      结同心果
      开并蒂花(常用婚联)

倒读即为:

      果心同结
      花蒂并开

  倒章回文,即通联倒读,下联变为上联,上联变为下联,如:
   
    迢迢绿树江天晓
      霭霭红霞海日晴(佚名题武汉龟山联)

倒读即为:
      晴日海霞红霭霭
      晓天江树绿迢迢

  由于回文格难度较大,因而运用得不太广泛,但这种格式能突出体现汉字的独立语特点。特别是一些难度更大的回文格,如反复回文、联珠回文、韵对回文等,则更能体现汉字的特色。如:

      佛何能测
      人不易知

这副反复回文四言联,至少还可以反复推衍出另外三副:
   
    何能测佛
      不易知人

      易知人不
      能测佛何

      知人不易
      测佛何能

  有时候,这种对联还可以进一步将其文字排列组合,使对联数量成倍增加。



同云自在,与雪冰清……
顶部
千秋雪
书酒国风管理
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


UID 4049
精华 128
积分 9447
帖子 2222
积分 9447 个
魅力 13 点
阅读权限 200
注册 2007-5-11
状态 离线

TA的礼物
赠礼物送给TA
#7
发表于 2008-1-2 10:5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用典(转贴)

  将联语之意寓历史掌故之中,借典故或有出处的词语以表达联语的思想内容的作联方法叫用典法。在我国悠久的历史发展中,可用的典故很多,比如古典书籍中的轶事、趣闻、寓言,传说人物或有出处的诗句、文章等,都可以当作典故运用,因此,用典法在联语制作中运用的比较广泛。大家看一看李渔所著《笠翁对韵》,就会发现其中近一半的内容是用典,比如“庄周梦化蝶,吕望兆飞熊”、“跨凤登台,潇洒仙姬秦月玉;斩蛇当道,英雄天子汉刘邦”、“灭项兴刘,狡兔尽时走狗死;连吴拒魏,貔貅屯处卧龙归”等等。我国旧体诗文中多喜用典。对联制作中也不例外,不少对联因为用典而使其光彩夺目,文情隽永。如下联:
  
  铁板铜琵,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郭沫若在当代文人中是制联较多的,其突出特点之一就是喜欢用典。上联是郭老为济南辛弃疾祠的题联,其中“铁板铜琵”、“美芹”、“悲黍”等,分别出自俞文豹《吹剑续录》、《列子·杨朱》、《诗经·王风》之中典故,通过用典和描写,评述了辛弃疾词章的豪放和艺术成就的高超,赞扬了辛弃疾爱国之心至死不变的豪情壮志,典故起了很好的烘托和强化作用。再如:
  
  观瞻气象耀民魂,喜今朝祠宇重开,老柏千年抬望眼;
  收拾山河酬壮志,看此日神州奋起,新程万里驾长车。
  
  此联为赵朴初同志所作,联中用了五个典故:“老柏”系指岳飞墓前的精忠柏,传为岳飞忠魂所化。“抬望眼”、“收拾山河”、“壮志”、“驾长车”,皆出自岳飞《满江红》词。
  
  在对联中用好典故,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然而,用典要讲技巧,必须做到用典准确、恰当,有的放矢,用典不当,也会使作品褪色,用典过分和不及都将成为败笔。
  
  请看小凤仙挽蔡锷联:
  
  不幸周郎竟短命;
  早知李靖是英雄。
  
  上联以蔡锷比周瑜岁在青年而夭,又暗喻袁世凯是曹操;下联将自己比做红拂,将蔡锷比作李靖。全联用典贴切、自然,令人生发联想。  



同云自在,与雪冰清……
顶部
千秋雪
书酒国风管理
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


UID 4049
精华 128
积分 9447
帖子 2222
积分 9447 个
魅力 13 点
阅读权限 200
注册 2007-5-11
状态 离线

TA的礼物
赠礼物送给TA
#8
发表于 2008-1-2 10:5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叠字(转载)

叠字,又名迭字、迭词、重言等,是指将两个音节相同的词或词素重叠起来使用,以表达不同的语气程度和感情色彩。迭字之间,不可以断句。用叠字法作楹联,可以生动地表现楹联的意境,语音上和谐悦耳,节奏明朗,韵律协调,具有个情达意的形象性,因而可以增强楹联的艺术魅力,获得特定的表达效果。在楹联创作中,叠字法的运用是非常广泛的,几乎随处可见。叠字联将同一个字接连叠用,其势似穿珠成串,在节奏上可产生明显的音律效果。请看俞樾做的这副杭州九洞十八溪联:
  
  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
  高高下下树,叮叮咚咚泉。
  
  作者将四个形容词“重叠、曲环、高下、叮咚”进行了特殊处理,效果便发生了很大变化,感觉清澈,情景宜人。
  
  叠字联主要分为全部叠字和部分叠字两类。全部由叠字组成的,多用于风景区。比如:
  
  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
  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
  
  这是苏州网师园的一副叠字楹联,上联化用李清照词《声声慢》,使联语独具特色。全联从纵和横的角度描写了该园山重水复、鸟语花香的美景和游客流连忘返、恋人们卿卿我我的境况。该联读来声韵铿锵,语句含义丰富深长,为游人增添了无限情趣。再如:
  
  再如大家十分熟悉的西湖天下景亭联:
  
  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联句立意新颖,用字娇嫩,将此联用于西湖这一特定景观之中,非常自然、贴切。西湖美景如在眼帘,使游人留连忘返,陶醉于山光水色之中。同时,这副联还可以倒读:
  
  秀秀明明,处处水水山山;
  奇奇好好,时时雨雨晴晴。
  
  还可以变成部分叠字联:
  
  山山水水处,明明秀秀处;
  晴晴雨雨时,好好奇奇时。
  
  大约有近十种“变化”,堪称对联佳多中的“奇”联。
  
  全部叠字中已知最多的是一副讽刺旧社会内战不止、民不聊生的联,共叠了14个字:
  
    南南北北,文文武武,争争斗斗,时时杀杀砍砍,搜搜刮刮,看看干干净净;
  户户家家,女女男男,孤孤寡寡,处处惊惊慌慌,哭哭啼啼,真真凄凄惨惨。
  
  这副楹联在解放前流传一时,它形象地嘲讽了国民党统治下旧中国的凄惨景象,把当时的社会现实暴露无遗。
  
  全叠对联,固然文字技艺较高,但表现内容上因为要“强求一致”,未必那么顺畅,倒是部分叠字的对联更加自由,不拘形式,易学常用。部分叠字,可以叠一处,如:
  
  郁郁佳气;
  泱泱大风。 (桂林风洞山景风阁)
  
  佛脚清泉,飘飘飘飘,飘下两条玉带;
  源头活水,冒冒冒冒,冒出一串珍珠。  (济南趵突泉)
  
  也可以叠两处或多处。如:
  
  出出进进,说演弹唱;
  真真假假,生死离合。  (戏台联)
  
  声声爆竹声声喜;
  阵阵春风阵阵歌。  (春联)
  
  花深深,柳阴阴,听别院笙歌,且凉凉去;
  月浅浅,风翦翦,数高城更鼓,好缓缓归。  (贵阳九华宫戏台)

……………………………………………………

出句:往事悠悠,点点滴滴终是梦[种花人]



同云自在,与雪冰清……
顶部
千秋雪
书酒国风管理
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


UID 4049
精华 128
积分 9447
帖子 2222
积分 9447 个
魅力 13 点
阅读权限 200
注册 2007-5-11
状态 离线

TA的礼物
赠礼物送给TA
#9
发表于 2008-1-2 10:5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顶针,又称顶真、连环、连珠、联珠、蝉联、继踵、顶针续麻,是修辞学上的常用辞格之一。其特点是用前一句的结尾来做后一句的开头。用顶针手法写的对联称顶针联,读起来饶有趣味。

 (顶针续麻游戏就是一个人先说一个词语,第二个人接着以这个词语的末尾断头说出一个新词语,要求成语,或诗句。可以同音不同字,几声都行!)


举例:
顶 针 联

一心守道道无穷,穷中有乐
万事随缘缘有份,份外无求

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
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烈火煎茶,茶滚釜中喧雀舌
清泉濯笋,笋沉涧底走龙孙

船载橹、橹摇船,橹动而船行
线穿针、针引线,线缝而线缀

山径晓行,岚气似烟,烟似雾
江楼夜坐,月光如水,水如天

鱼钓钓鱼鱼骇钓
马鞭鞭马马惊鞭

山羊上山,山碰山羊角
水牛下水,水没水牛腰

白鸟忘饥,任林间云去云来、云来云去
青山无语,看世上花开花落、花落花开



今日对句
出句:问阁外青山,山外流云,云中可是唐宫汉阙?[横流]



同云自在,与雪冰清……
顶部
千秋雪
书酒国风管理
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


UID 4049
精华 128
积分 9447
帖子 2222
积分 9447 个
魅力 13 点
阅读权限 200
注册 2007-5-11
状态 离线

TA的礼物
赠礼物送给TA
#10
发表于 2008-1-2 10:5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诗钟(鹤膝格)

关于鹤膝格,是诗钟的一种,也就是将两字分别嵌于上下联五的位置上,也就是“五唱”,但是必须是七字成联。今日习练来个分嵌“梅/竹”,也就是如果上比嵌梅,那么下比就应该嵌竹。当然了,也可以互换位置嵌字。即上比嵌竹,下比嵌梅。本次习练各位同学可以自己写成联,也可以对下面其中任意一句。大家随意~~~

出句:玉指呵香梅傲骨[江南]
对句:清风击节竹虚心[江南]



同云自在,与雪冰清……
顶部
千秋雪
书酒国风管理
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


UID 4049
精华 128
积分 9447
帖子 2222
积分 9447 个
魅力 13 点
阅读权限 200
注册 2007-5-11
状态 离线

TA的礼物
赠礼物送给TA
#11
发表于 2008-1-2 10:5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反对(文:虚幻空老师)



反对是上下联由相反的内容所构成的对仗方式。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丽辞第三十五》中所云:“反对者,理殊趣合者。”用反义词或物象对立内涵相反的词语组成的楹联,正反两个方面相辅相成,彼此映衬,既对仗工巧,又能深化主题。




实例一、古代郎中程道州先生曾经在自己的药铺门口自署一幅楹联:

但愿人皆健,
何妨我独贫!


这里的“人/我”的关系是群体与个人、患者与医生的关系,存在实质利益的对立关系;“人皆健/我独贫”又是相反的结局,自然形成强烈对比。以“但愿/何妨”领字,统领出“我”的心态与理想。寥寥几字,将怀有高尚医德的一颗赤子之心袒露在眼前,掷地有声的言辞犹在耳边轰然震响!极具感染力!故刘勰在《文心雕龙·丽辞第三十五》中有“反对为优,正对为劣”之评语,当然是对于能采用反对的情况而言的。




实例二、杭州岳墓的那副对联: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有幸/无辜”、“忠骨/佞臣”上下联句所展示的人物形象对立、表达的情感相左,含义也相反相成;并在同一个置景下从两个相反的角度切入,让“荣与辱、忠与奸”形成强烈对比,托物而言志,富有艺术感染力。这也是典型的反对方式。




实例三、清朝陈芳潮少年时代,曾经写下一副春联:

人因爱富常离我;
春不嫌贫又到家!




“因爱富/不嫌贫”、“常离我/又到家”态度相反、行为相背,上下形成强烈的对比,是很典型的反对手法。此联除了流露出愤时疾俗的情绪之外,还包含了积极自信的奋进精神,毕竟春天总是会到来!“春”具有象征和暗示的作用,下联奇峰突出,豪情立现。




实例四、国民党统治的某时期,曾经在城市内也征收粪水税。时人有联叹之:

自古未闻屎有税,
而今只剩屁无捐!

“古/今”时间对比(也暗含恒与变的相反含义)、“未闻/只剩”包含未知与已知的相悖行为,“有税/无捐”说明了“屎和屁”的“境遇”相反。上联直点“屎有税”是旷古奇闻,下联笔锋奇转,以唯一不用纳税的“屁”来反衬苛捐杂税之多!在极尽讽刺之下,捧腹大笑之余,让人扼腕长叹!愤怒与无奈的情绪回旋不散……




综上所述,反对这种对仗形式的本质特点就是即对立又统一!所谓的对立指的是上联和下联分开来对比时,在主体内容上存在明确的相反事物:包含情感态度的对立、行为举止的相悖、人物形象的对立、结局效果的相反等等情况。让这些相反而又同时并存的事物产生强烈的对比、矛盾和冲突而达到彼此映衬、相辅相成的艺术效果。所谓的统一主要指的就是上下联存在共同的联接点:可以是“同一个人”对不同事物的不同态度、行为或观点,如:“但愿人皆健,何妨我独贫!”表达都是“我”的态度;也可以是“同一个场景”下同时存在的不同事物或同时发生的不同事件,如“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场景相同;还可以是“同一个事件”中不同角色的不同境遇或同一个事件造成的不同结果,如“自古未闻屎有税,而今只剩屁无捐!”描述的就是同一个事件。诸如此类,反对对联表达的对象或被表达的对象是统一的。

由于矛盾和对立主要都集中在针锋相对的一个点上,所以对联中的反对形式一般很难用在长联的撰写之中。




在欣赏或撰写对联时,要小心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并不是联句上下没有明显反义词的就一定不是反对。如:“但愿人皆健,何妨我独贫!”这里并没有明显的反义词,却是典型的反对形式。反之,联句上下存在反义词的也不一定就是反对。

实例五、如在这次七班命题撰写对联练习中,有联友就撰写了一幅颇有趣味的对联:

纵有满园诗果,
苦无一树联花。



“满园诗果/一树联花”比喻新颖形象传神。对联表达了作者虽有满腹经纶,却被小小联句所难的窘态,自我嘲讽,颇有幽默感。此联虽然存在“有/无”的反义词,但并不是反对。原因是上下的内容和含义并没有存在互相排斥的对立关系。“纵有/苦无”在这里是转折关系,与“虽有/却无”的含义是一致的;其次在“满园”中寻找“一树”,上下的含义是连贯的,所以这一联是典型的转折串对。

实例六、如在这次命题撰写对联练习中,有一幅颇有意味的对联:

愿做梅花清傲雪,
不学芦苇荡摇风!

“愿做”与“不学”虽然是相反的态度,但表达的都是作者在人生态度中的不同选择,是两者之间选择其中一种,而不是两者并存。这也是是属于串对中的一种类型——选择串对,而不是反对。




习练相求:请同学们任意举例反对,可以自创,可以与在论坛上找别人的同句及成联!



同云自在,与雪冰清……
顶部
千秋雪
书酒国风管理
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


UID 4049
精华 128
积分 9447
帖子 2222
积分 9447 个
魅力 13 点
阅读权限 200
注册 2007-5-11
状态 离线

TA的礼物
赠礼物送给TA
#12
发表于 2008-1-2 10:5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流水对
  流水对又名串对,是对联中一个意思分成两句来表达的对仗,出句对句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流水对像一道水流,不能中断,不可颠倒;流水对的联语,通常较短。从语法结构上看,流水对上下联往往是一个复句的两个分句,表示连贯、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目的等种种关系。所以流水对,出对句不能分割。如分别独立出来,都没有意义,或意义不完整。  

  例如四川太白故里联:(连贯关系)

  旧是谪仙栖隐处;
  犹闻昔日读书声。

  又如清李世瑛题陕西武侯墓联:(递进关系)

  生为兴刘尊汉室;
  死犹护蜀葬军山。

  又如王之涣《登鹳雀楼》诗句联:(条件关系)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有人作如下增字联:(转折关系)

  到此已穷千里目;
  谁知才上一层楼。

  再如长沙岳麓山联:(目的关系)

  直登云麓三千丈;
  来看长沙百万家。


不堪玄鬓影
来对白头吟。(诗句联:骆宾王)



唯将终夜长开眼,
报答平生未展眉。(诗句联:元稹)


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诗句联:王维)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诗句联:杜甫)




习练相求:请同学们任意举例流水对,可以自创,可以与在论坛上找别人的同句及成联!



同云自在,与雪冰清……
顶部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11-26 01:28

书酒论坛
原创诗词楹联文学交流区 Powered by Discuz! 5.5.0 书酒诗词 www.shujiu.com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书酒国风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