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书酒国风首页


发表回复
发表新贴
标题: [原创] 学联的几个过程/几种境界(临屏联理综述之三)
大道不空
书酒国风管理
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


UID 821
精华 510
积分 100488
帖子 12088
积分 100488 个
魅力 20 点
阅读权限 200
注册 2006-3-17
状态 离线

TA的礼物
赠礼物送给TA
#1
发表于 2019-10-29 07:3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学联的几个过程/几种境界(临屏联理综述之三)

学联的几个过程/几种境界(临屏联理综述之三)

文/大道不空

通常说来,学联者一般都会经历这几个阶段。

第一,入门期。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萌发兴趣。有很多人,都是被机关联(也叫机巧联)所吸引,才产生了对于对联的喜好。

所谓机巧联,就是含有一些难度较大的文字机关在内的对联。汉字是一种极富魅力、又充满变化的独特文字,机巧联能将这种魅力和变化展现得淋漓尽致。常见的机巧联包括拆字、谐音、回文、顶针等。

比如说:手摇纸扇,煽风点火;心喜浙江,曲水折江。这里就是拆字联,上联将煽拆成了火和扇;下联将浙拆成了水和折。

又比如:月上楼头楼赏月;星陈夜幕夜沉星。这个就叫回文联,也可以叫回环联,上联、下联顺读、倒读的音都是一样的。

这种机巧联,其实就是一种很有趣的文字游戏,考验的是人的机灵性,像搞智力测验一样,而且充满了诗联中的音韵美感。所以很容易引发人的兴趣,然后通过去研究出句者的应对,开始涉足于对联之道了。

换句话说,很多人的对联,都是从对句开始的。

当然,也有一部分人,是从另外一个渠道开始的。就是学了一些前人的对句,比如蒙学《笠翁对韵》,又或者是以前的一些趣味对联故事,然后产生了对于对联的兴趣。像我自己,主要的兴趣点,就来自于以前的一部以对联为主的电视剧《联林珍奇》。这部电视剧,将很多古代的经典对联故事串在了一起,非常生动有趣,当年很多人都在追捧这个剧,也引发了不小的对联热。

其实,小说、戏剧(也包括现在的影视剧、舞台剧等),向来都是传播文学艺术、历史最好的渠道。有多少人的历史知识是从《三国演义》《鹿鼎记》《封神演义》这样的传奇小说里得来的?

现在的网络上,也不乏有人因为喜欢周星驰影片,从《唐伯虎点秋香》的经典桥段“华安大战对穿肠”一幕中萌发了对于对联的兴趣,然后开始涉猎对联一道。

兴趣向来就是最好的老师,任何行业、任何爱好,要做到最佳,都应该以兴趣为出发点,然后进行各种训练、学习、思考和钻研。

所谓溯本追源,不忘初心,对联的学习,也是同样的道理。有了浓厚的兴趣、有了合适的渠道和方法,你才能够真正入门,并一直走下去。

所以入门期是很重要的。

我不太赞成一上来就各种格律或其他联规的束缚,也是基于这种考虑。我一直都主张,在刚入门的时候,要多注重对联趣味性的培养,而不是各种清规戒律把人吓跑。(我一直坚持用新韵,也是因为这个原因,相对来说,新韵要比古韵简单得多,便于推广。)

二、扎根期。过了巩固兴趣、初步了解对联的入门关,我们再来强调练基本功。所谓对联的基本功,就是“六相要素”。

六相要素就是: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

字数相等,就是说上下联的句子字数是一样的,七言句就对七言句;五言句就对五言句,以此类推。

内容相关,则是说上下联的联意要有一定关联性,比如上联写景,下联就用写景来对;上联说哲理,下联也用类似的哲理来对。

词性相当,就是指上下联的每一个字词,都要用同样(也有部分是接近)的词性来对应。比如上联是名词+动词+形容词,下联也就在同样的位置上用名词+动词+形容词来对应。

结构相称,结构指的是句子本身主谓宾之类的组成,以及组成句子的词与词组的组成结构,如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并列结构、偏正结构等。
 
节奏相应。节奏的概念和结构略有相似,说的也是组合构成的方式,也可以称之为断句,既将句式划分成若干部分,以七言句为例,常见的节奏为2、2、1、2句式;2、2、2、1句式;2、2、3句式等。其他节奏的句式也有不少,评联时需注意分析。

平仄相谐,指的是上下联句的平仄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对应。对联平仄相谐的要求不少,主要的是三个点。即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尾字平仄错开,上联尾字为仄,下联尾字为平;避免三平尾以及孤平句的出现。

简单说明一下。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以最常见的七言句来做说明的,就是每个七言句中的第1、第3、第5字可平可仄,2、4、6位上的字仄要求平仄错开;而且上下联的2、4、6字的平仄一定是互相对应的。比如,上联的2、4、6字是平、仄、平,下联就一定是仄、平、仄。(新韵中,一声、二声字是平声,三声四声字是仄声;另外还有一种古韵,叫做阴阳上去入,阴平阳平(大致相当于新韵的一声二声)是平声,后边的三个都算仄声。)

尾字平仄错开,上联一定是仄声字收尾;下联一定是平声字收尾。(在网络对句中,你可以出平声字,也可以出仄声字结尾的句子,但如果你出的是平声字结尾的句子,你就只能说出对,不能说你出的是上联。这个是硬性的基本规定。)

至于三平尾,就是单句中的最后三个字不能全部是平声字;孤平就是七言句中间的五个字,只有一个是平声字。这两种都是忌讳,都要避开。(另有说法,还要避忌三仄尾和孤仄的出现,不过我个人不认为需要避忌三仄尾和孤仄。)

这些基本规则,需要在打基础的阶段牢牢记住,并熟练掌握。

如何掌握,就是大量的看和写。

三、出句和对句。

电脑和网络的出现,对于对联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对联,对联,就是既对且联,大家在对句唱和中的互动性,非常重要。古人没这个条件,只能是三五好友凑在一块吟诗作对;网络时代的我们就轻松多了,隔着网线,无论你空间距离多远,都可以来凑这个热闹;而且,用电脑或者手机打字,还可以解决很多人普通话不标准、对面沟通困难的障碍(新韵都如此,相对复杂的古韵就更麻烦了,很多初学者很有可能就因为这些复杂的平平仄仄就吓跑了。)

网络的出现很好的解决了这些问题。所以大家应该多利用这些便利进行大量的出对句练习。

每个人的兴趣点,或者说每个人的能力是不一样的,在这个阶段会出现一些分叉。有的人可能更擅长或者更喜欢出句,还有些人则参与对句比较多一些。

但是我个人认为,在这个阶段,要尽量培养起自己又能够对句、也能够出句的能力来。因为,出、对句,对于个人能力和水平锻炼的着眼点和方式是不一样的。

先来说相对容易的对句。

以前有种说法,出句容易对句难,其实这种所谓的“难”,主要针对的是我们之前提到过的“机巧联”,那些七弯八绕的拆字、谐音、顶针、回文之类的,因为往往都是灵感乍现时的神来之笔,是“佳句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对句的时候可未必能够一下子就碰到这样的灵感,所以对起来会比较困难。

但是,我们刚才也说过,机巧联只是一种入门阶段时的培养兴趣的好方法,但是等你的水平提高到一定阶段后,你自己会不自觉地就减少机巧联的痕迹;而是转向“意境联”去发展。于是,到了这个阶段,出句反而比对句要更难些了。

为什么呢?因为已经熟练掌握了对联的基本知识,就好像你平时读书时做题目一样,在模拟测验中做了大量类似的题目,到了真实考试时,你立刻就知道这样的题目应该如何去解答。对句嘛,无非就是对应了“六相要素”,再顾及一下联句的整体性和意境美感,就基本八九不离十了。

但出句不同,你除了要掌握对联的基本规则,你还要学会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

这种思考能力的提升,包括哪些方面呢?

一是要善于观察。举个例子,同样是描写春天,有人注重春天的颜色,红花绿叶;有人注重春天的气象,柔风细雨;还有人注意春天的变化,春暖花开……也就是说,只要你有心,可以写的东西是很多的。

第二点讲究是,要善于联想。还是拿刚才举过的春天来说。写到春色,可不可以联想起春声?又可不可以联想到春意?春山、春水、春树、春草、春花、春日、春风、春雨……一层层地展开去,能写的东西就多了;更何况还可以从春展开,写到夏景、写到秋色,写到冬时,这就又多了无穷题材。

第三点讲究是要注意轮廓的勾勒和细节的刻画。前边所说的两点是针对联的内容,而现在所说的则是出句的技巧。所谓轮廓的勾勒,就是在出句前先想好自己要写到的内容。还是拿春天来说吧,如果你要写春风,那你就该注意到这春风到底是晴朗时的风呢,还是雨时的风,不同天气的风,给人的感觉是截然不同的,在出句前得先想好一个整体的感觉,放到联中来说,就是要有个意境。

第四点,是要学会炼字。有时候看上去意思差不多的句子,就因为你擅长炼字,能够找到最合适的字词去对你的句子进行修饰,一两个点睛之笔的出现,立刻就能够化腐朽为神奇,化平直为余韵无穷了。

等你这四个方面都能够比较到位的掌握好,那么水平就到一个新的境界了。这个境界开始,我们要注重“成联”的练习。

四、成联。

所谓成联,就是自己出句、自己对句。

成联比起不同人的出对句,有几个不同。

一是联意更能把握到位。不同人的经历不同、水平不同、境界不同、思考方式不同,都会影响到你对联句意境的把握;那么自己出句自己对,当然能够更准确点把握好出句的意思。如此一来,成联的整体感自然要高出一般的出对句来。

二是相对更灵活。自己出句自己对,对不上来,或者说对不好,还能够修改出句嘛。句式灵活了,句意的拓展和余韵的烘托、以及字词的选择锤炼自然也就更灵活到位了。

三是选择面更广。有一种成联,我们可以叫它主题联,即上下联围绕一个事物、或者一个人物等去展开。如果上下联都是自己的,那么你可以选择单句联、双句联、多句联,也可以选择正对、反对、流水对、当句自对等多种形式,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选择面宽了,当然也就活泼;而且更重要的是,你在选择并提炼的时候,其实也就是一种能力的提高了。你想,如果你各种句式、各种对法,都能够驾轻就熟地随意应用,是不是肯定要比只会简单的出对句要高一筹了呢?

五、联理

到来这个阶段,我是鼓励大家,都去研究对联理论的;甚至还鼓励大家都可以去尝试写一点关于对联理论的文章或者短言感悟。

写的是否到位、精准。其实并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你可以通过钻研以及创作对联理论的文章或者知识,找到一些新的突破口或者思考方式。

对联理论主要研究些什么呢?

基本的规则是没有什么好研究的,就跟你学拼音中的前鼻音后鼻音、卷舌音不卷舌音之类的一个道理,记牢就行;适度允许变通。

这个属于硬规定,用不着研究,可以研究的是,如何出句、如何对句、如何写成联、如何炼字、如何烘托或渲染意境、如何增加余韵、如何把握尺度、如何拓展思路、如何提升整体美感,等等等等。

总结起来,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是品联和评联。

所谓品联和评联,就是对自己或者他人的对联作品进行品味和评点。大体上,也就是从对联的六要素(非六相要素)“对、联、形、意、韵、律”以及“蕴”这七个方面,去品评对联的好坏、高下;并做出适度的修改等。

第二即创作手法的淬炼。对联的写作方式其实是有很多的,出句、对句、成联,都有不同的讲究在内,想我之前,就总结了一个网络对句的“临屏六法”——平铺、设问、伏笔、余言、反衬、花锦。就是专门讲如何网络对句的。

第三,整体水平的提升。也就是尝试着通过理论研究的手段,进行全方位的对联训练,比如说,了解如何“化联为诗”(了解对联和诗词的异同),如何写诗钟(重点把握对联词性、不同意义转换的分与合等技巧),无形机巧联的掌握和熟练等(无形机巧联是对联更高一筹的境界,就是利用活用词性、字词双关、字词配伍等种种手段,来创作更加有深度、广度和变化的联句出来。这样的句子其实是讲究非常多的,如果对于联理研究不够多,很容易看走眼,把握不住其中窍要。)

通过对于联理的思考、推敲和创作,你会发现自己的水平会大为增长。等你如果真正写出了好的联理研究的文章,那么很有可能就已经走入了“返璞归真”的境界。

六、返璞归真、信手挥洒

混了网络联坛差不多二十年了,听过无数人羡慕我写对联又多又快又好。其实我的天资并不算如何高,我读书时常年都是学渣,记得高中那会,班上六十多名同学,我常年垫底,成绩基本都是在倒数五名以内,考的最好的一次,也不过倒数第十二名。语文尤其烂,记得我读初中之前,经常抄人家作文的。高中的时候作文还是相当糟糕,直到大学之后,因为偶然的机遇,才走入了写作之道。

英雄不问出处,我也不觉得当年学渣是件多么丢人的事,反正现在的我,可以说是与当年天壤之别。

那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

也可以总结出三个基本原因来。

第一,兴趣使然。我上来就说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以前是很讨厌语文的,尤其讨厌作文,所以写得很烂,成绩也很渣。但是大学阶段之前,因为看了《联林珍奇》喜欢上了对联;然后大学期间又读了大量的武侠小说,于是渐渐开始喜欢上了文学。于是从模仿古龙的小说开始创作武侠,渐渐走上了文学道路;又因为对联的缘故,对联是一个对语言文字要求非常高的文学体裁,不断揣摩钻研,从而产生了对文字更高更浓厚的兴趣,并一直坚持了下去。

第二,多学多想多练。我一直都说,我从来没有拜过任何师傅,我的对联理论知识一律来自“偷师”,就是这边听到一点理论,那边了解一点对联规则,就这样开始了走入对联之路。喜欢了之后,就是大量的疯狂联对,什么句子都拿来对。直到今日,我已经创作了至少两万条以上的对联,诗词也超过好几千,可是仍然坚持不懈地练笔。还编写对联故事,甚至用对联来写小说。这样的练笔频率和强度,相信少有人及。

仅仅偷师,是不够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这种照本宣科,读得再多,估计也只能写点千篇一律、机械刻板的作品,是缺少灵气,更无法形成自己风格的。要把前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你还得多动脑,活学活用嘛。所以一定是要多想多学多练,这“三多”缺一不可。

第三,不拘一格。我在对联这块的思路向来是非常宽泛的,我从不拘泥死板的联规,讲究的就是信马由缰、信手挥洒。打开思路,句子自然活泼好看。而且因为熟练掌握了各种技巧、联理,所以也就可以逐步做到又快又好了。

到了这个境界,我开始追求的就是返璞归真,就是从平实中提炼深度,用词不一定多古朴甚或生僻,大白话也一样能够写出非常有余韵的句子来;而且我也不是拘泥在大白话的这种风格上,古朴、生动、典雅、活泼、诙谐、庄重。。。。。。。各种风格、各种手段,都可以随手拈来使用。

到了这种境界,对联又回到了初心:文字游戏上,一种有趣的、互动的文字游戏;而不像有些所谓的“老师”理解的那样,对联是严肃的文字工具,是用来考验人、刁难人,甚或用来显摆“学问”的。老实讲,如果对于对联的理解还在这种境界上,这样的“老师”,我是看不上的。

最后做个总结,每个人学联的过程可能并不一样,我只是拿自己的亲身经历做个例子,但是经历虽然不同,最后的境界应该还是可以殊途同归的,就看你愿不愿意一直坚持下去。对联,不是用来赚取名利的生财工具,而是一种自我修行、修身养性的国粹文学,这个定位很重要,好好理解吧。

书酒诗词 www.shujiu.com
顶部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11-22 12:56

书酒论坛
原创诗词楹联文学交流区 Powered by Discuz! 5.5.0 书酒诗词 www.shujiu.com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书酒国风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