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书酒国风首页


发表回复
发表新贴
标题: [贴图] 史上最著名的美人计
胡小说
诗痴
Rank: 6Rank: 6


UID 177
精华 9
积分 3344
帖子 412
积分 3344 个
魅力 0 点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5-10-1
状态 离线

TA的礼物
赠礼物送给TA
#1
发表于 2006-1-6 20:1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史上最著名的美人计

语出《六韬·文伐》:“养其乱臣以迷之,进美女淫声以惑之。”意 思是,对于用军事行动难以征服的敌方,要使用“糖衣炮弹”,先从思想意志上打败敌方的将帅,使其内部丧失战斗力,然后再行攻取。就象本计正文所说,对兵力 强大的敌人,要制服它的将帅;对于足智多谋的将帅,要设法去腐蚀他,将帅斗志衰退,部队肯定士气消沉,就失去了作战能力。利用多种手段,攻其弱点,己方就 能顺势保存实力,由弱变强。

春秋时吴越之战,勾践先败于夫差。吴王夫差罚勾践夫妇在吴王宫 里服劳役,借以羞辱他。越王勾践在吴王夫差面前插躬屈膝,百般逢迎,骗取了夫差的信任,终于放他回到越国。后来越国趁火打劫,终于消灭了吴国,逼得夫差拔剑自刎。 那所趁之“火”是怎样烧起来的呢?原来勾践成功地使用了“美人计”。 勾践被释回越国之后,卧薪尝胆,不忘雪耻。吴国强大,靠武力,越国不能取 胜。越大夫文种向他献上一计:“高飞之鸟,死于美食,深泉之鱼,死于芳饵。要想复国雪耻,应投其所好,衰其斗志,这样,可置夫差于死地。”于是夫差挑选了 两名绝代佳人:西施、郑旦,送给夫差,并年年向吴王进献珍奇珠宝。夫差认为勾践已被他臣服,所以一点也不加怀疑。夫差整日与美人饮酒作乐,连大臣伍子胥的 劝谏也完全听不进去。后来,吴王进攻齐国,勾践还出兵帮助吴王伐齐,借以表示忠心,麻痹夫差。吴国打胜之后,勾践还亲自到吴国祝贺。 夫差贪恋女色,一天比一天厉害,根本不想过问政事。伍子胥力谏无效,反被逼自尽。勾践看在眼里,喜在心中。公元前482年,吴国大旱, 勾践乘夫差北上会 盟之时,突出奇兵伐吴,吴国终于被越所灭,夫差也只能一死了之。

女人之有此魔力,可说是上帝故意想征服男人的创造,特别对那些英雄人物。英雄和美人俨然一体,不管中外古今,占尽历史镜头,中国之历史命运,都操纵在这两种人手上。此无地,互相需要也,说好,是相得益彰;说坏,是朋比为奸。何况“自古英雄皆好色,若不好色非英雄”,烽火相欺,不外博美人一笑,冲冠发指,无非一怒为红颜,就是独身主义的希特勒亦有秘密情人,临死前还要行婚礼。伊藤博文说过“醉卧美人膝,醒握天下权”,这是最实在的自白。

因此,使用美人计,绝不会受时间时空限制,正所谓衽席为战场,脂粉作甲胄,盼来是枪矛,颦笑胜弓刀。有于战场上取上将之头者,有于国会夺元首之魄者,有父凭女贵,兄凭妹贵,甚至甘戴绿帽子而夫凭妻贵者。此计既可诱惑敌人,亦可作向上爬的阶梯。


美人计

中国民间传统常有三十六计之说,其中最香艳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美人计了,而美人计,也往往屡试不爽,能奏奇效。为何简简单单的美人计竟然小可以谋利生财,大甚至可以倾国倾城,令天下风云变色呢?道理说来其实很浅显,行计人不过是抓住了常人皆有的“食色”之性也,就连大圣人孔老夫子也曾喟叹:“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更何况是众多色欲薰心的“凡夫俗子”呢,好色之徒焉能不中计?
  

  美人计,古已有之,最早可以追溯到让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以求博其一笑的冰山美人褒姒,她就是当时的褒人为献媚周王所进;而最著名的美人计则是成就了越王勾践灭吴雪耻建立霸业的雄心的浣沙女西施,她也因此名列古代四大美人之首;此外,远嫁塞外、和亲匈奴的王昭君和义侍董卓、伺机离间的貂蝉无一不是青史留名的美人计中楚楚动人的女主角......


  这些美人计,或为邀宠,或为避祸,或为求利,归根到底一言以蔽之,从古到今盛行不衰的美人计,究其实质都是如假包换的性贿赂。



察看原图 发送到手机



西施:吴宫娇娃只是越国的高级贡品




西施
  

“君不见,馆娃初起鸳鸯宿,越女如花看不足。香径尘上鸟自啼,履廊人去苔空绿。撸羽移宫万里愁,珠歌翠舞,古梁洲,为君别唱吴宫曲,汉水日夜东南流。”

----吴伟业《圆圆曲》

  西施艳色天下重,是个不折不扣、倾城倾国的大美人,相传她出身贫贱,曾靠在溪头浣纱度日,可是她的美却惊动了水里的游鱼,它们因自惭形秽而躲藏到水底,不敢浮出水面换气,后世因此流传了“沉鱼”的典故。而她因体质娇弱,常作捧心之态,世人皆以为美,更引得邻家女子“东施效颦”,这段趣闻也流传至今。


  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有杀父之仇、灭国之恨,为了赢得养精蓄锐、砺兵秣马的时机,听从大夫范蠡的妙计,四处寻访美人献给好色成性的夫差,西施因其天下无双的美色,当仁不让地成为了复国大计中举足轻重的棋子,顺理成章地被送入吴宫,做了吴王的妃子。 

 
  西施的绝世容颜和柔言媚语果然让夫差神魂颠倒,色令智消,他下令耗费巨资为西施筑馆娃宫,终日与她嬉戏其中,从此沉湎酒色,不理朝政,将争夺盟国霸主地位的壮志置之脑后,更放松了对越王的警惕,使勾践有了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的良机。


  与此同时西施还利用夫差对她的信任,离间夫差与吴国肱股之臣大将伍子胥的关系,最终逼死伍子胥,削弱吴军事力量,为越国复兴和吴越战争越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吴国灭亡后,西施却不知所踪了,有人说她和大夫范蠡本是恋人,功成身退后双双隐居了,也有人说西施失身于吴王,忍辱负重只为复国,事毕后自沉于太湖了,更有人说西施日久生情,爱上了夫差,竟于国破之日在馆娃宫为夫差殉情了......真相已经湮没于历史的迷雾之中,只留下了这个可歌可泣的美人计传奇任后人评说了。



察看原图 发送到手机




昭君:大汉对匈奴性贿赂的和亲牌





王昭君
  

  王昭君,恐怕是历代文人墨客凭吊最多的美人之一了,后世的杜甫、江淹、王安石、马致远等人均有吟咏她的名篇传世。昭君,西汉元帝时期人氏,与屈原同为湖北归州人氏,丰神秀美,气质出尘,但昭君之所以名标青史,不仅仅因为她超凡脱俗的美,更因为她自愿请行和亲匈奴,远嫁塞外,换来了边疆的和平与安宁。汉朝在立国之初,便时常与匈奴兵戎相见,烽烟蔽日,鼙鼓震空。“自从兵戈动,遂觉天地窄。”百姓流离,田园丘墟,北方边陲迨无宁岁。自昭君和亲后,双方化干戈为玉帛,铸刀剑为犁锄,北方边陲出现了“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的和平景象。1954年在包头汉墓出土的“单于和亲”、 “千秋万岁”、“长乐未央”等瓦当残片便是这一段历史的见证。昭君出塞也因此成为一个经典的历史时刻,不断在典籍和舞台上重现,后人评述“和亲果使边烽消,鹿阁何人许共论”,不失为对她的壮举的公允之断。

也许只有杜甫才是她的知音,听出了她心中的无奈与不平----“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察看原图 发送到手机



貂蝉:被政治逼良为娼




貂蝉


  “红牙摧拍燕飞忙,一片行云到画堂。眉黛促成游子恨,脸容初断故人肠。榆钱不买千金笑,柳带何须百宝妆。舞罢隔帘偷目送,不知谁是楚襄王。”

----罗贯中《三国演义》

  貂蝉,东汉献帝时期人,原为大司徒王允府中的歌伎,能歌善舞,美丽异常,名列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三。传说貂蝉降生人世后,三年间当地桃杏花开即凋;貂蝉午夜拜月,月里嫦娥自愧不如,匆匆隐入云中,“闭月”的典故即由此而来。


  司徒王允不满太师董卓嚣张跋扈、擅权误国,一心想除之而后快,但苦无良策,终日茶饭无心。聪慧过人的貂蝉窥知情由后表示“如有用妾之处,万死不辞”。于是王允将貂蝉收为义女,精心设计了个“连环美人计”,先将貂蝉许给董卓义子吕布,未及迎娶又献于太师董卓,挑起董、吕两人的矛盾。而貂蝉也对王允的意图心领神会,处处设计离间董卓、吕布父子,成功地施展了美人计,使董卓、吕布父子反目成仇,最后更诱使吕布杀死董卓,夷其三族,为汉室朝中铲除了一大祸害,立了大功。后人叹日:“司徒妙算托红裙,不用于戈不用兵。三战虎牢徒费力,凯歌却奏凤仪亭。”
 
  本来貂蝉与吕布是令人称羡的英雄美人,但吕布白门楼被害之后,貂蝉再度飘零。后被献与曹操。曹操对她十分爱重,但后来为了拉拢关羽,遂将貂蝉送给关羽。貂蝉敬慕关羽英雄了得,以为终身有靠。但最后还是为关羽所弃。从此不知所踪。可怜一代红颜,竟被当作礼品似的送来送去,落得如此凄凉的收场,当三国好汉们以天下的名义要她奉献自己肉体做贿赂时可曾想过男儿的天下却狠狠地辜负了她?



察看原图 发送到手机




庄妃,是不是劝降了洪承畴,我想今天就这个问题来进行解说。具体说来,我想讲四个问题:第一,庄妃劝降洪承畴的戏说。第二,洪承畴何许人也。第三,庄妃劝降洪承畴不可信。第四,皇太极怎样劝降了洪承畴。

  现在先讲第一个问题,庄妃劝降洪承畴的戏说。这几年,电视剧、小说,炒得沸沸扬扬,一致都说洪承畴是庄妃劝降的,而且写的是绘声绘色,非常具体。有一本书叫《大清后妃》讲得非常具体,我想把有一段材料给大家读一下,大家听一听是怎么戏说庄妃劝降洪承畴的。有一本书这么说:“大明经略洪承畴,被俘后,以绝食誓言宁死不降之志,大玉儿夜入囚所劝降,洪承畴不予理会,仍昏昏欲睡。俄尔,忽见房内灯火辉煌,一阵香气扑向鼻内,洪承畴定神一看,那美人正睡在他的被窝里,大玉儿身许言劝,打出皇后底牌,终于降服了洪承畴”。就是庄妃不仅仅是在那儿劝,良言相劝,以情相劝,而且以身相劝,洪承畴醒来被窝旁边躺着的是庄妃,就说庄妃用色和情劝降了洪承畴,很生动。电视剧这么演,小说这么写,野史笔记也这么写,这里面就提出一个问题,就是洪承畴是不是被庄妃劝降的,我想要把这个问题说清楚,先要了解一下洪承畴是怎么回事。

  所以我讲第二个问题,洪承畴何许人也。洪承畴历史上有他的传记,正史也有他的传记,洪承畴字亭九,福建南安人,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大家注意,万历四十四年就是1616年,也是天命元年,就是努尔哈赤在这一年建立后金,黄衣称朕,同明朝要分庭抗礼。恰恰在这一年,洪承畴中进士了,这也就意味着洪承畴的一生要同清朝结下不解之缘,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想稍微把话扯远一点,就是当时中国的政治舞台上,主要有三股政治势力:第一,明朝。第二,农民军。第三,清朝。在这三股政治势力相互斗争当中,洪承畴在这个舞台上,演出了什么样的历史活剧?

  第一,明朝。洪承畴中了进士之后,万历、泰昌、天启这三朝洪承畴都没有受到重用,到了崇祯朝,洪承畴开始受到重用。为什么崇祯朝洪承畴受到重用?因为崇祯初期,西北农民军蜂起,崇祯知道洪承畴知道军事,就派他做三边总督,去同农民军作战,农民军的闯王高迎祥在同洪承畴作战当中,被洪承畴打死,高迎祥的部下李自成就接过闯王的旗帜也成闯王,他率着军队进入四川,洪承畴统帅军队同他作战,李自成不敌,就是败走陕西,洪承畴派他的部下叫曹变蛟统帅军队,李自成大败,李自成以十八骑遁走商洛,就是李自成最惨的时候仅仅有十八个骑兵,仅有十八个人骑着马,败走到商洛地区,从此农民军处于一种低潮的阶段。

  第二,农民军。刚才说到了李自成这时候处于一种低潮,但是后来李自成又是一个高潮,他率着军队打到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当时不叫景山,明朝时候不叫景山,所以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就是正好处于李自成为首的农民军两次高潮之间,这个时期,这个时候,是崇德三年。

  第三,清朝。清朝这个时候,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是个什么样的角色,大家知道,天聪元年就是1627年,皇太极正式登上皇位,皇太极继承他父亲,做了大汗的位置,这年改元天聪元年,1627年,皇太极跟他父亲在头一年,率领军队打宁远,结果兵败宁远。同年,努尔哈赤死了,皇太极对这件事情不服气,不服输。他就在天聪元年,就是,1627年带着军队继续来进攻,他的目的:第一,想雪宁远兵败之耻;第二,想取得新的军事胜利,来巩固他刚得到的这个汗位;第三,想掳掠一点粮食,来缓解后金这个时期的因为灾荒造成的粮食危机。皇太极带了军队先打锦州不克,又打宁远还不克,回过头来再打锦州,仍然不克,前后二十五天,大小打了二十五仗,败了。所以皇太极非常气愤,他说:“昔高祖皇帝攻宁远,不克,今我攻锦州又未克,似此野战之兵,尚不能胜,其何以张我国威耶?”宁远锦州都打不下来,怎么张大金的国威呀?撤兵。皇太极不甘心,他就总结失败的原因,其中一个就是没有红衣大炮,他就加紧研究红衣大炮。到了天聪五年,红衣大炮研制成功了,皇太极统帅军队,带了红衣大炮打大凌河城,把大凌河城打下来了。打下来以后大家感觉是好事情。不然,打了大凌河城,城毁了,没得到城,把祖大寿招降了,招降了之后,祖大寿又叛逃了,又逃到明朝了。俘虏了大约有一万人,这一万人你还得管他吃饭,后金这时候闹灾荒,自己的粮食都没得吃,怎么管这一万多人吃饭?所以后金将领内部,贝勒内部发牢骚,说这一仗虽然打胜了,但是有什么意义呀?于是就调整策略,就是带着军队入关,攻破长城入关,皇太极时期先后五次军队入关打到中原,掳掠了大量的金银、财宝、粮食等等。缓和后金经济的危机,并且也使很多的军官、贝勒增加了财富。这也不是办法呀,打完了跑回来,你在关内一城一地都占不住,有人又有意见了,说你这样也不行呀,就是掳掠,你达不到迁都燕京,入主中原的目的。那怎么办呢?说还要打,一城一地的打,就是关外主要有四个城,最主要锦州、松山、宁远等四个城,要把锦州打下来,把宁远打下来,才可以进攻山海关,攻破山海关,才可以入主中原。所以皇太极就调整策略,就是先打锦州,锦州硬打又打不下来,就把锦州给包围起来。包围起来,锦州城里的人没有粮食吃,人没有粮食,马没有草料,这个时候锦州城的守将,就是原来投降皇太极,又叛归明朝那个祖大寿。锦州城里到个什么程度?兵士死了以后吃他那个肉,把弱马杀了吃马肉;没有烧的,死的马的骨头,死的人的骨头做柴火用,就到这个地步。祖大寿就告急,告到崇祯皇帝那里,崇祯皇帝就派洪承畴做经略,率领八个总兵,十三万步兵和骑兵,筹措了一年的军队粮食和马的草料,来解救祖大寿的锦州之围。洪承畴的军队就到了宁远,宁远再往北就到了松山,后金军队初打的时候就失利。这时候皇太极从沈阳紧急赶到松山前线,我前面讲过了,皇太极鼻子流血,用木头碗接着,一面打了马一面接着血到前线去,结果这一仗皇太极打胜了,洪承畴带着他的军队,一万多军队就逃到了松山城里面,守城。那吴三桂很惨,吴三桂几乎是一个人逃跑,跑回宁远非常狼狈,十三万军队,战死五万多人,尸体枕藉,海边淹死人的尸漂在海滩上,就是近海的地方,像死的雁一样漂了一片。但是有一个人,后金军队围困松山,洪承畴内部一个将领,就把城门打开了,皇太极率军队清军就打到城里,就把洪承畴抓住了,抓住总督洪承畴巡抚邱民仰,东协总兵曹变蛟,还有辽东总兵王廷臣,皇太极下令,把辽东巡抚邱民仰杀了,把东协总兵曹变蛟杀了,把辽东总兵王廷臣杀了,给祖大寿看一看,你不投降不投降,不投降我抓来就杀了你。下令不杀洪承畴,把洪承畴带回到沈阳,就劝他投降,洪承畴是非常坚决不投降,皇太极就绞尽脑汁,就想劝洪承畴投降,这里面就出现了劝降这一幕的历史剧。

  那洪承畴怎么降的,是不是庄妃劝降,我说庄妃劝降洪承畴纯属戏说,历史没有这么回事,松山城破了之后,明军的败报报到北京,举城震惊,洪承畴当时是明朝的最重要的军事统帅,报说洪承畴是殉国了,洪承畴殉国这个消息到了朝廷里头,崇祯帝很感愤,说第一给他建一个小祭奠他,第二设十六坛来祭奠他,十六坛一品官死了之后,设九坛,洪承畴设十六坛,一坛一坛的祭,祭到第九坛的时候,又得到军报了,说洪承畴投降了,没死,崇祯帝原来准备第16坛的时候他亲自去祭奠,崇祯是非常尴尬呀下令不再祭了,那个庙刚开始盖,下令停了,这件事情这个庙有一本书是刘献廷写的,书名叫《广阳杂记》记了这件事情,北京正阳门东月城有观音大士庙,其观音庙,崇祯中敕建,以祀经略洪承畴,后知洪生降,改祠大士焉,就说前门,北京前门东月城,有一个庙,我们小时候还见过有这个庙,在东月城下面有一个庙,当时是崇祯下令是祭奠这个洪承畴的,那洪承畴到底怎么降的,是不是庄妃劝降的,我说可以肯定的说,不是庄妃劝降,那你理由是什么呢?

  第一,文献没有记载。这么重大的事情,满文文献、汉文文献,朝鲜文文献,没有记载,经典没有记载,档案也没有记载,可以说,没有一条文献根据。第二,违反后宫制度。后宫是有制度的,一个皇帝的爱妃你怎么可以一个人出了宫,到一个俘虏将领的囚所,敌对方的将领的囚所,一个人,宫廷制度是不允许的。第三,安全没有保障,庄妃已经有了儿子了,福临就是后来的顺治,皇太极的儿子很少,个个视为珍宝。庄妃离开了皇宫,离开了儿子,单独一个人,也没有警卫,到洪承畴的囚所,洪承畴当时下决心我绝食,我要死,要殉大明皇朝。如果一个爱妃单独到那儿去,出了闪失,责任何等重大呀,皇太极怎么会做这种愚蠢的事情?第四,身许更属荒谬。皇太极是大清国的一国之君,庄妃是他的爱妃,而且还给他生了黄九子福临,他怎么会派他自己的爱妃到敌国的一个将领囚室里面,用色情来换取洪承畴的投降?洪承畴在皇太极的时候也就是一个俘虏,我说庄妃身许洪承畴,劝说洪承畴投降,这不仅是戏说,而且是胡说。第五,双方语言不通。洪承畴说汉语,庄妃是蒙古族人,说蒙古语,到了皇太极的宫里头,学了满语,就是庄妃会说满语,也会说蒙古语,就是不会说汉语,当时关外的汉人不能进到后宫里边,她没有机会同汉人进行交谈,所以庄妃会说满语,会说蒙古语不会说汉语,那么庄妃到了洪承畴这儿,两个人语言不通,又不能有翻译第三者,有翻译第三者又不能发生那种感情的事情。所以,从语言来说,他们没法交流,不可能用色情和身许来劝说洪承畴投降,所以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庄妃劝说洪承畴投降,历史上没有这件事情,纯属戏说。

  第四,皇太极如何劝说洪承畴投降。明朝的将领是很有骨气的,一般的不轻易投降,在努尔哈赤打下辽阳之后,俘虏了一个人叫张铨誓死不投降。软的、硬的方法劝降,就是不投降,最后是绝食而尽。死之前,还望南祭拜,忠于大明王朝。后来又活捉过一个人叫张春,弓长“张”,春天的“春”,皇太极用软的办法劝说不投降,开始绝食,后来他想也不能绝食,也可能有一天明朝军队又重新占领了沈阳。后来就把他送在一个庙里头,送到庙里头还穿着明朝的衣服,不剃发,在一个庙里头十年,最后老死,所以皇太极是很赞赏这些事情的,说明朝的文武官员因为受到了很好的教育,所以他们都很讲气节,他要清朝的官员要学习一些儒家的知识,还谈不到经典,也要有自己的节气。

  洪承畴被俘虏之后,押到沈阳,他不投降,皇太极先派了范文程去劝,范文程是范仲淹的后裔这个时候已经很有地位了,到了洪承畴的囚所,洪承畴是拍案大骂,说你背叛了大明,投降了清朝,你没有资格同我说话,范文程也不气,慢慢跟他讲古今的道理,就是这种例子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我看大明气数已尽,应该归顺清朝,洪承畴还是态度强烈,非常抵制不投降,据历史记载,这个时候是房子上掉了一块尘土,掉在洪承畴的衣服上,洪承畴看这个灰尘落在自己衣服上,就把这个掸掉了。范文程看到这个情节,马上就返回到皇宫就见了皇太极,他跟皇太极说,他说洪承畴已经是快死的人了,房梁上掉下一块土,他掸掉了,他对自己的衣服尚且这么爱惜,可见他对他的生命会更爱惜,这个人想求生,不想死,可以劝降。皇太极得到这个消息之后,亲自到了洪承畴的囚所,《清史稿·洪承畴传》记载是这样的:“上自临视,解所御貂裘衣之,曰先生,得无寒乎,承畴瞠视久,叹曰:真命世之主也,乃叩头请降,上大悦”。就是皇太极到了洪承畴的囚所,没有讲大篇的道理劝他投降,因为天比较冷,把自己穿来那个貂皮的衣服脱下来给洪承畴披上,完了说你觉得很冷吧,把衣服给他穿上,洪承畴看了一会儿,就想真是难得呀!明朝的崇祯皇帝不会这样子,很受感动,就决定投降。这个事情说明洪承畴投降的关键是皇太极的劝降,而不是庄妃的劝降。皇太极的出现,洪承畴做了个比较,就是把皇太极和崇祯帝做了个比较,他认为皇太极可以算是真命天子,将来会有一番作为和事业,他决定投降,我认为,洪承畴的投降原因很复杂,不会一两句话劝动,他在囚所里头,要冥思苦想,把他这一生的经历全面地回顾。农民军的情况,洪承畴知道,因为交过仗,他认为农民军将来不可能统一天下,明朝他也了解,他做过三边总督,也了解,明朝的腐败他也了解,他认为明朝的腐败之势不可挽回,清朝的情况他打过仗,在囚所呆过又到了沈阳,应当也有一些了解,他判断清朝有可能继续发展,进入中原,在这种政治的权衡之下,洪承畴做了决定就投降清朝,不是靠着庄妃眉来眼去,就说服洪承畴投降了,不可能是这样的,也不会这么简单。

  但是有一点请大家注意,就是著名的清史学家孟森先生他看了清史稿洪承畴传这段记载他说了一句话,他说这是好事者附会之词,他认为皇太极这么去劝这个事情可能是没有,后来一些文人加上去的,为了说明皇太极的圣明,这个事情我们今天不做考证了,我主要是说明洪承畴的投降,主要不是庄妃去劝说的,庄妃劝说洪承畴投降的事情子虚乌有。

  洪承畴降清剃了发意义重大,为什么皇太极这么看重洪承畴?历史上有大书特书,并且说他亲自去,劝降意义我认为:第一,就是祖大寿当时还在锦州没有投降,祖大寿的三个弟弟都在洪承畴的军中,皇太极下令也不要杀祖大寿的几个弟弟,后来放祖大寿弟弟到了锦州去劝祖大寿投降,祖大寿投降了,祖大寿是明朝在关外当时最杰出的将领,祖大寿投降了,就标明明朝在辽东整个军事力量的瓦解,和将领人心的瓦解。还有吴三桂是洪承畴的部下,洪承畴是总督吴三桂是总兵,宁远总兵,留着洪承畴,进一步地劝说吴三桂投降,因为下一步要解决是宁远,宁远的守将是吴三桂,后来,果然吴三桂也投降了。就是招降了洪承畴,可以瓦解明朝一部分重要的高级将领,特别是关外地区的高级将领,这一点后来证明是做到了。第二洪承畴投降之后皇太极的时候并没有重用他,洪承畴受重用是顺治入关、多尔衮对他加以重用,让他做了大学士,做了总督,做了左督御史。洪承畴在清军入关以后,定鼎中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洪承畴做了总督,又做了经略,定江南,掠湖广,占云贵,主要是洪承畴统帅的,南宁几个王的投降,洪承畴统帅军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洪承畴在清军入关之后,定鼎中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个也证明了皇太极当时千方百计要劝降洪承畴,他的决策是对的。第三,史书说:“清初诸大政,皆定自太祖、太宗朝,是为承畴事成之”。

  清朝的大计是清太祖、清太宗定的,把这个事情变成现实是洪承畴,因为皇太极有入主中原这个宏伟的志愿,把这个实现了,是洪承畴,我说这句话有一定道理,但是也有所夸大,说到这里,我们再做一个比较,就是皇太极和崇祯皇帝做比较,崇祯皇帝把自己的督师,蓟辽督师,国之长城,著名英雄袁崇焕视同敌人,处以磔刑,自毁长城。皇太极把原来是自己的敌人,千方百计地劝说让你投降,化成自己的力量,然后再用洪承畴等这些降人再攻打明朝,一个是把自己的人,变成敌人,杀了;一个是把自己的敌人降服了,变成自己的力量,洪承畴成了明朝的掘墓人,就这点来说皇太极比崇祯皇帝高明。所以我说,皇太极的胜利和崇祯帝的失败不是由天定,而是由人定,崇祯的错误,就是不能用人,忠臣给杀了,自己修的长城自己毁了。皇太极是把原来的敌人拉过来,投降了,为我用,替我大清打江山,就这一点来说皇太极比崇祯皇帝高明,也说明明朝的灭亡是必然的。明朝的灭亡,我说不是由天而是由人,明朝后期的皇帝在处理一系列重大问题上,有错误。所以我们要了解清史,必须了解明史,常说明清不分家,清承明制,所以大家不仅要关心清史,还要关心明史。这样对清史有一个总体地了解。




察看原图 发送到手机





俗话说:英雄难过美人关,因此,有人使用美人计而除掉了害国害民的逆贼;也有人使用美人计却”赔了夫人又折兵”。其实,美人计的成功与失败,不是计谋本身不灵,而是策划不周,控制不力。《三国演义》中既有使用美人计成功的事例,也有使用美人计失败的事例。下面就是这样两个不同的事例。 

  1:王司徒使连环计的故事

  司徒王充见18点诸候讨伐董卓的行动不了了之,董卓的气焰越来越嚣张,虽然心急如焚,却无计可施。

  一天深夜,貂蝉见王充两眉愁锁,便主动对王充说:“倘有用妾之处,万死不辞。”五充见貂蝉不但貌美,而且如此大义,十分感动,便同貂蝉一起设下“连环计”。

  王充先将貂蝉许配给吕布,又借故将貂蝉送到董卓府中。貂蝉凭着自己的胆识和机智,巧妙地离间了吕布与董卓之间的关系,使吕布产生了欲报夺妻之恨的念头。于是,王充便得用吕布之手,将董卓除掉了。(三国演义见第八回



察看原图 发送到手机




2: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故事

  周瑜想用美人计,将刘备骗到东吴后杀害,不想刘备与孙尚香真的成亲。于是周瑜又设玩物丧气之计,刘备果然被声色所迷,全不想回荆州。眼见到了年终,赵云来见刘备,诈称曹兵杀奔荆州,请刘备即刻返回。刘备说“必顺与夫人商议。”赵云说:若和夫人商议,必不肯教主公回。不如休说,今晚便好起程。”

  刘备对孙夫人说,已到年关,想要拜祀祖宗。孙夫人说:休得瞒我,我已听知了也!方才赵子龙报说荆州危急,你欲还乡,故推此意。刘备见此情景,只得以实相告。孙夫人说:妾已事君,任君所之,妾当相随。刘备又说:夫人之心,虽则如此,争柰国太与吴候安肯容夫人去?于是孙夫人便以江边拜祖为名,望荆州逃去。

  孙权得知刘备逃走,派兵追赶。危急之时,刘备便将周瑜以孙尚香为诱饵谋害自己实情说出。孙夫人听后对哥哥如此做十分不满。于是,上前怒斥前来追赶的吴将。帮助刘备逃到江边。乘上诸葛亮早已准备下的战船,终于回到荆州。(见第五十五回)

  书上说中,有两次规模较大的美人计,其中一次是王充利用貂蝉来离间吕布与董卓,最后,王充借吕布之手杀死了董卓;另一个是周瑜利用孙尚香诓骗刘备到东吴就亲,结果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

  为什么同样的美人计,一次顺利地获得了成功,而另一次却惨遭失败呢?

  由司徒王充一手策划的连环计,目的是要离间吕布与董卓之间的关系,然后再利用吕布之手除掉董卓这个逆贼,最后王充完全达到了这个预期的目的,因此说,王充所策划的这次策略行动是一次非常成功的行动。王充所策划这次大获成功的策略行动,其成功奥秘在哪些地方呢?

  首先,美人积极主动配合,机密不为外人所知:

  王充虽然早就想除掉董卓,但是因为实在没有什么好办法,所以一直处于烦恼的状态之中。这次,他见董卓在席间杀了大家,尽管气得坐立不安,夜不能寐,但是仍然没有想好主意。只是到了貂蝉对他说:“倘有用妾之处,万死不辞”的时候,他才突然顿悟,想到可以用貂蝉来设美人计。因此,从这个意义来说,王充的美人计是美人自己主动提出来的。似乎用来离间董卓和吕布的连环计完全是王司徒一个人想出来的。其实不然,应该说想出这个计谋的人是王充和貂蝉两个人。

  我们知道,美人计中的美人是这场戏中的主要角色,这场戏的演出能不能成功,关键在于美人的应变能力和表演技巧。同时,貂蝉只身与董卓、吕布周旋,虽不能说是“与狼共舞”,却也是名副其实的“与虎同眠”,这场戏一旦演穿了帮,不介所设的计谋要失败,就连王充貂蝉两个的身家性命也难保。因此,就要求美人必须具有超人的胆识。

  在美人计实施的过程中,貂蝉在关键的时刻也确实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例如,当吕布频以目视貂蝉的时候,她也能恰到好处地以秋波送情。当王充命貂蝉为董卓唱曲时,她能很快将董卓迷惑住。如果不能同时讨得这两个人的喜欢,这一计也就无法实施。当吕布来到董卓卧房偷目窃望时,貂蝉也以目送情,弄得吕布神魂飘荡。当她约吕布在凤仪亭相见时,也是在貂蝉的导演下演出一场“吕布戏貂蝉”,正是这场假戏,进一步加深董卓与吕布之间的妒火......

  由此可见,整个计谋的实施过程,都在貂蝉的有效控制之下。如果没有貂蝉在其中推波助澜,那么,即使策划得再周密,也能随时有可能弄假成真或者中途夭折。另外,他们把计谋做得密不透风,也是取得成功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从谋划到实施的整个过程,除了五充和貂蝉两个人之外,没有第三个人知道,而且他们两人又都是这个计谋不可缺少的实施都,如此大的一个行动,又经历了如此长的时间,期间不但施谋的对象董卓和吕布一直被蒙在鼓里,就是那此旁观者们,也始终没有看出这个“葫芦里卖的究意是什么药”这实在是非常不容易的。

  其实,能够掌握对方的弱点,击中对方的要害

  我们知道,实施美人计除了美人要美之外,施谋的对象一定要好色。如果施谋对象是一个正人君子,或者是一个色盲。那么,无论什么样的美人也难以奏效。例如,曹操就曾经给关羽送过十个美人,想要以此收买关羽之心,然而关羽却始终不为所动。可见,美人计并不对什么人都适用的。

  王充之所以要对董卓和吕布用美人计,而不用苦肉计或者别的什么计谋,除了王充的身边有一个愿意献身的美人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二人皆好色之徒。如果两个人中只有一个人好色,那么,这一计也无法实施。

  当李儒见董卓与吕布两人因争夺貂蝉而大打出手的时候,便劝董卓道:今貂蝉不过一个女子,而吕布及太师心腹猛将也。太师若就此机会,经蝉赐给布作妾,布感大恩,必以死报太师。”董卓听了李儒的话,也确实有了将貂蝉赐给吕布之意,并且果真前来征求貂蝉意见。

  这时的情况就变得十分严重了,如果真的把貂蝉送给吕布,吕布虽然不见得就对董卓感恩戴德,但是吕布至少不会再与董卓叫劲儿,那时王充计划可就全泡汤了。值得庆幸是,貂蝉及时排除了这个干扰,她先是向董卓表示“妾宁死不辱”接着又要拔剑自刎,经貂蝉这么一折腾,还真把董卓弄得没了脾气。

  第二.有心谋划,无力控制

  周瑜也曾设计过一次著名的美人计,企图以孙权的妹妹孙仁为诱饵,将刘备骗到东吴作人质,然后强处索要荆州。但是这次美人计的结果却是赔了夫人又折兵。那么周瑜所精心设计的美人计为什么会事与愿违?

  首先,所设之计早已被对方看破了,只是自己将自己蒙在鼓里。

  周瑜所设的美人计,除了周瑜、孙权、鲁肃这三个人之外,再也没有第四个人知道,不要说做媒的吕范,就是孙权的母亲也都在蒙在鼓里。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此事似乎做得十分机密。

  其实,事情做得机密不机密,主要不在于是否走漏了风声,而在于是否能被别人看破了。为什么连刘备都能一眼将周瑜所设计看得清清楚楚?这并不是刘备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周瑜的计谋中有很多不合情的地方。

  例如,按照当时的风俗,一般都是男的一方主动提亲,极少有女方主动找上门的,何况刘备算不上的白马王子。可是,孙权却突然提出将并不愁嫁的妹妹送给刘备,而且还表现得有此迫不及待。还有,自古以来,都是女人嫁到男人家里来,很少有男人被娶到女人家里去的,可是孙权却特别要求刘备一定要到东吴就亲,这就让人觉得有些不对劲儿了.......

  一个计谋如果有破绽,就容易被人识破;而计谋一旦被人识破,就不再是计谋了。这就是周瑜献美人计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次,美人计中的美人并不能与施计人所控制

  尽管刘备 诸葛亮识破了周瑜的美人计,但是如果没有美人孙尚香的配合和帮助,刘备即使插翅也逃不出周瑜的手心,孙仁本来是被当作诱饵的,为什么反来帮助刘备呢?这主要是因为孙仁不是一般的女子。

  孙尚香是个志胜男儿的人,孙仁虽受吴国太溺爱,但是在她身上却没有骄娇之气。她与一般的女子不同。周瑜曾介绍说:孙仁极其刚勇,侍婢数百,居常带刀,房中军器摆列遍满,虽男子不及时。吕范也介绍说:吴候之妹,身虽女子,志胜男儿,常言:若非天下英雄,吾不事之。就连孙仁的洞房之中也是两边刀枪森列,侍婢皆佩剑。(见第五十四回)

  由此可见,孙仁至少有两个不同于大家闺秀的特点,一个是不爱红装爱武装的性格,另一个是若非天下英雄,吾不事之的志向。这两个特点就使她所接触的事物不同于一般的妇人,因而,她的见识也就大大高于一般的妇人。

  孙尚香是个深明大义的人。孙仁是个女流之辈,又是一个两情欢洽的新娘,即使留恋儿女之情也是无可非议的。然而当她得知荆州危急,并听刘备说出“备欲不去,使荆州有失,被天下人耻笑;欲去,又舍不得夫人”的烦恼时,孙夫人毫不犹豫地表示:妾已事君,任君所之,妾当相随。”如此深明大义,家在难能可贵。

  同时,摆在孙夫人面前的还有一个难以做出的抉择,这就是与母亲的离别。如果跟着刘备回荆州,就必须割舍母女之情;如果留恋母女之情,就不能放刘备回荆州。在这个两难的选择面前,孙夫人之所以选择了跟随刘备,并不是她不留恋自己的母亲,也不是她不喜欢安乐的生活,而是她把自己的命运与夫君的事业联系在一起了。为了实现夫君的宏图大志,她宁愿放弃自己眼前的一切。可见看的是大局,看的是长远。

  孙尚香是个有勇有谋的人。刘备要想逃回荆州,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于是孙仁主动为刘备出谋划策。由于孙夫人善于随机应变,竟使她的母亲信以为真,使得她与刘备得以离开扬州。这说明孙夫人是个很有心计的人。

  孙权得知刘备逃走,屡次派人追赶,在这种紧要的关头,孙夫人站了出来,对着前来追赶的兵将骂道:我已嫁他人,今日归去,须不是与人私奔。我奉母亲慈旨,令我夫妇回荆州。便是我哥来邮局须依礼而行。欠二人倚仗兵威,欲待杀害我耶?这真是临危不惧,敢做敢为,充分表现出她有勇的一面。

  周瑜的美人计在实施的过程中,就意外地遇到到了使他机毁人亡的两只飞鸟,这就是乔国老与吴国太。这两个人虽然都是局外人,但是,他们对周瑜的计谋却起着极大的破坏作用。如果从刘备的角度来说,乔国老和吴国太当然是两个贵人,但是,如果从周瑜的角度说,他们两人则是成事不足,败事有足的干扰因素。

  由于周瑜在策划他的美人计时,没有想到乔国老与吴国太两个会搅和到这件事中来,因此没有事先采取心要的防范措施;又由于乔国老,特别是吴国太的特殊身份,周瑜只能惟命是从,因此,使他失去了对事件的控制能力。

  一项计谋如果在实施地过程失去了有效的控制,即使策划得十分周密,也难以取得成功,更何况周瑜的计谋在策划的过程中就有很多致命的漏洞,因此可以说,周瑜所设的美人计,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的结局。




书酒诗词 www.shujiu.com


我常常对着天上的月亮/想/等我攒够了钱/就把宜昌的月亮买下来/分一半给你/另一半/留着/风干了/下酒
顶部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11-24 05:34

书酒论坛
原创诗词楹联文学交流区 Powered by Discuz! 5.5.0 书酒诗词 www.shujiu.com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书酒国风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