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书酒国风首页


发表回复
发表新贴
标题: 漫谈红楼——功利与蕴藉
瀞漪
诗童
Rank: 2
再也不是洒脱是非的宝贝


UID 3944
精华 1
积分 116
帖子 88
积分 116 个
魅力 0 点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7-3-18
状态 离线

TA的礼物
赠礼物送给TA
#1
发表于 2007-9-5 23:0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QQ
漫谈红楼——功利与蕴藉

丹麦批评家勃兰兑斯举过这样一个例子:我们观察一切事物,有三种方式——实际的,理论的和审美的。一个人若从实际的观点来看一座森林,他就要问这森林是否有益于这地区的健康,或是森林主人怎样计算薪材的价值;一个植物学者从理论的角度来看,便要进行有关植物生命的科学研究;一个人若是除了森林的外观没有别的思想,从审美的或艺术的观点来看,就要问它作为风景的一部分其效果如何。

功利

    看罢,不觉想到阅读《红楼梦》。我们究竟在用怎样的方式阅读它?挖掘的,猎奇的,还是审美的?挖掘它的人,将它看作埋藏了无数历史陈迹的古墓,猎奇心强的人,将它看作处处玄机深不可测的迷宫,而审美的人,只将它看作一部文学巨著,艺术精品。
    挖掘它的,想要猎奇的,不免带着强烈的功利心,一定要在自己期望的领域内有所得,更有甚者以出卖这些“所得”而谋取利益。
    文学不带有直接功利目的(但这种无功利本身也隐含着某种功利意图,这一点会在后文谈到),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审美并不寻求直接的实际利益满足。康德说:“那规定鉴赏判断的快感是没有任何利害关系的”。“一个关于美的判断,只要夹杂着极少的利害感在里面,就会有偏爱而不是纯粹的欣赏判断了”。文学因为其无功利,才是审美的。而审美意识形态,是文学的特殊属性。
    文学的这种无功利性集中体现在作家的创作活动和读者的阅读过程中。刘勰提出“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虚静”即是无功利之心。作者只有保持这种“虚静”之心,才能写出自己心中所想,写出好作品。不是以利益为导向而写作。
    以明朝为例,随着城市工商业的发展,文人和市民化和市民化读者群膨胀,文学创作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商品化。文人为谋生而写作,书肆为牟利而刊行,一些文学作品难免沦为金钱的附庸。这种倾向难免会使一些末流作者被铜臭污染了良心,一味去迎合市民的低级趣味和书商的赚钱欲望胡编乱造一些荒诞不经,色情下流,腐蚀人心的东西,使得晚明文坛流淌着一小股浊流。
    作为读者,保持一颗无功利的心,才能真正进入文学的审美世界。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中说“中国人看小说,不能用鉴赏的态度去欣赏它,却自己钻入书中,硬去充一个其中的角色。所以青年看《红楼梦》,便以宝玉黛玉自居;而老年人去看,又多占据了贾政管束宝玉的身份,满心是利害的打算,别的什么也看不见了。”
    可是至今“自己钻入书中”的不乏其人,甚至带着铁锹想一挖再挖的人也很多。这样对待一部小说,我想,审美距离已经消失了,也就无法欣赏《红楼梦》的美了。
再从深层次说,文学“无功利”的背后其实存在着某种功利。文学直接地是无功利的,但间接地或内在的却有隐伏着某种功利性。但这里的“功利”并非上述的“利益”,而是社会功利性。
    “虚静”的目的正是“虚静而明”,表现为审美地掌握世界这一深层的目的。文学的功利性在于,它把审美无功利性仅仅当作在再现社会生活这一功利目的的特殊手段。
    曹雪芹十年辛苦写作《红楼梦》,虽则自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推了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堂堂之须眉,诚不若彼一干裙钗?实愧则有余、悔则无益之大无可奈何之日也。当此时则自欲将已往所赖上赖天恩、下承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美之日,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兄规训之德,已至今日一事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记,以告普天下人。虽我之罪固不能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不肖,则一并使其泯灭也。虽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其风晨月夕,阶柳庭花,亦未有伤于我之襟怀笔墨者。何为不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以悦人之耳目哉?”
    但作为读者,我们能体会到作者的大旨绝非仅仅记述女子,悔已之过,更深层次的,是作者对封建社会的清醒认识和内心和伤痛,作者对残酷现实的批判和对美好事物被毁灭的悲悯之心。作者虽说阅读此书可为喷饭供酒,但是,哪个有感情的读者没有为这样一部悲剧流下伤心的泪水,在心里留下深重的惋惜和悲哀?《红楼梦》没有给作者本人带去财富和荣耀,但它带给了无数读者内心的震颤和对现实的反思。它的深刻的现实意义使它永远拥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蕴藉

    文学作为话语,具有蕴藉的特点。“蕴藉”来自中国古典诗学,指文学作品中那种意义含蓄有余,蓄积深厚的状况。“深文隐蔚,余味曲包”。蕴藉似乎被看作是评价文学作品的一个标准。“蕴藉”是古典诗学的一个常用概念,强调文学的语言与意义应当蕴蓄深厚,余味深长。
     《红楼梦》作为一部小说,亦充分体现了“蕴藉”这一诗学特点。
     蕴藉可指一种内部包含或蕴涵多重复杂意义,从而产生多种不同理解可能性的话语状况。《红楼梦》描写了上至宫廷,下至乡野,形形色色四百多个人物,千百件大大小小的事情,不能不说它是复杂的。其中许多的人物,事物,都是复杂的。比如黛玉这个艺术形象,读者的喜好难以统一,因为她本身是个个性复杂的人物,纯真且心思细密,痴情且不乏小性儿,才高又目下无尘……不只黛玉,《红楼梦》的人物每个都不是单一的艺术形象,都如钻石般光华流转。淋漓尽致地表现着复杂的人性。
    《红楼梦》文本本身也带有话语蕴藉的属性。文本是特定的,但文本的意义似乎是无限丰富的。即使关于小说的主题,历来许多专家学者研究的颇多,但始终没有达成一致的公论。
    《红楼梦》有着如此强大的艺术魅力,与作者本身对文字的娴熟驾驭不能分离。小说中许多的文字,级为传神,不少句子精妙非常,使人过目不忘。比如“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等等,不多赘述。
    话语蕴藉表现为含蓄和含混。
    含蓄是指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允许仿佛无限的意味,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所谓“含蓄这意不浅露,语不穷尽”。宝玉送黛玉两方旧帕之事,作者未点明旨意。只说“这里林黛玉体贴出手帕子的意思来,不觉神魂驰荡:宝玉这番苦心,能领会我这番苦意,又令我可喜;我这番苦意,不知将来如何,又令我可悲;忽然好好的送两块旧帕子来,若不是领我深意,单看了这帕子,又令我可笑;再想令人私相传递与我,又可惧;我自己每每好哭,想来也无味,又令我可愧。如此左思右想,一时五内沸然炙起。”
如此写法,不点明,不说破。反而使读者觉得精彩,感受到宝黛之间那份相知相惜的真挚感情。
    含混是看似简单而确定的话语蕴藉多重不确定意义,令读者回味无穷。如宝琴所编十首怀古诗,言辞虽简单,可是却使得多少读者苦思谜底而不得。



    真正成功的文学作品,总是善于把隐秘的社会意图掩藏或渗透在审美诗意的世界中,并赋予这种审美诗意世界以多重读解的可能性。《红楼梦》正是如此,所以,才会引发无数的论争,无数的猜测,无数的观点,并且不曾停息。这是它的魅力所在,但如果忽略它是一部文学作品,而无休止地去挖掘深意,就会偏离了审美的方向了。
    《红楼梦》虽然提供了我们无数种阅读的可能,但我依然不愿意将他与清朝历史或者某某皇族捆在一起。诚然,文学作品反映的是时代,但并不是时代的照相,它是艺术化了的,人文化了的。不要企图在小说中一味挖掘历史真相,也不要致力于探究所谓的隐秘,把它仅当作不一部优秀而珍贵的文学作品去阅读,去欣赏,不是很好吗?


(参考<文艺学概论><中国文学史>)

书酒诗词 www.shujiu.com


爱别离
顶部
夜雨萧萧
诗徒
Rank: 3Rank: 3


UID 3942
精华 5
积分 130
帖子 112
积分 130 个
魅力 0 点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7-3-18
状态 离线

TA的礼物
赠礼物送给TA
#2
发表于 2007-9-6 22:0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请问下楼主,你的<文艺学概论>是哪个版本,哪位编者的?文学史是不是袁本的?
看楼上应该是研究生了,是吗?
说的很好,学习了.



肆无忌惮的阳光就这样照耀我美丽的午后,抬头的瞬间,你看到的是一张干净的笑脸 ^-^
顶部
小轻 (轻解罗裳·好酒·酒之小轻)
书酒国风管理
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


热情酒民奖
UID 6
精华 69
积分 26138
帖子 19307
积分 26138 个
魅力 7 点
阅读权限 200
注册 2005-8-16
状态 离线

TA的礼物
赠礼物送给TA
#3
舟家嫂子还在读书,呵,也喜欢红楼呀,学习中



小轻的文集
藏头·步李白韵
轻歌漫舞彩云间,
解闷消愁君醉还。
罗绮红颜掩不住,
裳霓曲罢弃江山。
关于小轻的头像
顶部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11-26 19:42

书酒论坛
原创诗词楹联文学交流区 Powered by Discuz! 5.5.0 书酒诗词 www.shujiu.com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书酒国风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