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原创]
望梅止渴可以有(心理学定律十二——安慰剂效应)
[打印本页]
作者:
大道不空
时间:
2016-2-29 09:28
标题:
望梅止渴可以有(心理学定律十二——安慰剂效应)
望梅止渴可以有(心理学定律十二——安慰剂效应)
文/大道不空
望梅止渴的故事大家应该都听过,它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三国时期,曹操带兵攻打宛城(今河南南阳)的张绣时,经过方城县一个叫梅林铺的地方。时值中午,烈日当空,天气十分炎热。曹操派人四处找水,又命令士兵就地挖井,始终见不到一滴水。
士兵们全军都很口渴,都失去了继续行军的动力。为了不耽误行军,曹操灵机一动,站在高处,指着前面一个小山包说:“前面就有一大片梅林,结了许多梅子,又甜又酸,可以用来解渴。”士兵们听后,嘴里都流口水一时也就不渴了,个个来了精神,加快行进速度,最后到达前方有水源的地方。
前方真有梅林吗?其实不是,曹操只是玩了一个心理暗示的把戏,就成功地调动了士兵们的潜能,从而顺利实行了继续行军的计划。
望梅止渴和画饼充饥,如今都成了负面词,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只要运用得法,望梅止渴一样可以达到很正能量的效果。
心理暗示在心理学上有很多研究,也总结出了好几条和心理暗示有关的心理定律,其中之一就是“安慰剂效应”。安慰剂效应又名伪药效应、假药效应、代设剂效应,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安慰剂效应于1955年由毕阙博士 (Henry K. Beecher)提出,亦理解为“非特定效应”或受试者期望效应。
Beecher曾经是一个二战战场麻醉师。在攻占意大利南部海滩战斗中,镇痛剂很快用完。当伤兵嚎叫着要镇痛剂时,万般无奈的护士告诉他现在给他注射的是强力镇痛剂,但实际注射的是盐水。让Beecher震惊的是,注射盐水后,伤兵居然真的停止了哀嚎,疼痛止住了。对这一情形印象深刻的Beecher战后回到美国哈佛,开始了一系列新的测试药物疗效的实验。1955年,他在《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上发表了著名的论文“The Powerful Placebo”(强力的安慰剂),描述了数十个常规药物的效果其实来自安慰剂效应。他第一次指出吃药这个动作本身就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只有强于安慰剂的药物作用才能认定为有效药物。此后,临床试验中,与安慰剂组对照成为开发新的药物或者疗法的不二规则。
听上去很神奇,为什么虚假的药物却能起到和真实药物差不多的效果?这就是源于人强烈的心理暗示,能够激活人体的种种潜能,达到自愈或者自我恢复的效果。
这种安慰剂效应正对应了中医的理念,中医讲究天人合一,注重人体自身与自然界、以及身体各器官之间的平衡,绝大多数疾病都因为这种种平衡被打破,要治疗疾病,就需要寻找回复平衡的办法。而这种回复平衡的办法有很多,可以是药物治疗,可以是金石治疗,还可以是运动健康以及心理暗示。不药而愈就是这个道理。
治病如此,平常生活上,也可以到处运用到这种“安慰剂效应”。
比如:有几个很少接触乡村环境的城里人到野外郊游,到达山腰时,他们为眼前清澈的泉水、碧绿的草地和迷人的风景所深深吸引。休息时,其中一人很高兴地接过同伴递过来的水壶喝了一口水,情不自禁地感叹道:山里的水真甜,城里的水跟这儿真是没法比。水壶的主人听罢笑了起来,他说,壶里的水是城市里最普通的水,是出发前从家里的自来水管接的。
又比如之前提到的望梅止渴,又何尝不是一样?人们很容易因为自己心里的假定期望值而产生满足或者不满的感觉,而这种感觉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们的行为举动。
所以,我们日常生活中、工作上,也不妨适当运用一下“安慰剂效应”,通过种种心理暗示、目标设定、环境布置等方法,调动自己的积极能量、提升自我动力和激发潜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望梅止渴可以有,就看你会不会巧妙运用了。
作者:
任重道远
时间:
2016-3-2 15:11
自我暗示和自我安慰一样重要
欢迎光临 书酒国风 (http://shujiu.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