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原创] 两位烈母,两颗忠贞之心 [打印本页]

作者: 自励    时间: 2014-9-27 13:45     标题: 两位烈母,两颗忠贞之心

忠义之士是社会的良知,也是一个王朝最后的依托。如果忠义之士都不再忠义,王朝的彻底崩溃之日必将到来。
      
      忠义之士不分男女,也不分老幼。
   
      在汉朝末年,尽管汉室已经衰微,但不少忠义之士的灵魂依旧系上汉室,为汉室尽忠就是表自己的忠贞之志。在《三国演义》第36回和第37回中,出现了一位烈母。当她的儿子徐庶尽忠于汉室宗亲刘备时,“汉贼”曹操威逼利诱她亲笔手书,以将徐庶唤到许昌。此时,徐母痛斥曹操,决不出卖自己的灵魂以换来富贵!后来,当徐庶被曹操骗到许昌时,徐母先痛责徐庶不能明辨真相:“辱子飘荡江湖数年,吾以为汝学业有进,何其反不如初也!汝既读书,须知忠孝不能两全。岂不识曹操欺君罔上之贼?刘玄德仁义布于四海,况又汉室之胄,汝既事之,得其主矣,今凭一纸伪书,更不详察,遂弃明投暗,自取恶名,真愚夫也!吾有何面目与汝相见!汝玷辱祖宗,空生于天地间耳!”(节选自《三国演义》第37回)为了彻底打消徐庶向曹操尽忠的念头,徐母最后毅然自尽!她用自己既微弱又崇高的生命,表达了对汉室的忠诚。
  
      后人有《徐母赞》曰:“贤哉徐母,流芳千古:守节无亏,于家有补;教子多方,处身自苦;气若丘山,义出肺腑;赞美“豫州”,毁触魏武;不畏鼎镬,不惧刀斧;唯恐后嗣,玷辱先祖。伏剑同流,断机堪伍;生得其名,死得其所:贤哉徐母,流芳千古!”(同上)
   
      在《三国演义》第114回中,又出现了一位烈母。她的儿子叫王经。王经先痛骂准备出卖(向司马昭告密)魏帝曹髦的同伴。当曹髦不幸被司马昭指使的凶手杀害后,王经又痛斥弑君凶手的直接指使者。司马昭肯定容不下这位忠于魏帝的大臣,下令处死他的全家人,当然也包括他的母亲。此时,这位母亲在大难面前不但没有畏惧,反而安慰自己的儿子,大笑着说:“人谁不死?正恐不得死所耳!以此弃命,何恨之有!”(《三国演义》第114回)最后,她毅然和儿子一起殉难!
   
      后人有诗赞扬王经母子:“汉初夸伏剑,汉末见王经:真烈心无异,坚刚志更清。节如泰华重,命似鸿毛轻。母子声名在,应同天地倾。”(同上)
   
      时代是在不断变化的。此时的曹魏王朝已经经历了几位皇帝,在当时的忠义之士眼中,这个政权已经不再是那个篡汉而立的非法政权了,而是一个可以为之尽忠的正统政权。为曹魏尽忠,就是在表自己的忠贞之志。这位烈母和儿子一起殉难,就是用自己的鲜血认同儿子的价值观。
  
      通过分析这两位烈母的事迹,我们也可以感悟出蜀汉不能恢复中原的一个重要原因:
   
      以正统自居的蜀汉渴望自己一旦进兵中原时,会得到当地忠义之士的响应,“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三国演义》第81回)可蜀汉当权者忘记了一个基本道理——时代是在变化的。中原忠义之士的效忠对象已经不是偏安一隅的蜀汉了,想指望这群精英像当年一样为汉室抛头颅、洒热血——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 本帖最后由 自励 于 2014-9-27 13:47 编辑 ]
作者: 任重道远    时间: 2014-9-27 21:31

时势造英雄,那时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公

奉先被看不起就因为他是三姓家奴
作者: fredluo    时间: 2014-9-28 11:34

“忠贞”于帝王,“忠贞”于党国,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为什么要这样呢?谁又能真正做到呢?请看今天的官员,一旦双规,马上投降。




欢迎光临 书酒国风 (http://shujiu.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