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网友原创/转贴] 紫子居士读水调歌头 [打印本页]

作者: 小轻    时间: 2011-4-6 23:15     标题: 紫子居士读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能启发人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会让人联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美好的圆满的生活;月亮的皎洁,又会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类许多美好的理想和憧憬。月亮简直被诗化了!东坡是一个性格很豪放、气质很浪漫的人。当他在中秋之夜,大醉之中,望着那团圆、婵娟的明月,他的思想感情犹如长了翅膀一般,天上人间自由地飞翔着。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明月几时有?”这在九百年前苏轼的时代,是一个无法回答的谜,而在今天科学家已经可以推算出来了。乘风入月,这在苏轼不过是一种幻想,而在今天也已成为现实。可是,今天读苏轼的词,我们仍然不能不赞叹他那丰富的想象力。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种种思绪通过此词来抒发。
清代胡仔曾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上次,我们讲东坡因发现王安石新法问题,直抒己见,于是在政治上受到压制,心境是悲愤的;在杭州写了《南乡子》,后来又被调到密州,到密州后,又逢凶年,忙于处理政务,生活上困苦已极,又恰逢爱妻十周忌日,孤寂、凄苦,情感潜流,忽如闸门大开,奔腾澎湃而不可遏制,于是填写出感人至深的《江城子》。这首《水调歌》亦是在密州写的。

达旦,通宵。痛饮了一夜,看来这酒真没少喝,恐有十分酒意了。
子由,就是苏辙,他们有七年未见。东坡与子由感情很好,不仅诗词上有着共鸣,就是政治报负上,亦着共鸣。

或是你有感情上非常好,像知己一样的兄弟,七年未见,你能不想么?特别是每逢佳节之季,还在父母都仙逝之后
此时,东坡四十岁,五年后,东坡遭遇《乌台诗案》,被关御史台监狱,被人告之有叛逆之心,这可是砍头的大罪。子由此时不当没跟东坡划清界线,反而上书愿用自己的士途,官职换取东坡生的希望,患难之中,越显亲情的真挚、宝贵。

从熙宁四年(1071),到写本篇止,东坡一直外任,与胞弟苏辙也整整七年未见。苏轼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掌书记,特地请求北徙,来密州任职,然而,济南与密州相距并不算远,却也因各自疲于官事而七年未不得相见,本篇正是表现这种手足相念之情。在抒写手足情深的同时,词人不能不想到,兄弟二人都是由于与变法派相左而出为地方官,并备受冷遇的,不能不想到仕途险恶。所以“大醉”遣怀,表现出世与入世,隐退与仕进的矛盾心情,才是本篇的主旨所在。

也就是说,结合东坡身世来看,此篇不仅是简简单单抒发兄弟之情

就像江城子,不仅仅是简简单单抒发对妻子思念之情
研求题,与词为一,交代词的写作
时间,“丙辰中秋”,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
背景,“欢饮达旦”;
题旨,醉后抒怀“兼怀子由”,前者是主,后者是辅。
具体言之:抒词人外放期间寥落情怀。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东坡孤寂之中,举杯望月,心中生起无限遐思――“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出照人”张若虚痴情的追问,在苏轼心中回响。

先看上阕起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连续两个问句,很多词起拍有个问号 比如庭院深深深几许?这个叫造思  
发端诘问,也叫造思

大家记住此点哦,很好用的
蕴酿
写诗填词,最忌一开始就下定义,那下面的东西没有回旋的余地,那东东也就没有看头了


造思,则可紧紧抓住读者的思绪
先设一问,或点出题意,或造一悬念,引入深思,使入急于要看下去。然后以答语形式引出词的主体。这是词人常用的一种开头方式,是渭“造思”。有时,先用一个反问句,明退暗进,随即把正意推出。这种以问开头的手法,比较适用于表达细腻的感情。起拍深得词发,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



因人望月,而生幻想,突出了诗人的形象。因月照人而感现实,突出月的形象。诗人在醉眼朦胧中忽然发现天空之月,光明璀璨,不禁发出欢喜赞叹的惊呼,兴起了这两个问句。开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一似屈原《天问》,起得奇逸。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第一问,月啊你什么时候有啊,问月



第二问,天啊在你天上的日子里,现在是什么年份啊,问年

屈子在天问中“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阿?”李白在《把酒问月》中“青天有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曹操有:“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李白还有“欲上青天揽明月”。这两句,从而暗示了他对人间无此光明的不满和失望。  

古人以为盘古开天 左眼为日 右眼为月~

《周秦行记》“香风引到大罗天,月地云阶拜洞仙。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

起句,破空而来,奇崛异常,用意自太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化出。

好好的,没事问什么问啊,没事问月问年,是真的饭吃饱了,酒喝高了么?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不知”两句,承上意,更做疑问,既不知明月几时有,故亦不知天上今夕是何年也。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琼楼玉宇”,语出《大业拾遗记》:“瞿乾佑于江岸玩月,或谓此中何有?瞿笑曰:‘可随我观之。’俄见月规半天,琼楼玉宇烂然。”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两句劈空而来,先写饮酒赏月,还通过对青天的询问,把思路引向对整个宇宙奥秘的探索。一开头就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是“问青天”的内容。作者不仅问,而且乘风到月亮上去,可是又怕广寒宫凄冷,身居高处受不了那样寒气的侵袭。这一想象是运用浪漫主义手法表达“超世”与“入世”的思想矛盾。

月规者,月亮的别称。因月圆中规,故称。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壶史》:“﹝ 翟天师 ﹞曾於江岸与弟子数十玩月,或曰:‘此中竟何有?’ 翟 笑曰:‘可随吾指观。’弟子中两人见月规半天,琼楼金闕满焉,数息间不復见。”


上片表现词人由超尘出世到热爱人生的思想活动,侧重写天上。开篇“明月几时有”一句,借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诗意,通过向青天发问,把读者的思绪引向广漠太空的神仙世界。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以下数句,笔势夭矫迴折,跌宕多彩。它说明作者在“出世”与“入世”,亦即“退”与“进”、“仕”与“隐”之间抉择上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态。以上写诗人把酒问月,是对明月产生的疑问、进行的探索,气势不凡,突兀挺拔。

气势不凡,突兀挺拔。


表面上好像是赞美月夜;也有当今朝廷上情况不知怎样的含意。《诗经》中“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并非问今天是什么日子,而是赞美的语气:“今天是多么好的日子啊!”的意思。

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通过第二问,透露了作者历遍人间惆怅事,感怀无限。 有这一句,起下了下面的过拍“我欲乘风归去”,使此句顺畅自然。因为这是在惆怅之余,必然的念头。他在大醉之余,有此念头,也给人一种真切可信,而不造作。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词人要“乘风归去”说明他对现实的不满。这里一个“归”字有神仙自喻味道,似乎他本居天宫,只不过暂时谪居人间罢了。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三句,盖因问之而不得其解,乃有乘风归去之愿,



问月问年问了半天没答案啊,还是自己归去找答案得了

表面是说“我本来是神仙境界中来的,现在想随风回到天上神仙住的‘琼楼玉宇’中去,但是又怕经受不住天上的寒冷”。这几句也是指政治遭遇而言,想回到朝廷中去,但是又怕党争激烈,难以容身。

我欲乘风归去,东坡正在想象驰骋,浩浩乎?飘飘乎?笔峰一转--“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进退失据

“不胜寒”,暗用《明皇杂录》中的典故:八月十五日夜,叶静能邀明皇游月宫。临行,叶叫他穿皮衣。到月宫,果然冷得难以支持。这几句明写月宫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洁,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写了出来。这里还有两个字值得注意,就是“我欲乘风归去”的“归去”。飞天入月,为什么说是归去呢?也许是因为东坡对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归宿了。从东坡的思想看来,他受道家的影响较深,抱着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又喜欢道教的养生之术,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他的《前赤壁赋》描写月下泛舟时那种飘飘欲仙的感觉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也是由望月而想到登仙,可以和这首词互相印证。



写词人对月宫仙境产生的向往和疑虑,寄寓着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

“我欲”与“又恐”相呼应。“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就本意说固高妙,就寓意说亦极慰藉。

就本意说固高妙,就寓意说亦极慰藉

人毕竟是属于人间的,天上有人间所无的光明,却还有人间所难耐的寒冷。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结拍,“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但东坡毕竟更热爱人间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

李白《月下独酌》:“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一种人、月幻境合一,表达了渴望光明,浪漫幻想。

东坡的“起舞弄清影”就是从这里脱胎出来的。这首词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

清 清瘦

他左思右想,欲行又止,便在月光下翩翩起舞,让清朗的身影伴随自己的舞姿而闪动。这里陶然自乐,因而想到,天上琼楼玉宇再美也比不上人间的幸福美好。到这里词人由“超世”与“入世”的矛盾,一下子转入喜爱人间。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写词人的入世思想战胜了出世思想,表现了词人执着人生、热爱人间的感情。

一下子转入喜爱人间。


仍乘上来,落到眼前情事,言既不得乘风归去,惟有徘徊于月下。自首至此,一气奔放,诚觉有天风海雨逼人之势。


末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两句是说,既然天上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好,这里所谓“人间”,即指作地方官而言,只要奋发有为,做地方官同样可以为国家出力。这样想通了,他仰望明月,不禁婆娑起舞,表现出积极的乐观的情绪。



东坡上阕结句表达他挚爱人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在人、月词境中表露东坡的飘洒形象和旷逸的内心世界,托意高远。  

百姓困苦不堪 东坡欢饮达旦……

本词开篇,豪迈的意气,在“把酒问天”中排空直入,似乎潇洒的带走了一些作者的郁愤。“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将天上与人间作对比,突出了他当时“仕”与“隐”的矛盾心理,词人不满现实,企望天上的纯洁。但天上恰如人间,同样不能圆满,同样一种缺陷的美好。苏轼遥望月宫,似与嫦娥共舞,身处瑶池仙境,起舞弄影的飘逸中带着几分酒后的轻狂。  

是真正的欢饮吗?

许多小说电视剧中主角们因为心中苦闷,都会借酒消愁

连续三个虚词,一个“我欲”、一个“又恐”、一个“何似”,这中间的转折开阖,显示了东坡感情的波澜起伏。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中,他终于让入世的思想战胜了。

作者通过描写他想上天而又不去的过程,曲折地反映他由于在政治上受挫,产生了逃避现实的消极思想,最后反又改变消极态度的思想斗争。

 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开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一似屈原《天问》,起得奇逸。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已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但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两方面同时吸引着他。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热恋人世,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来得温暖亲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月地云阶、广寒清虚的天上宫阙。虽在尘凡而胸次超旷,一片光明。

出世与入世 毕竟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有良心的士大夫一族的思想行为

关机前,把上片东坡要表达何种心情如何表达的,运用哪些手法,哪些地方值得借鉴总结归纳一下,下周我要收齐五篇,再进行下片欣赏








看大家总结,对造思和一个“我欲”、一个“又恐”、一个“何似”这三个转折,都记忆极为深刻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上片东坡经历了对神仙生活的向往和犹豫,下片终于转到人间的实事。人世的悲欢离合之情,随之涌上了他的心头。
先是造思,对月的疑问,所以“不知”
为“不知”,所以向往,所以想知道,于是就“我欲”
这是第二个转折,但转念一想,啊天上那么高,一定太冷啦,于是就“又恐”
还是人间比天上温暖,所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何似”

上片四个转折,两个层次。下片四个转折,愈转愈深。
东坡在第二均,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这几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作了高度的概况,很有哲理意味。

愿人长久,愿月常圆,唯有热爱生命,热爱人生,对人生持积极态度的人,才有如此美好的愿望,写出如此美好的诗歌。

东坡通过了第三均,引出了结均,也是表达积极思想的绝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

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

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

“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

“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

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

古人有“神交”的说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见面,却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婵娟”也可以说是一种神交了!

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

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

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

“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

“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

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

古人有“神交”的说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见面,却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婵娟”也可以说是一种神交了!


东坡的胸襟是开朗的,他时时寻求着自我解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三句体现了东坡的旷达性格。从人生写到自然现象,使他感到:只要求有圆月和欢聚,这样全如已愿的事,自古以来就是难以实现的。



五代北宋士大夫的词集中,也有一些包含人生哲学意味的词,到苏轼才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首词虽然包含人生哲学,然而它是通过一个完美的文学意境来表现的。我们首先感觉到的是那中秋之夜美好的月色,体会到的是东坡丰富的感情,而不是枯燥的说教。同时,词里虽有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情与理的矛盾,但最后还是以理遣情,不脱离现实,没有悲观失望的消极思想,情绪是健康的。同时,这首词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所以它成为千百年来人们所赞美所称赞的名作。

《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

宋代胡仔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苕溪渔隐丛话》)评价极高

这是一首中秋词。上片,因月亮而产生天上的奇妙想象;下片,因月亮而感触到人间的实事,挥洒自如,没有任何雕琢之感。写出了清新的意境,表现出东坡的艺术特色。

  《水调歌头》是苏轼独具特色,脍炙人口的佳作。首先,立意,构思,奇逸飘妙,以超现实的遥想,以虚无飘渺的幻想世界,表现非常现实而具体的人之常情。在这里,词人通过对月宫仙境的想象,在一种极富神秘色彩的探索和思考中,表现自己的思想矛盾与波折,人生体验与认识。这种表现不仅超凡脱俗,也构成了本篇的浪漫主义色调和超旷飘逸的风格。



 其次,以月为主线,使情,景,理融会贯通起来,是本篇的又一突出特色。上片开头,由月展开思索,通过连续发问,表现对超脱出世的向往。下片亦由月生情,用月的阴晴圆缺,比赋人间的悲欢离合。全篇以月成景,由月生情,又以月明理,寄寓着词人的人生理想,也使得本篇显得境界高远,意味深长,情味厚重。

本周就到这里,下周我们一起欣赏东坡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今天关机之前,归纳总结一下全词的艺术特点及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
作者: 小轻    时间: 2011-4-13 21:17

梦想与现实的对比,虚与实的结合,如梦似幻的虚,和悲欢离合的现实,对比之下,怎能无恨,但也只能安慰自己,不应该有恨,此事古来都是如此,今晚,就让我们对着共同的一个月儿,喝一杯吧,醉吧。。。
--轻
作者: 元亨利贞    时间: 2011-4-17 20:03

古之有“情”,有“趣”,有“味”的丈夫恐怕也只有东坡居士一人了!我崇拜他!




欢迎光临 书酒国风 (http://shujiu.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