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红楼梦里话中秋 [打印本页]

作者: 烟绿指凉    时间: 2008-9-13 23:40     标题: 红楼梦里话中秋

《红楼梦》第一回里,便写到中秋。甄士隐待家宴散后,另具一席,踏着月色去邀请贾雨村酌酒赏月。甄士隐是一个风雅的人,且爱才好客。贾雨村当时正在吟诗:

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
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
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
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吟罢另有一联:玉在匮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此诗此联让甄士隐听了,便夸赞雨村:“雨村兄真抱负不浅也!”

后来,贾雨村果然当了官,且因为薛蟠打死冯渊一案处理得巧妙,也在贾府王家跟前卖了乖。想必今后的仕途通顺不少,至于到最后是怎样身扛枷锁,因为八十回后文字的迷失,无从知晓了。雨村这个人,有雄心,也有报复心。有些男子气概,却也奸猾虚伪。脂批里说他是“奸雄”,倒也不错。不过,我以为他的“奸”比“雄”要多。

再说说两人的对饮,可谓开怀。“当时街坊上家家箫管,户户弦歌,当头一轮明月,飞彩凝辉,二人愈添豪兴,酒到杯干。”雨村是读书人,趁着酒兴,又吟出一首诗:

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甲戌眉批:这首诗非本旨,不过欲出雨村,不得不有者。用中秋诗起,用中秋诗收,又用起诗社于秋日。所叹者三春也,却用三秋作关键。

此诗因雨村而出,无怪甄士隐又赞他:“妙哉!吾每谓兄必非久居人下者,今所吟之句,飞腾之兆已见,不日可接履于云霓之上矣。可贺,可贺!”而批语的后一句,显然更重要,它勾勒出了《红楼梦》大致的结构:以中秋起,以中秋收。而“三秋”是关键。

在第四十二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癖 潇湘子雅谬补余香》中,庚辰本有这样的批语:钗玉名虽两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而为一。请看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

可见,到四十二回,全书已经超过了三分之一。这样说,是因为《红楼梦》全书并非通行本所写共一百二十回,而应该是一百零八回,若分成三部分,每一部分是三十六回。庚辰本的批语说“三分之一有余”是一个证明。而起诗社恰好在第三十七回,可见以中秋开头、“起诗社于秋日”为中、最后再以中秋收尾,是《红楼梦》的一个大的结构。“三秋”更与“三春”对应,“三春去后诸芳尽”,那么“三秋”之后,贾府想必是日渐式微。(七十五回之后,晴雯死去,梨香院诸伶人被遣散,金桂闹了薛家,迎春误嫁孙绍祖,香菱死。总是离散之事。)

《红楼梦》第七十五回《开夜宴异兆发悲音 赏中秋新词得佳谶》中再次写中秋,(第三部分若以第七十三回为开端,中秋放在第七十五回写,也很接近这个划分,这里则不必过分拘泥回数是否精细)。此次中秋可比贾雨村与甄士隐过的那次写得“隆重”多了,紧接着的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 凹晶馆联诗悲寂寞》,仍写的是这个中秋。在第七十五回里,首先写了宁国府赏月的情景:

果然贾珍煮了一口猪,烧了一腔羊,余者桌菜及果品之类,不可胜记,就在会芳园丛绿堂中,屏开孔雀,褥设芙蓉,带领妻子姬妾。先饭后酒,开怀赏月作乐。将一更时分,真是风清月朗,上下如银。贾珍因要行令,尤氏便叫佩凤等四个人也都入席,下面一溜坐下,猜枚划拳,饮了一回。贾珍有了几分酒,益发高兴,便命取了一竿紫竹箫来,命佩凤吹箫,文花唱曲,喉清嗓嫩,真令人魄醉魂飞。唱罢复又行令。

贾珍是最会享乐的,可谓吃喝嫖赌无所不精,这次赏月虽然规模不大,却也足以娱情悦性。可是在宴席未散之时,忽然又写到:

那天将有三更时分,贾珍酒已八分。大家正添衣饮茶,换盏更酌之际,忽听那边墙下有人长叹之声。大家明明听见,都悚然疑畏起来。贾珍忙厉声叱吒,问:“谁在那里?”连问几声,没有人答应。尤氏道:“必是墙外边家里人也未可知。”贾珍道:“胡说。这墙四面皆无下人的房子,况且那边又紧靠着祠堂,焉得有人。”一语未了,只听得一阵风声,竟过墙去了。恍惚闻得祠堂内槅扇开阖之声。只觉得风气森森,比先更觉凉飒起来,月色惨淡,也不似先明朗。众人都觉毛发倒竖。贾珍酒已醒了一半,只比别人撑持得住些,心下也十分疑畏,便大没兴头起来。勉强又坐了一会子,就归房安歇去了。次日一早起来,乃是十五日,带领众子侄开祠堂行朔望之礼,细查祠内,都仍是照旧好好的,并无怪异之迹。贾珍自为醉后自怪,也不提此事。礼毕,仍闭上门,看着锁禁起来。

此段,庚辰本双行夹批:“未写荣府庆中秋,却先写宁府开夜宴,未写荣府数尽,先写宁府异道。盖宁乃家宅,凡有关于吉凶者,故必先示之。且列祖祠在此,岂无得而警乎?凡人先人虽远,然气运相关,必有之理也。非宁府之祖独有感应也。”可见,贾府到此时,已难挽回倾颓的趋势,气数殆尽。先写宁府,又使我想起写秦可卿曲子《好事终》里的那句“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贾府的败落,应该是由宁府开始的。这宁府比荣府更黑暗和混乱,柳湘莲说的好,除了门口的石狮子,恐怕宁府的猫儿狗儿都是不干净的。

想必较这一回,七十六回写得极清雅,而这清雅,源自史湘云与林黛玉的联诗。贾母也是一个极会享乐的人,吃穿用度精细讲究不说,看戏听曲也是一个不错的鉴赏家,这一点在“史太君破陈腐旧套”一回文字里便能看出来。这个中秋,人虽多,却是寂寞的,凄楚的。李纨和凤姐都病了,显得格外冷清,于是贾母感叹“天下事总难十全”。老年人渴望家庭祥和团圆的心是能够想象的,《雷雨》里的周朴园也曾喟叹自己老了,希望家里静静的,不要出事。可是往往是事与愿违。贾母兴致未阑,一干人都得陪着。月色倒是美的,贾母便说“不可不闻笛”。而且:“音乐多了,反失雅致,只用吹笛的远远的吹起来就够了。”当时“月至中天,比先越发精彩可爱”,更兼笛声悠扬,桂树飘香,可谓良辰美景。但作者始终赋予这次赏月以凄凉的气息。

只听桂花阴里,呜呜咽咽,袅袅悠悠,又发出一缕笛音来,果真比先越发凄凉。大家都寂然而坐。夜静月明,且笛声悲怨,贾母年老带酒之人,听此声音,不免有触于心,禁不住堕下泪来。众人彼此都不禁有凄凉寂寞之意。

之后尤氏讲了笑话,可实在是索然无味,不久就散了。而接下来,就写到凹晶馆联诗,这极美极清雅的一回文字了。这样的佳节,黛玉心怀感伤是一定的,自去俯栏垂泪。如今只有湘云宽慰她“你是个明白人,何必作此形像自苦。我也和你一样,我就不似你这样心窄。何况你又多病,还不自己保养。”其实湘云与黛玉的身世都十分可怜,湘云似乎更甚,她在婴儿时期就失去了双亲,在家里还要大半夜做针线,幸而她天生心底宽阔,才得以过得开心些。而黛玉是天生郁结着哀愁的,很少有快乐的时候。“凹晶馆”这个名字也新雅有趣,不落俗套,也正配了这两位钟灵毓秀的女子。“只见天上一轮皓月,池中一轮水月,上下争辉,如置身于晶宫鲛室之内。微风一过,粼粼然池面皱碧铺纹,真令人神清气净。”此刻已经夜深,这样凄清的月色显得格外动人,也助了二人的诗性。我以为这一回的联诗比芦雪庵那一次要好,那次太热闹,太急促,像湘云说的,不是联诗,竟是抢命。总是游戏的成分超过了风雅。而这次联诗,却是在一种宁谧而奇美的环境下,两位女子才情的显露和心灵的抒发。

三五中秋夕,清游拟上元。撒天箕斗灿,匝地管弦繁。几处狂飞盏,谁家不启轩。轻寒风剪剪,良夜景暄暄。争饼嘲黄发,分瓜笑绿嫒。香新荣玉桂,色健茂金萱。蜡烛辉琼宴,传花鼓滥喧。晴光摇院宇,觥筹乱绮园。分曹尊一令,射覆听三宣。骰彩红成点,素彩接乾坤。赏罚无宾主,吟诗序仲昆。构思时倚槛,拟景或依门。酒尽情犹在,更残乐已谖。渐闻语笑寂,空剩雪霜痕。阶露团朝菌,庭烟敛夕昏。秋湍泻石髓,风叶聚云根。宝婺情孤洁,人向广寒奔。犯斗邀牛女,乘槎待帝孙。虚盈轮莫定,晦朔魄空存。壶漏声将涸,窗灯焰已昏。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刘心武揭秘的时候,将妙玉所续之诗看做是贾府今后凶险处境的暗示,也将湘云黛玉诗句中的“乘槎待帝孙。虚盈轮莫定”等语看做是政治变幻的暗示。我以为这样的解读是不甚妥当的,因为首先你没有把它当作文学作品而当成了秘史去看,不是从文本出发去审美去发现,反而是先有了这样的观念,然后去文本中找对应。这样不是本末倒置了吗?况且,文学本身就是多义性的,蕴藉的,非要发现一点东西迎合自己的观点,也不是困难的事。只是,这样无疑是忽略了审美意识,也辜负了文本的艺术性。

也有人解读“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为湘云、黛玉最终的结局。认为黛玉最后沉湖自尽。在这一点上,我是不赞同的。她明明是“泪尽而逝”,难道泪尽之后,还要拖着病体去跳湖吗?黛玉的死,我认为也在秋天。蔡义江以《秋窗风雨夕》推断黛玉因为宝玉获罪离家,思念成伤而死。我认为这是有根据的,首先,在第四十九回,有这样一段对话:

宝玉忙劝道:“你又自寻烦恼了。你瞧瞧,今年比旧年越发瘦了,你还不保养。每天好好的,你必是自寻烦恼,哭一会子,才算完了这一天的事。”黛玉拭泪道:“近来我只觉心酸,眼泪却象比旧年少了些的。心里只管酸痛,眼泪却不多。”

第五十七回,紫鹃试宝玉之后,黛玉“未免又添些病症,多哭几场。”可见黛玉的病虽时有好转,但大体上看,仍是渐渐地重了。其次,第二十回庚辰本的批语茜雪至“狱神庙”方呈正文。袭人正文标目曰“花袭人有始有终”,余只见有一次誊清时,与“狱神庙慰宝玉”等五六稿,被借阅者迷失,叹叹!丁亥夏。畸笏叟。可见宝玉获罪被关。而黛玉在《秋窗风雨夕》中所写的“泪烛摇摇蓺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加上题目本身为《代别离》,所以很可能是预示了宝玉的获罪离家,在宝玉作《芙蓉诔》时,有这样一段描写:

宝玉道:“我又有了,这一改可妥当了。莫若说:‘茜纱窗下,我本无缘;庚辰双行夹批:双关句,意妥极。黄土垄中,卿何薄命。’”庚辰双行夹批:如此我亦为妥极。但试问当面用“尔”“我”字样究竟不知是为谁之谶,一笑一叹。一篇诔文总因此二句而有,又当知虽诔晴雯而又实诔黛玉也。奇幻至此!若云必因晴雯诔,则呆之至矣。黛玉听了,忡然变色,庚辰双行夹批:慧心人可为一哭。观此句便知诔文实不为晴雯而作也。

看庚辰本的批语,再加上黛玉“忡然变色”,许是黛玉已预料到悲剧的命运,将此言当作了谶语。更加上第二十八回:宝玉听了,忙撤身出来。黛玉向外头说道:“阿弥陀佛!赶你回来,我死了也罢了。”
所以,我以为蔡义江的分析比沉湖说更有道理。

想说说中秋,竟引出这许多话来。此时已近凌晨,窗外一轮圆月,清光流泻,草丛里喁喁虫鸣,亦可谓良夜了。

作者: 小轻    时间: 2008-9-13 23:51

红楼很深,呵,没想到还有这么多典故在里面,不愧为国学之一,学习了
作者: 乖娃    时间: 2008-10-19 14:24

看书谈感真不错,我也看了红楼,可我~~~向你学习。
作者: 燕儿飞飞    时间: 2008-10-22 15:34

看了几次《红楼梦》却没有看完整过!红楼故事依旧,圆月清光流泻,留着后人感悟。。。。。
作者: 风约青莲    时间: 2009-3-24 17:00

明月依旧




欢迎光临 书酒国风 (http://shujiu.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