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长安浪子解诗学概要十讲] 长安浪子讲诗学概要 一 [打印本页]

作者: 小轻    时间: 2008-7-14 22:44     标题: 长安浪子讲诗学概要 一

   简析《诗学概要》

  上周我们探讨了“学诗管见”,其中引用了一部分林正三先生的《诗学概要》。

  林正三:台湾省台北县人,民国三十二年生,字立夫,号"惜余斋主人"。幼承庭训,于古文稍曾涉猎,中岁始折节向学。先后随黄笃生、廖祯祥老师学书法;周植夫、许君武老师学诗联;蔡雄祥教授习篆刻,陈新雄教授习声韵。近年专攻诗文及闽南汉语之声韵。曾任台北市图书馆读书会诗学班指导老师、瀛社总干事。松山慈惠堂诗学班及基隆中原正音班及台湾歌仔戏学会声韵及诗学班等指导老师。现任中华民国传统诗学会理事暨传统诗学会理事、"乾坤诗刊"古典诗主编、惜余斋艺文工作室主持人。并担任各民间社团诗文声韵讲席。

  民国三十二年生,貌似应该是1943年。林先生的《诗学概要》共12章,其中第一是绪论,第二是音韵,第三是平仄,第四是押韵,第五是章法。今天我们着重来学习章法。我引用原文,并就自己的认识和大家探讨。

  说明一点:林先生的这本书虽是一家之言,却也参照许多著作,基本是大家公认的。我个人也基本接受其理论。虽然说是权威,但也不是绝对的标准哈,大家从其中学习自己所缺乏的。所以我们在讲座中,不要因为不同意见而抬杠哈,希望大家谅解。

  原文:
  章法亦称结构。文学创作,无论诗、词、曲、赋、骈、散等,皆需注意结构,方不至杂论无章。

  俗话说: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章法的作用就是给大家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一个事物的特征。写诗,遵循诗的章法了,写出来的就可以认为是诗,否则就是你自称是诗,别人也不会附议。

  诗的章法表现在诗的结构上,如三言、四言、五言、七言,古诗有整齐划一的形式和文字布局。

  原文:
  然古人云:「文无定法,文成法立。定体则无,大体则有」。若一味死守结构,必至平淡无奇,而难成佳作。清沉德潜【说诗晬话】云:「诗贵性情,亦须论法,杂乱无章非诗也。然所谓法者,行其所当行,止其所当止,起伏照应,承接转换,自神明变化于其中矣。若泥定此处应如何,彼处应如何,不以意运法,转以意从法,则死法矣。试看天地间水流云住,月到风来,何处看得死法」。

  这个说明是必要的。我们一直强调言为心苗,心中想的能表现出来才是最重要的。这个说明也表明,诗歌创作有灵活性,说到底,结构是为思想服务的。

  原文:
  然则诗之章法,初学不可不知,亦不可拘泥不化,所谓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也。清人徐增亦云:「诗盖有法,离他不得,却又即他不得,离则伤体,即则伤气」。是知初学者宜入其法以求规矩,待得会心,则必出乎其法,方不至陷于沉滞呆板之境也。

  要求也很明确,“初学不可不知”。我个人觉得,古风论坛现在的多数人都是初学者,已经能称的上诗人的人还是极个别的,所以大家还是应该尊重章法的。

  初学者宜入其法以求规矩,待得会心,则必出乎其法,方不至陷于沉滞呆板之境也。这个要求看似简单,但要“会心”,也不是易事。

  原文:
  有关于诗之章法,历代论诗诸家,迭有专论,今举其要者述之。元杨载【诗法家数】云:夫诗之为法也,有其说焉,赋比兴者,皆诗制作之法也。然有赋起,有比起,有兴起。有主意在上一句,下则贴承一句,而后方发出其意者。有分作两股,以发其意者。有一意作出。有前六句俱散缓,而收拾在后两句者……大抵诗之作法有八:曰起句要高远,曰结句要不着迹,曰承句要稳健,曰下字要有金石声,曰上下相生,曰首尾相应,曰转折要不着力,曰占地步。盖首两句先须阔占地步,然后六句若有本之泉,源源而来矣。地步一狭,犹无根之潦,可立而竭也……律诗要法,曰起、承、转、合。破题或对景兴起,或比起,或引事起,或就题起。总之要突兀高远,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颔联或写意,或写景,或书事用事引证。此联要接破题,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颈联或写意写景,书事用事引证,与前联之意,相应相避,要变化,如急雷破山,观者惊愕。结句或就题结,或开一步,或缴前联之意,或用事,必放一句作散场。使如剡溪之棹,自去自回,言有尽而意无穷。

  有一个说法,诗有六艺: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指内容方面,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指创作方面。

  原文:
  大抵诗之作法有八:曰起句要高远,曰结句要不着迹,曰承句要稳健,曰下字要有金石声,曰上下相生,曰首尾相应,曰转折要不着力,曰占地步。盖首两句先须阔占地步,然后六句若有本之泉,源源而来矣。地步一狭,犹无根之潦,可立而竭也。

  这段不用翻译吧?杨老先生说的很明白的。

  原文:
  律诗要法,曰起、承、转、合。破题或对景兴起,或比起,或引事起,或就题起。总之要突兀高远,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颔联或写意,或写景,或书事用事引证。此联要接破题,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颈联或写意写景,书事用事引证,与前联之意,相应相避,要变化,如急雷破山,观者惊愕。结句或就题结,或开一步,或缴前联之意,或用事,必放一句作散场。使如剡溪之棹,自去自回,言有尽而意无穷。

  破题要引人注目,这个是首要的,要使读者有看下去的欲望。“一夜北风紧”,是凤辣子在大观圆才女联句的起句,李纨称的好句,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句子留下了很大的写作空间。一夜北风紧的后果是什么,大家尽可以描述、想象、吟赞。

  “颔联或写意,或写景,或书事用事引证。此联要接破题,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说明诗意贵在完整和浑厚,所以要在颔联对上一联作进一步的表述,使读者有听下回分解的感觉。但是,绝对不是简单的重复破题,要有新的表现内容。

  “颈联或写意写景,书事用事引证,与前联之意,相应相避,要变化,如急雷破山,观者惊愕。”这个就是所谓的转。写来写去,还是要写些新东西的,所以要变化。最好是变的巧妙,使人在似与不似间看不出异常。

  “结句或就题结,或开一步,或缴前联之意,或用事,必放一句作散场。使如剡溪之棹,自去自回,言有尽而意无穷。”结题,就是给个完整的形式,意味要悠长。“剡溪之棹”,这个是雪夜访戴的故事,只要尽兴,言有尽而意无穷。这个是最好的结果。

  原文:
  前述所谓起、承、转、合之说,以律诗言,一二句是起联,亦曰首联。三四句是承联,亦曰次联或颔联。五六句为转联,亦称颈联或三联。七八句为结联或称末联。以绝诗论,则首句为起句,次句为承句,三句为转,四句为结。其法各有不同,现分述如后:
  
  起者或引事起,或就题起,或对景兴起,或比起,总之要突兀峥嵘,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或如闲云出岫轻逸自在。明谢榛【四溟诗话】云:「凡起者当如爆竹,骤响易彻」。其中分明起、暗起、陪起、反起、引起、兴起等等,试举例说明如下:

  这个上次引用了,复习一下。“凡起者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目的还是在于吸引眼球。

  原文:
  一:明起-所谓明起者,为开口即将题面说出,毫无些许做作。如杜甫之【虢国夫人】:
  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
  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娥眉朝至尊。
  题为【虢国夫人】,而下笔即直接将题面写出,此法最便于初学。

  开门见山,就是明起。虢国夫人,是杨贵妃的姐姐,一门俱荣。这首诗,起承转合都很明显。

  虢国夫人承主恩——开门见山。平明骑马入宫门——承主恩的结果,就是可以骑马入宫,无上的荣耀,平明,表现其早,可谓第一红人。却嫌脂粉污颜色——从骑马入宫的行为,转向对夫人容貌的描写。淡扫娥眉朝至尊——合的很简洁,也是对上一句作交代,嫌脂粉污颜色,那怎么办呢?淡扫娥眉,不用脂粉。朝至尊,接应首句的“承主恩”。而且敢于“淡扫娥眉朝至尊”,更体现了她在皇帝面前的随意和任性,更表现出了她的受宠之深。

  “此法最便于初学。”——呵呵,要求不算高,也不低。能学到这个程度,也就可以称诗人中的战士了。

  原文:
  二:暗起-暗起者不见题字,而题之本意固在焉。如于谦之【咏石灰】: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碎骨粉身终不顾,只留清白在人间。
  题为【咏石灰】,然却不直接道出,只暗中点出题意。留与读者悬想之空间,而造成无穷之意味。

  暗起比明起的难度在于表述的技巧要更高,要抓住事物的独特的特征,尽可能少的使歧义产生。暗起的这个例子,我个人还觉得不十分切贴,但自己也没有再找,以后有机会还可以讨论。

  原文:
  三:陪起-先借他种事物,以引出本题来,如韩翃之【寒食】诗: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腊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首句不言【寒食】,而言「春城飞花」由眼前之景况,而引出题目来,此谓之为陪起也。

  寒食,是清明的前一天,也是春花灿烂的时候,所以用春城飞花这个眼前景来写出来,其实这个做法应该叫“比”。说明一下,这个春城不是昆明,而是长安哈,今天的西安。

  原文:
  四:反起-反起之法,在于不从题目正面说起,而从反面引出本题。如司空曙之【喜外弟卢纶见宿】: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霍家亲。(霍一作蔡)
  题旨为「喜」,而作者却从静夜无邻,荒居寂寞之景况叙起,而点出外弟之肯来为「可喜」之事。又如钱起之【送僧归日本】:

  这个反起,作用在于欲扬先抑。先悲,所以更能突出喜,与题目的结合还是有机的。

  原文:
  又如钱起之【送僧归日本】:
  上国随缘住,来途若梦行。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
  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
  题为「送归」,而作者却从来处着笔,以引出本题,此种起法,即称之为「反起」。

  上国——指中国。日本僧来中国也是缘分,归去是本分。总之,反起的突出情感作用更大些。

  原文:
  五:引起-论及引起之法,即是不先说题目,而由眼中所见景物,以引出正意。如杜甫之【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题为【客至】,却先以四周所见景物为衬托,以引出题面也,此法与陪起相类似。

  其实“此法与陪起相类似”,或者就归为一类,也未为不可。

  原文:
  六:兴起-兴起乃是由心中所怀之感想,引出题目之本意。与引起不同之处,在于一由眼前所见之景物引出,一自心中所感怀之事物以引出。如李频之【渡汉江】: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入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题目为【渡汉江】,却就心中所感于旅居岭南之外,年复一年而音讯断绝,以引出题旨,此之谓兴起。

  岭外音书绝,——以忽然想到的事情作起,即兴而吟,就是所谓的兴起。托物兴起,就是陪起,我个人理解哈。

  原文:
  清沈德潜于【说诗晬话】云:「起手贵突兀,如王右丞「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杜工部「莽莽万重山」,「带甲满天地」,岑嘉州之「送客飞鸟外」等篇,直疑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令人惊绝」。又云:「陈思极工起调,如『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如『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如『高台多悲风,初日照北林』,皆高唱也。后谢玄晖『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极苍苍莽莽之致」。王士禛等【师友诗传续录】载刘大勤问曰:「律中起句,易涉于平,宜用合法」?渔洋答云:「古人谓玄晖工于发端,如【宣城集】中『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是何等气魄?唐人尤多警策」。清施补华【岘庸说诗】云:「老杜之【登楼】诗:『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之句,起得沉厚突兀,若倒装一转作『万方多难此登临,花近高楼伤客心』,便是平调,此秘诀也」。以上所述,为近体诗起调之要法。学者宜参酌之,方不至遇一题目,即生无从着笔之叹。

  这里还引用几个大家的说法,目的在于给大家以启示。对于作诗,起法是多样的,大家只要学习和掌握了,就不会感到老虎吃天,无从下口。

  今天先讲这些吧,下次我们来探讨“承”。
作者: 元亨利贞    时间: 2011-1-1 16:52

善哉,善哉!还是要学习!
作者: 稷下疏月    时间: 2011-3-23 17:41

三字谓之,博、精、深!




欢迎光临 书酒国风 (http://shujiu.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