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长安浪子解诗学概要十讲]
长安浪子讲学诗管见
[打印本页]
作者:
小轻
时间:
2008-7-14 22:42
标题:
长安浪子讲学诗管见
诗词讲座:学诗管见
大家好,今天的主题:学诗管见。
内容来自长杨散人的一个帖子,我主要结合这个帖子再谈谈自己的感受,希望对大家的学诗有一点帮助哈。
散人原文:
散人率直,知无不言,言未必无错,供探讨,请指正。
——这个是散人谦虚的说,我借用,言未必无错,供探讨,请指正。
散人原文:
(一)关于韵
散人比较赞成《诗韵新编》。今人毕竟不知古音,若死守平水韵,杜牧诗也曾出韵。如“清明时节”一首,“纷”与“魂”、“村”不同韵。
——这里,“魂”、“村”是“十三元”,“纷”是“十二文”,所以,散人认为它出韵了。这个观点,是散人个人的,我认为现代写古体诗,用《诗韵新编》是可以的,但是,如果懂平水韵,也可以用。我们应该学会两条腿走路,不厚此薄彼。
——用《诗韵新编》,对初学者比较有利,普通话标准,押韵就基本OK了。但是,有余力的话,还是应该学点古韵的,因为我们今天读的古诗词,是完全用古韵的。
散人原文:
《诗韵新编》基本依照今普通话,将“东”、“冬”韵合并,“江”、“阳”韵合并。“东”与“庚”二韵区分在于:“ong”与“ing、eng”分开。其它不细列举,总而言之,便于今天作者创作,也便于读者读之上口。
——这个是散人提倡新韵的理由。其实,在古风版,一直也不反对新韵,但应该强调的是,在同一首诗里,用韵必须统一,要么用古音,要么用新韵,不得混用。这个是一个基本原则,必须遵守。
——我再说明一点:刚才提到的杜牧的诗出韵问题,按照一般格律要求,属于首句借韵,即用相邻韵部的字押韵,是允许的。
——以上是长杨散人对韵的认识,我也谈了古风版的原则,希望大家在写作的时候,根据个人能力和喜好,以意境为主,用韵服务、服从于意境。对于这部分内容,大家还有什么问题?
散人原文:
(二)关于平仄
要守。关于这点,已入门的道友基本无异议。
——格律诗的平仄,就是律,律者,法也,所以必须守,这个没有什么可商量的。
散人原文:
问题在于:古音与今音平仄变化。如:“十、石、革、出、节”等。《诗韵新编》基本依古音分平仄。散人认为是对的。理由:这类字虽然今天读平声(阳平居多),但这类字读起来往往是重音,按仄声处理更合节奏。例:按今日普通话读“二十年来”与“二十年后”就会发现后者音韵不协调。
——古音和今音有变化。如果是按新韵,平仄问题很好掌握,阴平、阳平属于平声,上声、去声属于仄,入声消失了。但是,如果按照古音,则要非常注意那些有变化的字。有许多字,在今天看来是平声,在古音中却是仄声,大概有几百字,学习古音的同学可以记忆一下。还有入声问题,南方的有些方言中还有。大家如果用古音,就注意一下变化的字。
散人原文:
对此类字,一是靠记,记单个字;二是靠背,多背些绝句和律诗。例如想创作,手头无工具书,构思一句“雨夜泊船古渡边”,“泊”字有疑,想起杜牧“夜泊秦淮近酒家”,“泊”字是仄(入)声。故而上句“泊”字不能用,否则变成孤平了。
——散人把方法也教了:一是靠记,二是靠背。知识在于积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此言不谬。格律本身,就那么几种,应该是极好掌握的。希望初学者首先掌握定格,然后再考虑变体、拗救等技巧。学习也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基础好,基本功扎实了,水平自然会显现出来。
——第二个问题就谈这些哈,大家有什么指示?
散人原文:
(三)关于结构
平仄、押韵、对仗等是诗的衣服;结构是诗的言行举止;意境是诗的灵魂。
——这个总结的很经典。一个人美与否,从远处是看衣服,近处看举止,有深交了看灵魂。诗也是一样的:粗读,看文字和格律;细读,看谋篇布局;品读,看意境意味。
——其实,如果一个女人实在漂亮,穿什么衣服都会是好看的哈。也就是说,如果有特别好的诗意,格律之类也可以忽视。但,前提是特好的诗意。一般情况下,衣服还是可以遮丑的。
散人原文:
诗的结构,除律诗的“起、承、转、合”必须认真领会外,联内、句内也当充分注意。
——“起、承、转、合”,这四种手法是基本的手法。林正三的《诗学概要》,用了一章的篇幅讲“章法”,也就是结构,足以说明结构比较复杂。
——所谓起,以律诗言,一二句是起联,亦曰首联。三四句是承联,亦曰次联或颔联。五六句为转联,亦称颈联或三联。七八句为结联或称末联。以绝诗论,则首句为起句,次句为承句,三句为转,四句为结。其法各有不同,起者或引事起,或就题起,或对景兴起,或比起,总之要突兀峥嵘,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或如闲云出岫轻逸自在。明谢榛【四溟诗话】云:「凡起者当如爆竹,骤响易彻」。其中分明起、暗起、陪起、反起、引起、兴起等等。
——所谓明起者,为开口即将题面说出,毫无些许做作。如杜甫之【虢国夫人】:
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
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娥眉朝至尊。
题为【虢国夫人】,而下笔即直接将题面写出,此法最便于初学。
——暗起者,不见题字,而题之本意固在焉。如于谦之【咏石灰】: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碎骨粉身终不顾,只留清白在人间。
题为【咏石灰】,然却不直接道出,只暗中点出题意。留与读者悬想之空间,而造成无穷之意味。
——陪起者,先借他种事物,以引出本题来,如韩翃之【寒食】诗: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腊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首句不言【寒食】,而言「春城飞花」由眼前之景况,而引出题目来
——至于反起、引起、兴起,属于比较难和不常用的,这里我也不抄了。
——诗之承接之法,应注意与题目之关合,并紧接起句之立意,或写景,或抒情,或引事列证,不可松泛,亦不可肆放,力求一气贯注之妙。古人曾云:「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又如草蛇灰线,不即不离方称佳妙」。
——次联大体承起联缓急而来,法贵和平匀称,急者宜纡缓之,缓者宜坚挺赴之。其中或景生情,或情生景。或抒情,或写景,或叙事,均须以虚实经纬之。景为实,情为虚,前实者后虚,前虚者后实。俱实者板滞,俱虚者浮滑。若专写情或专写景,则难收生动空灵之致,与渊永超迈之妙。如王昌龄之【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题为【闺怨】,其主旨在一「怨」字。起字却不写怨,而从「不知愁」叙起,乃用反起之法,故承句紧接起句,用凝妆上楼以衬映出「不知愁」之意态,语意方能连贯。
——律诗之转折在第三联,在绝诗则为第三句。转句在一首诗中占极重要之地位,也须转得有精神,有变化,又须与起承相揖让,更须如疾雷破山,使观者惊愕。且要灵活,而又不可离题太远,能互相照应方为杰作。
——进一层转法。就题目本意,推进一层而转,唯仍须与起承关合,以免有突如其来之病。如刘方平之【月夜】: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作者于起、承二句正写题面,故第三句即从“月夜”进一层着笔,转到春天之气候,以触动春愁,此谓之进一层转法。
——退一步转法。所谓退一步转法,即就题目本意退一步叙说。如司空曙之【江村即事】:
罢钓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纵然”二字有或许如此亦不过如此之意。既能呼应上文之“不系船、正堪眠”,又能照顾下文「只在芦花浅水边」之句,此退一步转法之例也。
——反转法。反转之法,即从题目之正面意义,转为反面之意。如韦应物之【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何因不归去,淮上对秋山。
题目本意为喜会故人,而于「欢笑情如旧」中,却感叹年华老去,鬓发斑白,由喜转悲矣。又如贾至之【春思】: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却,春日偏能惹恨长。
起承之「草青柳黄,有色有香」,何等乐趣。而转句忽言有愁,是全反上文之意,谓之反转法。
——扩转法-即从题目之本意,扩大范围之转法。如杜甫之【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本诗之题旨,原在一「忆」字。由「白露明月」转而忆及分散于四方之兄弟,此谓之扩转法。
——以上是抄书哈。具体的转法,大家以后还可以向竹子和拖泥请教。
——合,就是收结。结句之意,即是将前面三句或三联,作一总结以为收束也。古人云:“合处要风回气聚,渊永含蓄,如剡溪之棹,自去自回,且须言有尽而意无穷。”即指结句而言。白石道人云:“一篇全在尾句,如截奔马,辞意俱尽。如临水送将归,辞尽意不尽。若夫辞尽意不尽,剡溪归棹是已。辞意俱不尽,温伯雪子是已。所谓辞意俱尽者,急流中截后语,非谓辞穷理尽也。所谓意尽辞不尽者,意尽于未当尽处,则辞可以不尽矣。非以长语益之者也。至若辞尽意不尽者,非遗意也,辞中以仿佛可见矣。辞意俱不尽者,不尽之中固已深尽之矣。”
散人原文:
诗人欲表达的意境或开阔,或幽远,但都不能平白直叙(一般情况下)。用现代汉语分析:不能是简单的单句罗列,而尽量分析其内在逻辑关系,将复句的含意表达出来,读之才能上口。例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因果)。“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假设)。按复句关系分析,会发现许多名篇的“递进、转折、因果、假设、反比”等多类内在联系,分析起来很有趣味。也同时学会到诗词中一些固定句式:“纵有……岂无……”、“但使……犹……”、 “更有……何须……”、“未……,已……”、“借问……”、“忽见(忽如)……”等等。
——这段是散人的心得体会,初学者如果能认真领会,一定受益非浅。这个结构问题先到这里。
散人原文:
(四)关于修辞
不敢多谈。仅举几例供欣赏:“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此处用了博喻,即用多个喻体表达一个主体,又称“莎士比亚式”比喻。
——常用修辞方法,我记得有10种,但自己掌握不全。
散人原文:
“鼎湖当日弃人间”,“鼎湖”原为地名,因黄帝曾在湖边升仙,故可代替黄帝,此句中借代崇祯帝,并很客气地将上吊自杀叫“弃人间”。
——这个是古人最常用的一种,过去避讳比较多,中国人也含蓄。
散人原文: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用了拟人。自然让读者想到“乔木犹厌言兵,况人乎?”
——其实,窥也是拟人化的用法,马是无法窥的。
散人原文: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用了设问、夸张。效果恰到好处。
——对于修辞,掌握好了,写作起来可以事半功倍。另外,用典,也很重要,作为一种技法,也应该尝试掌握。
散人原文:
(五)关于意境
题目太大了。不敢说。请参阅行老(张中行)专著,可以系统地学基本功。另外看一些诗话,可以拾一些零散彩贝。
——呵呵,他比较懒,不谈意境了,这个内容回头做专题。
散人原文:
总之,好灵感结合好功力,才能出好篇章。意境与其它方面的关系就如电脑软件与硬件地关系。
——这个总结也很到位。有面粉,有油和辅料,还需要一个好厨子,才能做一碗好面。所以哈,大家只有掌握基本的诗词知识,结合自身的社会实践和生活经历,用心写作,才能出好作品。
——今天先讲这些哈,浪费大家时间,不好意思。祝大家文思泉涌,妙笔生花!
附:紫竹谈意境
[紫竹]:
意境,常常用景语达情语。通过情景交融,来渲染意境,景一定要为情而服务,不能情与景脱离为写景而写景。写景之时,最好用拟人的手法。把人物的情感,通过赋于物的人性化来表达。这样的效果,往往使诗词韵味悠长,而且更为含蓄,不是直不楞登所以相比的一个劲地说愁啊怨啊恨啊,愁了半天,怨了半天,恨了半天,大家都觉得假惺惺的。细细品来的愁与忧,才更能感染人。
文:[长安浪子]
作者:
杯中墨
时间:
2010-10-25 14:13
好帖总是要顶一顶的!!!
作者:
和大
时间:
2010-12-21 22:10
好复杂啊,要仔细看看
欢迎光临 书酒国风 (http://shujiu.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