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书酒国风首页


发表回复
发表新贴
标题: 隆中对
牛老爷
诗童
Rank: 2



UID 9238
精华 4
积分 619
帖子 90
积分 619 个
魅力 0 点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17-4-2
状态 离线

TA的礼物
赠礼物送给TA
#1
发表于 2017-12-8 03:1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隆中对

读《三国演义》的人,无不知道有《隆中对》。刘备三顾茅庐求贤,第三次才找到诸葛亮。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

罗贯中没有作假。这事情正史有记录。《三国志·诸葛亮传》是这样写的: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着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刘备后来的发展符合了隆中对中诸葛亮的构想,于是后世人赞叹诸葛亮未出茅庐知三分天下,对他加倍推崇,称之为三国第一的智能之士,越来越神化了。《三国演义》加枝添叶,成为了现在人们心目中多智而近妖的传奇人物。

然而,隆中对之所以得到实现,却是全靠了两个人。这两个人,都不是属于刘备阵营的。

第一个是周瑜。

众所周知,奠定三国分立的关键是赤壁之战,赤壁之战的主力是孙权的军队,周瑜是东吴部队的主帅。姑勿论周瑜是怎样取得胜利的,首先他主战,说服了孙权出兵抵抗,而且在这场决定性的战役中打赢了。也就是这场战役的胜利,停住了曹操统一中国的脚步,也为刘备得到喘息、恢復和发展的空间,从而乘机填补了战后的空白,夺取了原来属于刘表的荆州地盘。

诸葛亮在这场战役的作用,是成功地建立了孙刘同盟。刘备的一方,在战役中担任偏师,不起主要作用。

这也是为什么罗贯中要在《三国演义》中歪曲事实,刻意丑化、矮化周瑜的原因。不贬低周瑜,诸葛亮就不能出头。罗贯中还制造了借东风的神话,把赤壁之战的主要功劳硬加在诸葛亮头上。

第二个人,是曹操。

曹操成就了隆中对,不在于赤壁之战的失败,而在于他错过了夺取益州的时机。

曹操明明可以轻易打下西川,但是他一而再地自己放弃了。

诚如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所说,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这是明摆着的。刘璋自己的别驾张松,就存心出卖主公,跑到曹操那边献地图。然而曹操竟然脑袋进水,不但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反而激怒了张松,把大好机会推出门外,拱手送给刘备。

这还不是最重要的。建安二十年,曹操出兵汉中,消灭了张鲁的割据集团。又一次放弃了夺取益州的大好机会。这时候,刘备已经在上一年平定了益州。

是不是曹操没有想到?不是。《三国演义》明写了司马懿、刘晔向曹操进言,指出机不可失,主张胜利之师南下,一鼓作气拿下西川。

《三国演义》第六十七回:

曹操已得东川,主簿司马懿进曰:刘备以诈力取刘璋,蜀人尚未归心。今主公已得汉中,益州震动。可速进兵攻之,势必瓦解。智者贵于乘时,时不可失也。曹操叹曰:人苦不知足,既得陇,復望蜀耶?刘晔曰:司马仲达之言是也。若少迟缓,诸葛亮明于治国而为相,关、张等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守关隘,不可犯矣。操曰:士卒远涉劳苦,且宜存恤。遂按兵不动。

不过,罗贯中在这里又把功劳归于诸葛亮,说他向刘备献计,以割让荆州部分为条件,诱使孙权出兵进攻合肥,从而把曹操的主力牵回去。

自然按照正史,这不是事实。真实的情况是孙权正和刘备为了荆州产生矛盾,攻打刘备的后方。关羽告急,刘备回师荆州。正是为了曹操主力可能南下的危机,急急和孙权妥协,把江夏等三个郡让给孙权。《三国演义》说关羽把孙权派来的官员赶走,自然是鬼话了。

《晋书·宣帝纪》司马懿的原话是这样的:刘备以诈力虏刘璋,蜀人未附而远争江陵,此机不可失也。今若曜威汉中,益州震动,进兵临之,势必瓦解。因此之势,易为功力。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失时矣。

蜀人未附而远争江陵,这句话就是当时的事实。

《三国志·刘晔传》记载刘晔又是怎样说的呢?

晔进曰:明公以步卒五千,将诛董卓,北破袁绍,南征刘表,九州百郡,十并其八,威震天下,势慑海外。今举汉中,蜀人望风,破胆失守,推此而前,蜀可传檄而定。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得蜀日浅,蜀人未恃也。今破汉中,蜀人震恐,其势自倾。以公之神明,因其倾而压之,无不克也。若小缓之,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险守要,则不可犯矣。今不取,必为后忧。

蜀可传檄而定。说明了当时马上进兵,可以很顺利拿下益州。刘晔进一步指出错过了这个时机,以后就没有机会。可惜,曹操都没有听进去。

自然历史没有如果。然而,当诸葛亮在隆中向刘备献策时,他不可能计算得到周瑜、曹操这两个不同阵营的人会成就他的大计。因而隆中对能够实现的几率实际上是不高的。古今中外,天下间天才无比,而因客观条件限制而没有实现机会,最终沦为笑柄的高明决策不知凡几。刘备因为别人的缘故,两次安然渡过危机,成为三分鼎立的其中之一,运气实在太好了。

诸葛亮的隆中对是为刘备度身定造的。这一点大家都没有异议。问题是,刘备是不是真的没有主见,需要诸葛亮指明前路呢?恐怕未必。

我们知道,刘备野心很大,不甘心做人家的手下。投靠曹操又被背叛曹操,投靠袁绍又借故离开,一有机会就自己拉队伍亮出大旗当大王。这个人有领导才能,有谋略,有军事经验,各方面都很优秀。否则也就不值得诸葛亮投身了。尤其是他有皇族背景,高举匡扶汉室的大旗,有利于获得尊王者们的拥护。唯独是刘备缺乏资源,而对手太强。因而一败再败,一事无成。沦落到替刘表守大门的地步。你说他在新野七年,没有想过自己如何突破困境,没有自己的行动计划吗?显然是不可能的。诸葛亮所说的,刘备都懂。曹操太强,孙权也动不得。刘璋倒是个软柿子,但还不到去考虑的时候。夺取荆州的工作,不必诸葛亮建议,刘备已经在着手进行了。自然以刘备的一点点实力,用武是没可能的,只能是用软功。一是争取刘表的信任,让刘备掌握实权;二是拉拢荆州各方面的头面人物,最后架空刘表。什么同宗连枝,从后面的历史发展看,刘备本来就不当是一回事。说起来,东汉的中兴明主刘秀,又何尝不是背叛了同是宗室的更始帝刘玄,照样大打出手?

刘表不是傻瓜,没有让刘备进入荆州的权力中心,把他安置在北面的新野,离得远远的。新野是个小县,钱、粮、人力都不足,限制了刘备的发展。刘表也没有给刘备资源,没有帮助他扩大地盘。另一方面,刘备拉拢刘表手下,也不顺利。能够结交的不过是伊籍一类的次要人物,刘表的主要干部一个都拉不动。

诸葛亮自比管、乐,自然不会不求闻达于诸侯,无非是等待有潜力的领导者。他的几个好朋友都有百里之才,后来都做了大官。几个人聚头,不会不谈政治。因而诸葛亮对时局早就有认识,也对刘备的困境和企图非常了解。还有一点,诸葛亮的岳母是当时荆州最大豪族蔡讽的女儿。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和刘表都是蔡讽的女婿,而蔡讽的儿子是蔡瑁也是刘表的属下,也就是说,刘表是诸葛亮妻子的姨夫,蔡瑁是诸葛亮妻子的舅舅。诸葛亮尽管没有当刘表的手下,却不是泛泛的南阳农夫。

刘备三顾茅庐,第三次才见到,这段时间给了诸葛亮做功课的时间。他的隆中对迎合了刘备的战略思想,整理成为行动纲领,添加了了益州的内容,也不忙吹捧一下刘备,说几句帝室之胄,信义着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之类的恭维话,果然把刘备哄得心花怒放,视为知己。刘备集团的前途,恐怕当时连关羽、张飞等心腹也不看好。现在听到诸葛亮大力支持自己的想法,哪能不有犹鱼之有水的感觉。

然而,实现隆中对,绕不过荆州。得不到荆州,后面的都是空话。如何协助刘备夺取荆州,是摆在诸葛亮面前的一道大难题。牛老爷相信这一次会面谈的重点不是隆中对,而是取得荆州的实际问题。没有这方面的策略,刘备不会贸贸然信服几句还不能兑现的期票。不过,无论《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都没有提到。

老天爷也没有给诸葛亮时间。没多久,刘表死了,曹操杀来了,没有经过战斗就接管了荆州。诸葛亮在这段时期做了两件事,一是为刘备扩军,招募了几千人马;二是安排刘琦到江夏建立根据地。第一件事没有实际作用,第二件却是隆中对能够成功的一个关键。此外,有可能做了但没有见诸史书的是修改了有关制度,整肃军纪。关羽、张飞的不满看来还是出于这个原因。至于火烧博望坡的战役,发生在三顾茅庐之前,自然跟诸葛亮没有丝毫关系。

夺取了荆州,夺取了益州,还在曹操手上把汉中也打下来。隆中对的前半实现了。可往后,却完全走样了。

西和诸戎,南抚夷越,执行得怎样?我们不知道。不过从后来七擒孟获的故事看,不是那么成功;外结好孙权,根本没有这份诚意,反而让孙权偏向曹操。最大的问题是命令关羽出兵进攻宛、洛。隆中对明明说了出兵的先决条件是天下有变,而在行动上由刘备率领部队从西川配合。这两个方面,都不符合隆中对的行动纲领。究竟是连诸葛亮自己也改变了主意,还是刘备不当是一回事?自然这反证了隆中对的正确性,但为什么蜀汉的君臣没有严格按照隆中对的决策办事?怎么说也是解释不通的。

有没有这个可能?隆中对本来不是这个样子的。蜀汉没有史官,隆中对没有实在的文献,也没有其他人的佐证。陈寿只能根据前辈的传言把隆中对写入历史。有关内容可能已经被人加工了。修改添加的事情,说不定诸葛亮自己也有一份。

前面引用《三国志》的文字,其中“因屏人曰”这四个字,说明了刘备和诸葛亮的会谈没有第三者在场。那么他们说了些什么,隆中对的真实面貌,除了这两个当事人外,就真的是天知地知了。

书酒诗词 www.shujiu.com
顶部
大道不空
书酒国风管理
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


UID 821
精华 510
积分 100488
帖子 12088
积分 100488 个
魅力 20 点
阅读权限 200
注册 2006-3-17
状态 离线

TA的礼物
赠礼物送给TA
#2
发表于 2018-5-9 11:3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时也势也

顶部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3-29 18:48

书酒论坛
原创诗词楹联文学交流区 Powered by Discuz! 5.5.0 书酒诗词 www.shujiu.com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书酒国风 - WAP